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
黃河,是位於中國北方地區的大河,屬世界長河之壹,中國第二長河(也有稱第二大河流)。黃河之黃,實為泥沙。古籍有載:“黃河鬥水,泥居其七”。
黃河泥沙九成來自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易蝕易散,每逢暴雨沖刷,則流失大量水土,奔入黃河。流域冬長夏短,冬夏溫差懸殊,季節氣溫變化分明。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農業為主,冬幹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全長約5464公裏,其流域面積,《人民網》載:約752443平方公裏,水利部網站《黃河網》則記為: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裏(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裏)。
歷史變遷
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於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遊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
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支流水系
黃河屬太平洋水系。幹流多彎曲,素有“九曲黃河”之稱,河道實際流程為河源至河口直線距離的2.64倍。黃河支流眾多,從河源的瑪曲曲果至入海口,沿途直接流入黃河,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裏的支流***220條,組成黃河水系。
支流中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裏的有76條,流域面積達58萬平方公裏,占全河集流面積的77%;大於1萬平方公裏的支流有11條,流域面積達37萬平方公裏,占全河集流面積的50%。較大支流是構成黃河流域面積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