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ā jiǎn bā wèi wán
2 概述加減八味丸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六首。
3 《審視瑤函》卷五方之加減八味丸 3.1 組成熟地黃(酒煮爛,搗膏)八兩,山藥、山茱萸(酒洗)各四兩,茯苓(乳拌,蒸)、澤瀉(酒洗)、牡丹皮(酒洗)各三兩,五味子壹兩半,肉桂壹兩[1]。
3.2 制法上藥為細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1]。
3.3 加減八味丸的用法用量每服三錢,空腹鹽湯送下[1]。
3.4 功能主治
《審視瑤函》卷五方之加減八味丸功能滋陰清熱,引火歸原[1]。主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而致的目光失序,發熱作渴,口舌生瘡,或牙齦潰爛,咽喉作痛,或形體憔悴,盜汗[1]。
4 《集驗背疽方》之加減八味丸 4.1 處方熟幹地黃(揀好者買,制度過,焙,銼)60克 真山藥(銼細,微炒)山茱萸(去核取肉,焙幹)各30克 肉桂(削去粗皮,銼,不見火,用30克別研,取凈細末)15克 澤瀉(水洗,銼作塊,用無灰酒濕潤,瓦器上蒸五次,銼,焙)牡丹皮(去心、枝梗,銼,炒)白茯苓(去黑皮,銼,焙)各24克 北真五味子(揀去枝梗,慢火炒至透,別研過篩)45克
4.2 制法上藥研末過篩,取細末,煉蜜候冷和丸,如梧桐子大。
4.3 功能主治《集驗背疽方》之加減八味丸主治消渴。
4.4 加減八味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時用無灰酒或鹽湯任下。
4.5 附註原書中說:癰疽預服此方,可"不生渴疾";"未發疽人,或先有渴癥,合服此藥,渴疾既安,疽亦不作"。
4.6 摘錄《集驗背疽方》
5 《外科正宗》方之加減八味丸 5.1 處方茯苓120克,山藥120克,丹皮120克,澤瀉(蒸)90克,五味子(炒)90克,肉桂18克,熟地(搗膏酒煮)240克,山萸肉150克。
5.2 功能主治《外科正宗》方之加減八味丸功在益肝腎,補氣血,通經絡。主治肝腎陰虛。
5.3 加減八味丸的用法用量煉密為丸,每服6克,空心鹽湯送下。
5.4 摘錄《外科正宗》
6 《醫略六書》卷二十六方之加減八味丸 6.1 處方熟地5兩,附子3兩(炮),肉桂3兩(去皮),萸肉3兩,澤瀉1兩半,當歸3兩,吳茱1兩半(醋泡,炒),陽起石3兩(煆),幹姜1兩半(炒)。
6.2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6.3 功能主治《醫略六書》卷二十六方之加減八味丸主治陰內冰冷。不孕,脈細者。
6.4 加減八味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錢,川椒湯送下。
6.5 各家論述熟地補先天之血,附子補真陽之火,萸肉澀精秘氣,肉桂暖血溫經,當歸養血脈以榮經脈,澤瀉瀉濁陰以清子宮,吳茱溫肝逐冷,幹姜暖胃祛寒,陽起石以壯陽暖子臟也。白蜜丸之,椒湯下之,使火壯陽回則寒冷消散而子宮溫暖,何有陰冷之屙,以致不孕之愆哉!
6.6 摘錄《醫略六書》卷二十六
7 《羅氏會約醫鏡》卷十壹方之加減八味丸 7.1 組成熟地8兩,棗皮4兩,淮山藥4兩,茯苓3兩(或不用),附子4兩,肉桂3兩,補骨脂(鹽炒)3兩,杜仲(鹽炒)3兩,蓮芯3兩(少則用蓮須),牡蠣(煆,醋淬,如是者3次。凈粉)3兩,巴戟(去心,酒浸)4兩,金櫻子(去刺,半生者佳)3兩。
7.2 制備方法煉蜜為丸。
7.3 功能主治《羅氏會約醫鏡》卷十壹方之加減八味丸主治命門火衰,腎無關鍵,其淋如膏,不痛不澀,日夜頻流,卻不自知,兩尺脈虛而澀。
7.4 加減八味丸的用法用量口服。
7.5 運用或加菟絲子(酒蒸)4兩。
8 《仙拈集》卷四方之加減八味丸 8.1 組成茯苓4兩,山藥4兩,山萸3兩,丹皮3兩,澤瀉3兩,五味3兩,麥冬3兩,肉桂6錢,熟地8兩。
8.2 制備方法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8.3 功能主治《仙拈集》卷四方之加減八味丸主治癰疽已潰未潰,口幹作渴者。
8.4 加減八味丸的用法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