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壹詞最早是出現在先秦古籍中,比如《詩經·小雅·北山》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莊子》中還有壹篇文章取名為“天下”。這時的天下實際上並不大,具體而言,大概指的便是夏商周三代王權所統治的範圍。夏商時主要指黃河中下遊地區,周代則包括了長江流域的湖北以及江浙地區等地。另外,周邊未被“王化”的地區,因其沒有形成穩定的國家,所以其所居之地壹向被視為王權之下的暫時未開墾之地。因此其時君王壹旦南面稱孤,也就是“王天下”“得天下”了。但先秦的壹些哲學家則對“天下”的範圍存在不同的理解,比如莊子認為“天下”比人們想象的要大得多,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也認為儒家所說的“天下”實際上只占真正的天下的1/80,但這些觀點多被當時的人們視為無稽之談。
到秦代,隨著郡縣制的設立,中國的疆土得到極大擴張,“天下”的概念也隨之擴大,南邊和東邊都到了大海邊,北邊和西邊則依舊沒有具體邊界,只籠統地包含了北方少數民族所居之地和西域。西漢時期,西邊的絲綢之路開通,中國開始和西亞、歐洲乃至非洲等地的國家有生意往來和文化交往。東漢時,西域都護班超還曾派使者前往當時的羅馬帝國(當時中國人稱之為“大秦”),只是因故未能到達目的地。2世紀中葉,羅馬皇帝馬可·奧裏略·安東尼派使者給漢桓帝送來了禮物。因此漢代時人們開始知道真正的“天下”要比自己想象的大得多。但由於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人們基本接觸不到遠邦異國的信息,所以直到清代中期,中國人還是習慣性地以包括中國以及周邊受中國文化影響較深的處於中國文化圈以內的日本、朝鮮等國在內的區域為“天下”。因此這裏的天下已經是壹種政治意義上的概念,而非地理意義。比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的天下,指的僅是中國。而這句還是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所說,顯然他知道“天下”並沒有這麽小,而只是將“天下”作為壹種政治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