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陽明經證簡介

陽明經證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癥狀及治療 5 關於陽明病 5.1 辨證分型 5.2 辨證論治 6 關於陽明腑病 6.1 癥狀 6.2 辨證論治 7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陽明經證的方劑 2 治療陽明經證的穴位 3 古籍中的陽明經證 1 拼音

yáng míng jīng zhèng

2 英文參考

Yangming channel syndrome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Yangming Channel syndrome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陽明經證(Yangming Channel syndrome[1][2])為病證名[3]。又稱陽明經病[3]。見《醫學心悟》。

《中醫藥學名詞》(2004):陽明經證是指邪熱亢盛,充斥陽明之經,彌漫全身,腸中尚無燥屎內結,以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脈洪大等為常見癥的證候[4]。

《中醫藥學名詞》(2010):陽明經證是指邪熱亢盛,充斥陽明之經,彌漫全身,以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脈洪大等為常見癥的陽明病證[2]。

4 癥狀及治療

《傷寒辨證·六經證治》:“傳至陽明,則目痛、鼻幹、不眠,宜升麻葛根湯。此證有在經在府之別。如目痛,鼻幹,微惡寒,身熱,脈浮洪,病在經也。”陽明經病又有在標在本說[3]。在標宜辛涼解肌,在本宜清熱保津[3]。

《傷寒全生集·足陽明經見證治例》:“其證目痛、鼻幹、不眠、頭額痛、身微熱、惡寒,此是陽明經之標病,不拘日數多少,便宜解肌;如身熱,煩渴欲飲水,汗出惡熱者,此陽明經本病也,當清解邪熱。”

《醫宗金鑒·訂正傷寒論註》:“陽明主裏,內候胃中,外候肌肉,故有病經病府之分。如論中身熱,煩渴,目痛,鼻幹,不得眠,不惡寒反惡熱者,此陽明經病也……治陽明經病,則以葛根湯或桂枝加葛根湯發之,或以白虎湯清之,或以柴胡白虎湯和之,隨其證而施之可也。”

《醫學心悟·陽明經證》:“陽明經病,目痛、鼻幹、唇焦、漱水不欲咽,脈長,此陽明本經證,其經去太陽不遠,亦有頭痛發熱,宜用葛根湯解肌。”(葛根、升麻、秦艽、荊芥、赤芍、蘇葉、白芷、甘草、生姜)[3]。

本方即治陽明經標病,若見身熱、煩渴、汗出惡熱者,宜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等方[3]。

5 關於陽明病

陽明病為病名[5]。六經病之壹[5]。《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胃家,泛指腸胃而言;實,是邪氣實[5]。陽明病壹般主裏、熱、實證[5]。

5.1 辨證分型

辨證有經證、府證之分[5]。

《傷寒貫珠集·陽明篇上》:“陽明則府病多於經病。以經邪不能久留,而府邪常聚而不行也……經病有傳經、自受之不同,府病有宜下、宜清、宜溫之各異。”

5.2 辨證論治

陽明經證因無形的邪熱盛於經,證見身大熱,汗大出,大煩渴,脈洪大等[5]。治宜清熱保津為主,常用白虎湯等方[5]。

陽明府證是有形的燥實熱結於腑,證見潮熱、譫語、腹滿痛、不大便、脈沈實等[5]。治當攻下燥實,清除熱結,常用三承氣湯等方[5]。

陽明病由於裏熱外蒸,故不惡寒而反惡熱,是陽明病的發熱特征[5]。在治療上,因陽熱亢盛,津液容易耗傷,故清、下二法,為陽明病的重要治法[5]。

6 關於陽明腑病

陽明腑病為病證名[3]。亦稱陽明腑證[3]。指邪熱傷津,與腸中糟粕相搏,燥屎內結,腑氣不通,以日晡潮熱,手足汗出,臍腹脹滿疼痛,拒按,大便秘結,脈沈實有力為常見癥的證候[4]。

6.1 癥狀

證見潮熱、自汗、譫語、發渴,不惡寒反惡熱,揭去衣被,揚手擲足,或發斑、發黃,狂亂,大便燥實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溫,腹滿硬痛,喘急[3]。

《傷寒辨證·六經證治》:“潮熱、自汗、譫語、發渴、大便閉,揭去衣被,揚手擲足,發斑發黃,狂亂惡熱,脈沈數,病在府也。”

6.2 辨證論治

治宜攻下燥實為主[3]。

《醫學心悟·陽明經病》:“假如邪已入腑,發熱轉為潮熱,致有譫語、燥渴、便閉、腹脹等癥,是為邪氣結聚,則用承氣湯下之。”

《傷寒全生集·足陽明經見證治例》:“若潮熱、自汗、譫語、發渴、不惡寒、反惡熱、揭去衣被、揚手擲足,或發斑、發黃,狂亂,大便燥實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溫,腹滿硬痛,喘急,此是正陽明胃腑本實病也。急宜調胃承氣湯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