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長出自:《孟子公孫醜上》。
作者孟子(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軻,字子輿,鄒國(現山東省鄒城市)人。課文講的是古時候有個種田人用拔苗的辦法幫禾苗長高,結果禾苗都枯死了。告訴人們做事情不能違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急於求成,否則會受到懲罰。
孟子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壹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壹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孟子提出了爭取民心、尊賢任能的主張。在天下紛爭,幹戈擾攘、諸侯改立的時代,民心的向背,已成為國家興亡的壹條重要歷史經驗教訓了。孟子看到了這壹點,他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