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為何北魏孝文帝自稱為皇帝的後代?

為何北魏孝文帝自稱為皇帝的後代?

鮮卑大山,蒼莽神奇。興安文化,源遠流長。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據考證,大興安嶺也許在遠古時期就已經有黃帝的後人在此居住。

 歷史學家:慕容鮮卑是黃帝的後人

新華社今年2月27日播發了壹篇讓史學界震驚的消息:遼寧朝陽三燕文化研究會會長、歷史學教授雷廣臻日前表示:慕容鮮卑實際上是黃帝的後人。

據雷廣臻考證,慕容鮮卑人起初沒有自己的文字,世事全憑世代口口相傳。但慕容鮮卑人關於自己是黃帝後人的記憶十分明確,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曾寫道:“慕容氏自雲軒轅之後。”軒轅,就是黃帝。除世代口傳外,歷代典籍中也有關於慕容鮮卑人身世的記錄。例如《山海經》記載:“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這壹說法後來為《晉書》及《北史》所沿用,二書都說:“始均為鮮卑族始祖。”《晉書》還稱:曾在晉代受封為“鮮卑都督”的慕容廆,“昌黎棘城鮮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號曰東胡。”這裏說的昌黎棘城,就在今遼寧義縣。所謂的“有熊氏之苗裔”,就是黃帝後人的意思。史稱慕容鮮卑“邑於紫蒙之野”。紫蒙之野應該位於西遼河上遊,即大興安嶺以南、燕山以北的廣大地區。這也正是近二三十年考古學者十分關註的紅山文化區。

歷史上,慕容鮮卑建立的前燕、後燕、北燕,都以朝陽為都。由此,朝陽有“三燕故都”之譽。雷廣臻認為,慕容鮮卑後來定都遼寧西部,大有榮歸故裏、尋根問祖之意。而後慕容鮮卑與漢族的重新融合,互取精華,也為隋唐時期的高度繁榮註入了文化基因。

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郭大順指出:黃帝族遷徙往來無常處。這是北方遊牧和漁獵部落的特點。遼河文明的提出,以及仰韶文化與紅山文化南北接觸的文化關系,證明了五帝前期諸代表人物在北方地區活動的可信性。

而紅山文化區域正處於大興安嶺的最北端。

古書記載:鮮卑族自認是黃帝後裔

看過新華社的消息後,筆者又找了壹些關於鮮卑民族的資料。有如下記載:

北魏拓跋氏自認為是黃帝之後,他們認為拓跋姓源出有二:壹是出自鮮卑族拓跋(又稱托跋)部,為黃帝後裔有拓跋氏。相傳黃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娶蜀山之女昌仆,生高陽氏顓頊。昌意的小兒子悃被封在北土(即今中國北部地區)。黃帝以土德之瑞稱王。鮮卑族謂“土”為“拓”,謂“後”為“跋”,故以“拓跋”為姓,稱拓跋氏,意即黃帝德後代。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時,率王族改為元姓,其王族之外德拓跋氏遂成為庶姓,仍為拓跋氏,不與皇室同族。二是出自李姓所改。西漢時,有李姓者改為拓跋氏。拓跋氏始祖:拓跋力微。拓跋氏尋宗溯源,黃帝有4妃,他有25子,其中12個兒子繼承父姓——姓姬,另外13個兒子改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為西陵氏女,號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囂、龍苗。西陵氏所生長子昌意,降居(指由帝子下降為諸侯)若水,生子三人:長子名乾荒,乾荒生顓頊(高陽氏,後為五帝之壹);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後裔為李氏;三子名悃,遷居北土,其後裔為拓跋氏,即後來北朝的鮮卑族。

慕容鮮卑人自己記憶為黃帝、顓頊後人。慕容鮮卑人記憶古跡的方法是口口傳述,《魏書·序紀》提到鮮卑起源時,記載:“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世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之紀錄焉……”從他們自己的口口傳述慕容鮮卑就是黃帝後人。《晉書·載記第八》說: “(慕容)廆以大棘城即帝顓頊之墟也,元康四年乃移居之。”大棘城在今朝陽市東170裏, 帝顓頊即黃帝之孫。《晉書·載記第八》又說: “慕容廆,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鮮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於紫蒙之野,號曰東胡。”有熊氏,指黃帝。苗裔壹詞最早出於《離騷》。苗裔之苗,本有“初生的植物、禾谷之實”的意思,後來從禾谷之實轉義引申為“子孫後代”;裔,就是“後代”之意。所謂“有熊氏之苗裔”,就是黃帝子孫後人的意思。慕容鮮卑人關於自己是黃帝、顓頊後人的記憶十分強烈,以至於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紫濛》篇中仍然說: “慕容氏自雲軒轅之後,從於紫蒙之野。”軒轅,正是指黃帝。

古籍記載鮮卑也許為黃帝、顓頊後人。《山海經·大荒西經》雲:“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其說後為《晉書》及《北史》所用,二書都說:“始均為鮮卑族始祖”。這也就是說, 黃帝為鮮卑族始祖。十六國春秋·前燕錄》載:“昔高辛氏遊於海濱,留少子厭越居於北夷,邑於紫蒙之野”。高辛氏是帝嚳, 黃帝的曾孫。厭越是契,紫蒙之野就是上文說過的老哈河、西遼河流域。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了華夏族和各少數民族都是炎黃子孫的情況。司馬遷認為少數民族與華夏族有著重要的淵源的關系,認為舜請求堯“流***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把後來的蠻夷戎狄都說成是由中原的炎帝族和黃帝族發展而來。這反映了中華各民族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混血融合的趨勢,反映了中國歷史上“華戎壹族”或“胡越壹家”思想的源遠流長,反映了中原民族對邊疆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壹家的思想認可,也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對炎黃文化的心理趨同。

嘎仙洞:黃帝少子居住之地?

史書古籍之中,有壹個關於“幽都”的記載。《淮南子》中也記載:“堯時東至黑齒,北撫幽都。”《晉書·地道記》:“幽州以幽都而得名。”《楚辭》中有:“下此幽都兮,土伯九約。”

《辭源》中釋幽都:泛指北方。舊稱日沒於此,萬象陰暗,因此北稱幽,南稱明。但是有人指出幽都是指鮮卑石室。

《魏書·序紀》中曾記載黃帝昌意少子受封北土“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書·堯典》中也記載:“堯命和叔,宅於朔方,日幽都。” 昌意少子名叫和。堯是黃帝的孫子,和受封北方,沒有居處,帝堯便命人建大宅,命名為幽都。這個大宅也許就是大興安嶺嘎仙洞。《山海經·海內經》中也有記載:“北海之內,有山名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玄鳥、玄蛇、玄虎、玄豹,玄狐落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國。”有史學家說,北海即今之貝加爾湖,幽都之山即大鮮卑山,黑水即黑龍江,大幽之國即古鮮卑部落。雖然《山海經》也沒有確指幽部即是嘎仙洞石室,但是據此分析,可能性還是有的。

另外,《魏書·序紀》開篇寫道:“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大致反映了拓跋鮮卑人祖先生活的真實。《前燕錄·慕容傳》也說:“昔高辛氏遊於海濱,以少子厭越以君北夷,世居遼左,號曰東胡。”

黃帝少子曾居住在嘎仙洞之說,或許不是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