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如何看待古文中的通假字?

如何看待古文中的通假字?

漢字的歷史悠久,演變復雜,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關系,壹些字往往同其他壹些字通用。這種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現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通假字不同於假借字,許慎在《說文解字·序》裏說假借的定義是:“假借者,本無其字,以聲托事.”意思是說某壹個詞義,本來沒有字去表示它,只好借用壹個同音字去表示.例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語氣詞“耳”,本來是沒有表示這個詞的字的,只好借用耳朵的“耳”來表示.困難的“難”(繁體寫作“難”),本來是壹種鳥的名稱,後來被借用來表示困難的“難”.這裏的語氣詞“耳”和困難的“難”就是假借字,是壹種“本無其字”的假借.這種假借字的借用是永久性的,是固定的,可以獨立運用.

我們講的通假字是壹種“本有其字”的假借,壹個詞義,有表示它的字,可是,使用時沒有用上,用的是另壹個同音詞.這種通假字的借用是臨時性的,它的意義要根據上下文才能確定.例如前面的“早”和“蚤”就是這樣,跳蚤的“蚤”有時用來替“早”的意義,如前面所舉的例子:“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這個“蚤”必須在上下文中才能知道它是“早”字的假借.有時直接用“早”,不要“蚤”來代替,例如《左傳·隱公元年》:“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赤壁之戰》:“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此外,像“責”假借為“債”,“距”為“拒”,“內”假借為“納”,“倍”假借為“背”,等等,都是這種情況.

但是,並不是說所有的字都可以任意地通假,只有人們經常使用,並被社會所接受的通假字,才能流傳下來.因為語言文字必須是約定俗成才能充當社會交際的工具.古音通假在先秦古籍裏是壹種常見的現象,魏晉以後,古文用字逐漸固定,便不允許任意借用同音字了.但是因為秦漢以後的文言多為仿古作品,許多秦漢時代的通假字也隨著文言文流傳下來了,並且約定俗成了.通假字的讀音和被通假字的讀音本來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因為語音的發展,壹部分通假字在現代漢語裏的讀音和被通假字的讀音已經不同了,壹部分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讀音依然相同.壹般說來,通假字應當讀被通假字的音.例如,罷,本讀ba,借作“疲”字,應讀pí內,本讀nèi,借作“納”字,應讀帕.這些,古漢語字典裏都有說明,只要留心查閱就不會錯.

識別通假字不是壹件容易的事,要有古音學方面的知識,要有古漢語詞匯方面的知識,要有文字學方面的知識,才能對通假字作出分析、判斷.對於初學者來說,掌握通假字采用的辦法是多讀書,多查字典.多讀書能觸類旁通;遇到句子中解不通的字,查古漢語字典,看它是不是某個字的通假字,如果是,就得記住,以後遇到類似情況.就用得上了.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讀讀通假字方面的專門著作,如曹先擢先生的《通假字例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