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思想行為壹致的是,在他的小說創作中,同樣充滿著對封建宗法制度罪惡行徑的憤怒批判。正是封建統治階級意識形態對婦女的奴役和壓迫,導致中國女性幾千年來壹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承受著肉體到精神的無盡痛苦與磨難。魯迅以激進的民主主義與深厚的人道主義,對壓迫和()害婦婦的封建主義進行了無情的揭露與鞭撻。在他的現實主義小說《明天》、《祝福》、《離婚》、《傷逝》中,他以深沈的筆觸,塑造了單四嫂、祥林嫂、愛姑、子君等壹系列的典型形象,她們悲慘的生活和結局,深刻地展現了婦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絞殺的過程,字裏行間,熔鑄著作者的激憤與不平。
本著“為人生”的啟蒙主義精神,情著對受壓迫婦婦的痛惜之情,魯迅“自學地與撫驅者取同壹步”,以悲憤的現實主義筆調,去揭露病態社會的魂靈,以期限引起療救。作者塑造了單四嫂、祥林嫂、愛姑、子君這幾個血肉豐滿的藝術典型,通過她們在封建社會及其道德禮教迫害下的悲苦人生命運,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暗和愚民政策所造成的罪惡。這是魯迅塑造這些婦女形象的目的之壹。怎樣才能使婦女脫離被壓迫被奴役的地位,獲得真正的,爭得做人的權利,這也是魯迅深切關註和壹直思考的問題。魯迅對封建社會及其制度歷來主張進行堅韌的戰鬥。為此,在他的作品中,多處描寫了女主人公們的掙紮與反抗。為了使自己獲得起碼的生存權利,祥林嫂壹生都在反抗與掙紮;而近姑,反抗更是強悍而出格;特別是子君,自學運用了時代的新武器——資產階級個性主義和個性解放來對抗婚俗,爭取愛情自由與婚姻自主。這些反抗,對強大的封建社會及其宗法制度來說雖然是微弱拭目以待,但卻是頑強的,是茫茫黑幕籠罩下閃耀出的曾耀眼壹時的火花,使人從中看到了“中國女性……在不遠的將來,更要看見輝煌的曙色”。對這些女性們身上表現出的對封建惡習勢力的奮不顧身的反抗行為,魯迅顯然是無限贊同與極力支持的。魯迅的這壹態度,與他指出的婦女要獲得解放,必須把婦女解放運動融入社會革命大潮之中,只有解放了社會,婦女才能最終解放自己的觀點是壹致的。
半個世紀前魯迅塑造的婦女形象,她們的反抗與掙紮,雖然最終還是失敗了,但她們這種抗爭精神及不屈性格,卻啟示和鼓舞了無數的後來姐妹,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魯迅作品所塑造的這些婦婦形象,其意義是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