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éng jīn
2 英文參考Chéngjīn BL56 [中國針灸學詞典]
chéngjīn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5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5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承筋 漢語拼音 Chengjin 羅馬拼音 Chengchin 美國英譯名 Supporting Ligaments 各
國
代
號 中國 BL56 日本 56 法
國 莫蘭特氏 V56 富耶氏 德國 B56 英國 B56 美國 BI56
承筋為經穴名(Chéngjīn BL56)[1]。出《針灸甲乙經》。別名腨腸、直腸[2]。屬足太陽膀胱經[1]。承即承受,筋即筋肉,此穴在腓腸肌處,是小腿承受重力主要筋肉,故名承筋[1]。承筋穴主治腰腿、 *** 等疾患:如腰背疼痛,腳踹酸重,霍亂轉筋,足跟痛,大便難,痔瘡,脫肛,頭痛,鼻衄,癲疾,癮疹,腰背痛,小腿痛,膝酸重,下肢麻痹,痔疾,腰背拘急,便血,直腸脫垂,腰腿拘急疼痛,現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療腓腸肌痙攣,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腓腸肌麻痹,便秘等。
4 承筋的別名腨腸、直腸(《針灸甲乙經》),踹腸(《備急千金要方》),直腸(《太平聖惠方》)。
5 出處《針灸甲乙經》:霍亂,脛痹不仁,承筋主之。
6 穴名解承即承受,筋即筋肉,此穴在腓腸肌處,是小腿承受重力主要筋肉,故名承筋[1]。
承,有受義,迎也,又佐也。筋,指肌腱、韌帶等。《說文》:“筋,肉之力也,從肉、從力、從竹,竹物之多筋者。”本穴在腨腸肌之凸,為足太陽之經筋。其別者,結於腨外,兩者相合,為承受筋肉之力處,故名“承筋”,又名“腨腸”。[3]
7 所屬部位小腿部[4]
8 承筋穴的定位標準定位:承筋穴在小腿後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腓腸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5]。
承筋穴位於小腿後區,胭國橫紋下5寸,腓腸肌兩肌腹之間。俯臥取穴[1]。
承筋穴位於小腿後面,腘窩橫紋中點直下5寸,當腓腸肌肌腹中央;或於合陽與承山兩穴連線的中點處取穴[2]。另說“在脛後,從腳跟上七寸”(《備急千金要方》);“從仆參量上合九寸。壹法:居承山上壹寸”(《循經考穴編》);“在合陽下二寸”(《針灸集成》)。
承筋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承筋穴在小腿的位置
承筋穴在小腿的位置
承筋穴在小腿的位置(肌肉)
承筋穴在小腿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9 承筋穴的取法俯臥或正坐垂足位,在合陽與承山之,間腓腸肌肌腹中央取穴。
承筋穴位於小腿後區,胭國橫紋下5寸,腓腸肌兩肌腹之間。俯臥取穴[1]。
俯臥位,於腓腸肌之中央取穴,當合陽與承山之間[6]。
快速取穴:俯臥,小腿用力,後面肌肉明顯隆起,中央處按壓有酸脹感處即是承筋穴[7]。
10 承筋穴穴位解剖承筋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脛骨後肌。有小隱靜脈,深層為脛後動、靜脈。分布著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皮膚由股後皮神經分布。脛神經在腘窩上角處由坐骨神經分出,然後垂直下降至腘窩下角,在腘窩內的位置最淺,即在腘動、靜脈的淺層。神經和血管穿比目魚肌腱弓,進入小腿深、淺兩群肌肉之間。神經由腘動脈的後方,漸至動脈外側下降,沒途發出若幹分支,支配小腿後肌群、膝關節及小腿皮膚。脛神經和腘動脈的體表投影在股骨內、外側髁連線中點,至內踝與跟腱連線中點的連線。
10.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腓腸肌→比目魚肌[1]。
10.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分支分布;深層有脛神經和脛後動脈分支分布,並有腓腸內側神經本幹、小隱靜脈、脛神經幹和脛後動脈本幹經過[8]。
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並有小隱靜脈和深層的脛後動、靜脈通過[2]。
11 承筋穴的功效與作用承筋穴具有舒筋活絡,強健腰膝,清泄腸熱的功效。
承筋穴有舒筋活血、調腸理氣的作用[1]。
承筋穴有舒筋利節之功,主治脛痹不仁、腳腨酸重、霍亂轉筋諸疾,腨腸主治筋,故本穴治癥多在於筋,針之可使筋肉恢復承受作用。[3]
承筋穴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膀胱經脈循行於下肢後面,取之可通調太陽經氣,常以治療下肢病為主[9]。
12 承筋穴主治病證承筋穴主治腰腿、 *** 等疾患:如腰背疼痛,腳踹酸重,霍亂轉筋,足跟痛,大便難,痔瘡,脫肛,頭痛,鼻衄,癲疾,癮疹,腰背痛,小腿痛,膝酸重,下肢麻痹,痔疾,腰背拘急,便血,直腸脫垂,腰腿拘急疼痛,現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療腓腸肌痙攣,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腓腸肌麻痹,便秘等。
承筋穴主治腰腿、 *** 等疾患:如腰背疼痛、腳踹酸重、霍亂轉筋、足跟痛、大便難、痔瘡、脫肛、頭痛、鼻衄、癲疾、癮疹等[1]。
承筋穴主治腰背痛,小腿痛,膝酸重,痔瘡,霍亂轉筋;以及腓長肌痙攣,下肢麻痹等[2]。
承筋穴主治小腿痛、霍亂轉筋、痔疾、腰背拘急。
承筋穴主治痔疾,便血,直腸脫垂;腰腿拘急疼痛[6]。
現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療腓腸肌痙攣、坐骨神經痛等[1]。
1. 運動系統疾病:急性腰扭傷,腓腸肌痙攣或麻痹;
2. 其它:脫肛,痔瘡,便秘。
13 刺灸法 13.1 刺法壹般直刺0.5~1.0寸[1]。
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足底放散[6]。
直刺1~2寸[2][8]。
註意:承筋穴深部正當脛後動、靜脈處,故針刺時應避開[6]。
13.2 灸法可灸[1][6][8]。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2]。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4 承筋穴的配伍承筋配陽陵泉、足三裏,有健脾舒筋,活血通絡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承筋配委中、承山,治腓腸肌痙攣[6]。
承筋配承山、支溝、足三裏,治便秘[6]。
承筋配環跳、委中、陽陵泉、昆侖,治腰腿痛、下肢麻木[6]。
15 特效 ***用手輕握小腿側部,拇指在小腿後,四指在腿側,以拇指指腹揉按承筋穴,每次左右各揉按1~3分鐘,可治療痔瘡和小腿痙攣[7]。
16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寒熱篡後出、瘛疭、腳腨酸重、戰栗不能久立、腳急腫、跗痛筋足攣、少腹痛、引喉嗌、大便難,承筋主之。大腸實則腰背痛、寒痹轉筋、頭眩痛,虛則鼻衄癲疾、腰痛,濺濺然汗出,令人欲食而走,承筋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腰背拘急霍亂。
《太平聖惠方》:風勞熱、足煩腫痛、轉筋急痛、身癮疹、大小便不止,肓門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