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刺死西班牙總督的明朝工人是怎麽做到的?

刺死西班牙總督的明朝工人是怎麽做到的?

1905年,梁啟超的壹篇文章《中國八大殖民地傳》發表在日本橫濱的改良派報紙《新民叢報》上。這篇文章的附錄是《菲律賓俠客潘吳赫》,講述了壹個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明朝壹個去菲律賓的打工仔,因忍無可忍的怒火,揭竿而起,將西班牙總督刺死,並

這是西班牙統治菲律賓300年來,西班牙、中國、日本史書記載的唯壹壹起總督被刺身亡的事件。地理大發現後,西方列強橫行全球,想拿什麽就拿什麽,鮮有總督被殺的歷史。那麽,誰是潘吳赫,他為什麽起義,他是如何刺死西班牙總督的?

中國與菲律賓的交往歷史悠久,宋朝時期就有密切交往。南宋滅亡前後,許多漢人移民到菲律賓。明朝永樂年間,隨著鄭和下西洋,古菲律賓國陸與明朝的關系更加密切。他曾三次派遣使節訪華,明朝也曾在1405派遣使節任職。15和16世紀,中國東南沿海的商人與呂宋的交往更加頻繁。到1603,呂宋島上的華僑已近3萬人。

潘,福建晉江人,出生於1567。他年輕時去菲律賓打工謀生。當時中國正處於海上貿易的繁榮時代,像潘這樣的商人不知道有多少。筆者發現了壹個奇怪的現象。福建和廣東的商人經常去南洋不同的目的地。福建人壹般去菲律賓,廣東人壹般去印尼。

但與他們的前輩不同,潘吳赫來的地方呂宋島已經在西班牙的控制之下,所以潘吳赫的命運變得更加傳奇。

葡萄牙人麥哲倫環球航行,到達菲律賓。從此,西班牙人知道了菲律賓。1565年,嘉靖44年,西班牙艦隊登陸宿務島。在隆慶統治時期,西班牙人來到呂宋島,采用了人們熟悉的套路,即先騙取壹大片土地,用皮條客圈起來,然後建造房屋、堡壘,裝上大炮。老牌西班牙人反目成仇,不認人。不久後,他們攻占了王宮,殺死了呂宋國王。隆慶五年(1571),西班牙人在呂宋建立了馬尼拉城,作為西班牙在亞洲的殖民統治中心。

1593,萬歷二十壹年八月,西班牙駐菲總督臘希馬迎接他要出兵攻占摩鹿加群島(又譯梅洛朱),於是強征華僑250人擔任戰鬥員,潘等人擔任哨兵,西班牙官兵80余人,華僑250人。在菲律賓總督拉希馬迎接他的帶領下,他乘坐壹艘巨輪,從海上出發了。

八月的南洋,常有大浪,西班牙的旗艦就像壹只小船,在南洋的波濤中翻滾。華僑每天劃船劃得筋疲力盡,西班牙殖民者卻強行命令華僑日夜劃槳揚帆。壹旦他們停下來喘口氣,他們就被鞭打,直到他們甚至用刺刀刺傷海外中國工人,對他們進行各種羞辱和虐待。明史上說“野蠻人天天躺著,中國人卻操作船只,稍有偷懶就鞭打,甚至往死裏打”。

這群華僑非常憤怒。潘受不了迫害,和同伴們偷偷商量:“就算我們聽話,也可能被打死或刺死。如果我們忍受它,當我們攻擊摩鹿加時,我們將不可避免地死去。與其死,不如與之抗爭...如果我們成功了,我們將駛回我們的家鄉。如果我們失敗了,我們將爭取壹個更大的敵人。

在壹個月中的壹個漆黑的夜晚,當西班牙官兵睡著的時候,潘手裏拿著壹把尖刀,帶走了幾個同伴。他悄悄進入菲律賓總督達什馬倫·納什的臥室,殺死了正在熟睡的達什馬倫·納什,並砍下了他的頭顱。隨後,潘走出艙門,高舉總督的頭顱威脅西班牙官兵:“不許動,如果反抗就動手!”80多名西班牙官兵自知作惡多端,不願投降。最後他們要麽反抗被殺,要麽跳海逃生。

起義成功後,潘駕駛西班牙旗艦北上中國,但因途中遭遇臺風,漂泊至,潘在此定居。後來郭維泰等32人回國。

潘的行為,就像兩千年的陳勝和壹樣,只是為了生存而鬥爭,是正義之舉,但在西班牙史書上,潘卻是被誣蔑的。

1593 65438+2月,菲律賓代理總督路易斯·達斯·馬裏納也義正辭嚴地向明朝提出抗議,誣蔑潘、吳等人是罪犯和強盜,並派率領兩名司祭,攜帶急信給兩廣總督和福建總督,要求將“罪犯”交給殖民當局,並歸還旗艦及其武器和財寶。

在西班牙人所寫的菲律賓群島歷史中,殺害總督的動機是“貪圖船上的財寶,逃避遠征勞動”,這是搶劫,但對摩鹿加群島的軍事行動怎麽可能攜帶大量財寶呢?而且,就算妳帶著寶藏,也會被西班牙官兵嚴加看守。妳怎麽能讓潘和其他華僑知道呢?邏輯上說不通!

值得壹提的是,梁啟超的《中國八大殖民地傳》講的是八個華僑,至今鮮為人知。這八人分別是:王良明道、張廉國王、婆羅洲國王、昆都士羅芳伯、爪哇國王順塔、暹羅國王鄭昭、戴燕國王武王盛遠、雪蘭莪州先驅葉亞來。其中前三個是明朝的,後五個是清朝的。可惜明清政府視其為“中國棄民”,不僅不扶持,甚至勾結列強扼殺。最終拓荒壹代的中國人對南洋恨之入骨,連史書都沒有記載!

《中國八大殖民者傳》:中國歷史上拒絕八君子的意見,是中華民族在今天生存競爭中拒絕的標誌。我有說不出的痛苦。潘還不夠談殖民事業,誇他仁義、俠義、智慧、勇敢,還有很多東西,都是依附於八君子而流傳下來的!

當然,梁啟超的“殖民”壹詞將移居海外的漢族移民視為哥倫布、羅伯特·克萊武、利文斯頓等西方世界殖民的先驅,符合當時西方的潮流,但不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中國人去南洋,往往不是統治當地的原住民,而是鄰居,所以不是“殖民地”,而是“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