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腹哀簡介

腹哀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腹哀的別名 5 出處 6 特異性 7 穴名解 8 所屬部位 9 腹哀穴定位 10 腹哀穴的取法 11 腹哀穴穴位解剖 11.1 層次解剖 11.2 穴區神經、血管 12 腹哀穴的功效與作用 13 腹哀穴主治病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腹哀穴的配伍 16 特效 *** 17 文獻摘要 18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腹哀 1 拼音

fù āi

2 英文參考

Fùāi SP16 [中國針灸學詞典]

fùāi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P1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腹哀 漢語拼音 Fuai 羅馬拼音 Fuai 美國英譯名 Sorrow Belly 各

號 中國 SP16 日本 16 法

國 莫蘭特氏 RP16 富耶氏 RP16 德國 MP16 英國 Sp16 美國 Sp16

腹哀為經穴名(Fùāi SP16)[1]。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陰脾經[1]。別名腸哀、腸屈。腹哀是足太陰脾經、陰維脈的交會穴[1]。腹即腹部,哀即傷痛,本穴善治腹部各種傷痛,故名腹哀[1]。主治腹痛,泄瀉,痢疾,便秘,消化不良,飲食不化,大便膿血,瀉痢無度,胃痙攣,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酸過多或減少,細菌性痢疾,繞臍痛,腸出血,腹中疼痛等。

4 腹哀的別名

腸哀(《針灸學》(南京))、腸屈[2]。

5 出處

《針灸甲乙經》:腹哀,在日月下壹寸五分,足太陰、陰維之會,刺入七分,灸五壯。

6 特異性

腹哀是足太陰脾經、陰維脈之交會穴。

7 穴名解

腹即腹部,哀即傷痛,本穴善治腹部各種傷痛,故名腹哀[1]。

腹,腹腔,也是重復和富有之意,乃肚之總稱。哀,悲鳴,哀痛。腹中所裹盛者甚富。脾土為太陰之象,必須珍視愛護,庶乎哀痛不生,而哀痛者亦可止也。《金針梅花詩鈔》腹哀條:“腹哀穴在腹無哀。”即指此雙重含義。[2]

腹鳴,即腸鳴也。人有哀泣,則氣息頓促,且時壹太息。又人在哀痛至極時,常曰“柔腸百結”,或曰“令人腸斷”,均是因哀及腸,腸動而腹振,皆哀氣之所致也。穴當腹部,主治腹痛腸鳴,猶如腹部發由哀鳴的聲音,因而名之。[2]

8 所屬部位

腹[3]

9 腹哀穴定位

標準定位:腹哀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4寸[4][5]。

腹哀在上腹部,臍中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4寸。仰臥取穴[1]。

腹哀位於腹部,當臍上3寸,旁開腹正中線3.5寸處[6]。

另說腹哀在大橫上2寸(《備急千金要方》);大橫上3.5寸(《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大橫上4寸(《針灸集成》);腹正線旁開4寸(《針方六集》);旁開4.5寸(《針灸資生經》)。

腹哀穴在足太陰脾經中的位置

腹哀穴的位置

腹哀穴的位置(足太陰脾經)

腹哀穴的位置(肌肉)

腹哀穴的位置(內臟、骨骼)

10 腹哀穴的取法

腹哀在上腹部,臍中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4寸。仰臥取穴[1]。

仰臥位,在臍中上3寸,建裏(任脈)旁開4寸處取穴。

仰臥位,胸劍聯合至臍中連線的中點下1寸,中線旁開4寸處取穴[7]。

快速取穴:肚臍沿前正中線向上量4橫指,再水平旁開6橫指(鎖骨中線上)處即是腹哀穴[8]。

11 腹哀穴穴位解剖

腹哀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第8、9、10肋間神經的前皮支重疊分布。皮下組織內有胸腹壁淺靜脈及皮神經經過。深筋膜的下面有胸外側動、靜脈經過。腹腔內穴位相對應的器官有膽囊底、肝(右側,壹般成人肝下緣不超過肋弓)、胃(左側)。針若經上列結構後,穿經其深面的腹膜腔,可達左右側在腹腔內相對器官,可造成內出血(尤其對有出血傾向的人),或胃內容或膽汁隨針路溢出,形成腹膜炎,所以該穴不可深刺,更不能提插。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1]。

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5]。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8肋間神經外側支和胸腹壁靜脈屬支分布;深層有第8肋間神經、動脈[5]。

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及第八肋間動、靜脈[6]。

12 腹哀穴的功效與作用

腹哀有理脾胃、通腸腑的作用[1]。

腹哀有健脾和胃,理氣調腸的作用。

腹哀有理氣調胃之功用[2]。

《春秋繁露》雲:“哀氣為太陰而當冬。”哀氣主陰,陰氣為用多閉結,故其主病寒中、食不化、大便膿血、腹中痛[2]。

13 腹哀穴主治病證

腹哀穴主治腹痛,泄瀉,痢疾,便秘,消化不良,飲食不化,大便膿血,瀉痢無度,胃痙攣,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酸過多或減少,細菌性痢疾,繞臍痛,腸出血,腹中疼痛等。

腹哀穴主治腹痛、泄瀉、痢疾、便秘、消化不良[5]。

腹哀主治脾胃、腸腑等疾患:如腹中疼痛、飲食不化、大便膿血、瀉痢無度、便秘等[1]。

現代又多用腹哀治療胃痙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酸過多或減少、消化不良、細菌性痢疾等[1]。

腹哀主治腹痛,泄瀉,便秘,痢疾,消化不良等[6]。

腹哀主治腹痛,便秘,泄瀉,消化不良[7]。

消化系統疾病:繞臍痛,消化不良,痢疾,胃潰瘍,胃痙攣,胃酸過多或減少,消化不良,便秘,腸出血。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壹般直刺0.5~1.0寸[1][6]。

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

直刺1~1.5寸[5][7],局部有酸脹感[7]。

14.2 灸法

可灸[1][5]。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6]。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5 腹哀穴的配伍

腹哀配梁丘、足三裏、中脘,治急性腹痛[7]。

腹哀配脾俞、胃俞、中脘、內關、足三裏,治消化不良[7]。

16 特效 ***

兩掌平放於腹哀穴處,稍加用力後順時針方向揉動,可輔助治療膽結石、膽囊炎等肝膽疾病引起的疼痛、惡心[8]。

17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便膿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腹哀主之。繞臍痛搶心,膝寒,註利,腹哀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