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求真中學簡介
青島求真中學是壹九九九年經市 *** 批準,由青島 21中改制而成的、青島市教育局所屬的“公辦民助”初中學校。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以“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為辦學宗旨,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合作。
學校領導班子團結務實、勇於開拓,師資隊伍業務精湛,青島市教育服務名牌“愛心伴妳成長”就是求真教師所創立。
學校環境優美,教育設備先進,為同學們全面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學校近幾年先後被評為市規範化學校、辦學水平督導評估優秀等級,榮獲各級榮譽稱號 40余項,贏得了社會的壹致贊譽。近幾年畢業生升入普通高中人數在全市初中各類學校中遙遙領先。
全力打造“求真”品牌,學校將繼續發揚拼搏奉獻精神,用“愛心伴妳成長”、用“真情塑造未來”,為向高壹級學校輸送大批優秀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教育教學概況
青島求真中學自創辦以來,在全面嚴謹管理的基礎上,努力開創素質教育新局面,學校以開放式辦學為特色,努力形成社會、家庭、學校的教育合力,構建立體化的教育網絡,在教育管理上,註重育人為本,加強學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在教學管理中,狠抓教學常規和國家級新壹輪課程改革,創設嚴謹、高效的教學法和課堂教學的全新模式,形成先進的教學理念和適宜學生健康成長的課程體系。2002年首屆畢業生以優異的中考成績在局屬和改制學校中遙遙領先,獲得廣大學生及家長的高度贊揚和壹致好評。
二、求解辯論賽,我方辯題:戲說對普及歷史弊大於利人們了解歷史主要是通過史籍的記載來了解的。“戲說”是文學,含有許多虛構的成分,戲說中雖然也涉及到歷史上壹些人物和事件,但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消遣誤樂,我們怎麽能把它把它當真?
要是“戲說”的東西能當成歷史,那還要中小學的歷史課做什麽?只要找個會講故事、會說笑話的來“戲說”壹下不就行了?大學的歷史系可以解散了,歷史博物館可以關門了。在張三嘴裏,歷史是這樣的,在李四嘴裏,又變成那樣的,人類的歷史將會變成壹個誰也搞不清的怪物。
三、如何普及文化知識對此,《國家“十壹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在全社會廣泛開展人文社會科、文藝欣賞、法制、科技衛生等基礎知識的普及工作。
加強村鎮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家庭文化建設。實施“國民藝術教育推進工程”,推動文學、戲劇、音樂、舞蹈、曲藝、雕塑、繪畫、工藝品、風俗、技藝等到農村、到工廠、到軍營。
高度重視義務教育階段的文化普及教育,使廣大中小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識和傳統文化技藝。在國民教育中加大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比重,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知識的普及教育。
加強群眾文化創作,發揮文化館(站、中心)等文化機構的組織作用,充分利用傳統節日、重大節慶、廣場文化活動等載體,開展歌詠、讀書、書法、朗誦、科普知識等各種群眾性文化活動。 組織文藝工作者深人基層演出,鼓勵和支持專業藝術院團富余、離退休演藝人員開展群眾性文藝輔導或展演活動。
國有文化單位每年要安排壹定場次的免費演出和藝術講座,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提高藝術欣賞水平。
四、如何理解崔永元所說「歷史永遠沒有真相」胡適說過,“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克羅齊則更加絕對,“壹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其實反映的都是歷史的詮釋問題。我個人認為,歷史是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個層面的,客觀層面是各種史料、古籍、古跡、遺存等等,是未經詮釋的材料;而主觀層面則是史家對這些材料的解讀,解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所以才會有紛繁的結果,所以從主觀的層面看,歷史可能永遠也沒有真相,因為只要妳能依據妳現有的史料得出自洽圓融的結論,那麽就無法讓人懷疑。
試著更新壹下:繼續從歷史的角度來解答,我覺得史學壹直存在著壹種求真與經世致用的張力,孔子極推崇良史董狐的“書法無隱,秉筆直書”,這是對史家求真的贊許;可當他整理《春秋》,卻又“為尊者諱,為親者諱”,這其實是他寓史意於史實的“春秋筆法”,正是對“禮崩樂壞,亂臣賊子作”的時代背景的壹種回饋,表達的是壹種經世的情懷。孔子前後的兩種態度似乎很矛盾,實則是為了在經世與求真之間尋求壹種平衡。到清代宋學與漢學兩派互相攻訐,非宋學者認為其“束書不觀,遊談無根”,非漢學者認為其流於瑣碎,埋首故紙堆,其實宋學和漢學只是分別走了經世與求真的兩個極端。
為什麽要費這麽多口水來談存在於史學之中的這種張力呢?因為凡是著史者總要懷揣著或經世或求真的目的來著史,負責任的史家研究某壹問題往往要對史料做到“竭澤而漁”,了解這壹問題的學術傳統和相關掌故,做到“知人論世”、“了解之同情”,從而最大限度地尊重由歷史人物、事件、文物典章等構成的活的歷史語境,尊重史料的客觀獨立性,在此基礎上融入自我的建構,正如司馬遷在篇末總喜歡加壹段贊語“太史公曰”,而孔子比較含蓄,他的建構通過“春秋筆法”委婉道出。
講到這裏也就很容易理解“歷史沒有真相”這句話了,歷史敘述總要處理求真與經世的張力,史家總要有所建構,“歷史沒有真相”不過是對這種困境的壹種負氣的說法。19世紀的德國“蘭科學派”試圖通過對史料的去偽存真,做到絕對的客觀,從而將歷史學發展成壹種實證的科學,最終也不得不為後世所批判,因為歷史說到底不過是壹種“人學”。
最近的閱讀和思考,越來越讓我覺得歷史是無法真正還原的,歷史都是建構的,所以“歷史永遠沒有真相”。對於壹個歷史場景,即使我們用最先進的錄像手段,保存下它的相關影像,仍舊是無法還原再現那個場景的。因為歷史當事人心理、精神微妙的變化是影像所無法捕捉的。而壹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喜怒哀樂皆是歷史學關註的對象,這些對象,即使我們用人類學的田野方法去體察、感受,得到的也只是我們建構出來的場景。所以歷史沒有真相,但活在追逐真相的路上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