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今譯》(古籍出版社,1956年8月)
《魏晉玄學中的社會政治思想略論》 (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
《範縝“神滅論”今釋》 1957 (譯註)
《墨子》1961 (專著)
《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
《老子新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1985年又出修訂本)
《中國哲學史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國佛學論文集》 1984 (合著)
《中國哲學發展史》1985 (專著)
《任繼愈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1年11月)
《佛教史》1991 (專著)
《老子全譯》(巴蜀書社,1992年)
《漢唐佛教思想論集》 1994 (專著)
《任繼愈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
《佛教與東方文化》 1997 (專著)
《墨子與墨家》(商務印書館,1998年12月)
《天人之際》 1998 (專著)
《墨子與墨家》 1999 (專著)
《任繼愈自選集》 2000 (專著)
《竹影集》(任繼愈自選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
《任繼愈禪學論集》(商務印書館,2005年8月)
《皓首學術隨筆·任繼愈卷》(中華書局,2006年10月)
《老子繹讀》(書目文獻出版社,2006年12月) 韓非的社會政治思想的幾個問題(《文史哲》1955年04期)
從“內經”看中醫的理論基礎(《江西中醫藥》1956年06期)
魯迅同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們的關系(《科學通報》1956年10期)
魏晉清談的實質和影響(《歷史教學》1956年10期)
禪宗哲學思想略論(《哲學研究》1957年04期)
春秋時代天文學和老子的唯物主義思想(《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59年04期)
論老子哲學的唯物主義本質——兼答關鋒、林聿時同誌(《哲學研究》1959年07期)
天臺宗哲學思想略論(《哲學研究》1960年02期)
莊子探源——從唯物主義的莊周到唯心主義的“後期莊學”(《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61年02期;《哲學研究》1961年02期)
法相宗哲學思想略論(《哲學研究》1962年02期)
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教學與研究》1962年02期)
墨子生卒年簡考(《文史哲》1962年02期)
關於《物不遷論》—壹篇形而上學的佛學論文(《學術月刊》1962年02期)
孔子——奴隸社會的保守派、封建社會的“聖人”(《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62年04期)
莊子探源之四——“後期莊學”(內篇)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62年05期)
孔子的“仁”的保守思想中的進步意義(《學術月刊》1962年07期)
王弼“貴無”的唯心主義本體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63年03期)
關於《不真空論》(附今譯)(《學術月刊》1963年03期)
如果老子是唯物主義者(《哲學研究》1963年06期)
李筌的唯物主義觀點和軍事辯證法思想(《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63年06期)
孔子講的“仁”能不能是人類普遍的愛(《學術月刊》1963年08期)
研究哲學史首先要尊重歷史(《哲學研究》1963年04期)
儒教的再評價(《社會科學戰線》1982年02期)
宗教研究與哲學研究(《青海社會科學》1982年05期)
中國文化的特點(《承德民族師專學報》1985年01期)
道家與道教(《國土資源高等職業教育研究》1987年03期)
禪宗與中國文化(《社會科學戰線》1988年02期)
唐代三教中的佛教(《五臺山研究》1990年03期)
中華民族的生命力:民族的融合力,文化的融合力(《學術研究》1991年01期)
從中華民族文化看中國哲學的未來(《哲學研究》1991年11期)
把《周易》研究的方法問題提到日程上來(《哲學研究》1992年01期)
中國哲學的過去與未來(《中國哲學史》1993年03期)
弘忍與禪宗(《佛學研究》1994年01期)
李贄思想的進步性(《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4年05期)
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齊魯學刊》1994年06期)
馮友蘭先生對中國哲學的繼承和發展(《齊魯學刊》1996年02期)
老學源流(《尋根》1996年02期)
中國哲學史的裏程碑──老子的“無”(《中國哲學史》1997年01期)
天臺宗與中國佛教(《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02期)
齊文化的產生和研究齊文化的意義(《濟南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郭店竹簡與楚文化(《中國哲學史》2000年01期)
中國傳統文化的光明前景(《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04期)
李贄的悲劇結局(《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朱熹格物說的歷史意義(《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二十壹世紀的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史》2001年01期)
宗教學理論研究不能脫離實際和現狀(《中國宗教》2001年02期)
談談孝道(《人民日報》2001年7月24日)
五臺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五臺山佛教文化國際學術會議上的講話(《五臺山研究》2002年03期)
李贄改革悲劇給後人的啟示(《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說忠孝——儒學的回顧與前瞻(《紀念孔子誕生255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卷壹,2004年)
無神論教育與科教興國——2003年11月28日在中國無神論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上的講話(《科學與無神論》2004年01期)
中國封建社會忠孝規範的歷史貢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1月29日)
對忠孝傳統應給予新評價(《北京日報》2004年2月23日)
現代文明與宗教對話(《中國宗教》2004年12期)
漢字識繁用簡的必要與可能(《光明日報》2006年5月17日)
再談儒家和儒教(《北京日報》2007年3月12日)
再談儒學(《中國文化報》2007年4月26日)
《墨子·非攻》讀後 《中國哲學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63年7月初版)
《中國哲學發展史》(七卷本,已出四卷,人民出版社,1983—1998年)
《佛教經籍選編》1985 (選編)
《中國佛教史》(八卷本,已出三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4月)
《中國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於2001年出版增訂本)
《道藏提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7月)
《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 1993 (主編)
《中國哲學史通覽》 1994 (主編)
《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1996 (主編)
《北京圖書館同人文選·第三輯》 1997 (主編)
《禪宗與中國文化》1997 (主編)
《宗教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8月)
《儒教問題爭論集》 2000 (主編)
《中國藏書樓》 2001 (主編)
《宗教小辭典叢書》 2001 (主編)
《齊魯人傑叢書》 2001 (主編)
《中國版本文化叢書》 2002 (主編)
《中國國家圖書館碑帖精華》 2002 (主編)
《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宗教學》 2002 (主編)
《佛教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中華大藏經》 2004 (主編)
《墨子大全》 2005 (主編)
《新版宗教史叢書》 2006 (主編)
《國際漢學》(1-16輯 ) 1998-2007 (主編)
《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2008 (主編)
《中國文化經典》2008 (主編)
《中華大典·哲學典》 2008 (主編) 《中國少數民族哲學思想史論集》序(《哲學研究》1983年06期)
《印度佛教史》漢譯本序(《晉陽學刊》1984年05期)
《五臺山古詩選註》序(《五臺山研究》1987年01期)
《中國佛性論》序(《哲學研究》1988年06期)
《禪宗的形成及其初期思想研究》序(《哲學研究》1989年11期)
《陰符經素書釋義》序(《中國道教》1992年03期)
《蘇軾禪詩研究》序(《佛學研究》1995年01期)
《中國儒教史》序(《中國哲學史》1997年04期)
《惠能評傳》序(《中國哲學史》1999年03期)
《湯用彤全集》序二(《中國哲學史》2001年02期)
《十六國帝王列傳》序(《文史月刊》2003年01期)
對中國儒教的全面剖析——《中國儒教論》序(《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12月1日) 熊十力先生的為人與治學(1988年)
有關蔡元培校長幾則軼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抗戰時期西南聯大散記(《北京日報》2006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