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2178.html?wtp=tt大禹治水的百科
大禹治水的傳說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不少地方還有毒蛇猛獸,傷害人和牲口,叫人們過不了日子。
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音gǔn)。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妳試壹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壹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裏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有壹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忍著真心沒進去探望。
當時,黃河中遊有壹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來。禹到了那裏,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壹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其他神話傳說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壹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壹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壹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黃河之前,黃河流到中原,沒有固定的河道,到處漫流,經常泛濫成災。地面上七股八道,溝溝汊汊全是黃河水。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 和黃河打交道。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壹棵水仙花,吮吸壹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壹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裏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壹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後,壹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裏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滿口答應。這壹來可了卻自己成仙的心願,二來可報被淹死之仇。
馮夷當了黃河水神,人稱河伯。他從來沒有挨過治水的事兒,壹下子擔起治理黃河的大任,束手無策,發了愁。咋辦呢?自己道行淺,又沒什麽法寶仙術,只好又去向玉帝討教辦法。玉帝告訴他,要治理好黃河,先要摸清黃河的水情,畫個河圖,有黃河的水情河圖為依據,治理黃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著玉帝的指點,壹心要畫個河圖,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鄉親們幫幫忙。鄉親們都討厭他好逸惡勞,沒人答理他。他找到村裏的後老漢,講了他治理黃河的大誌。後老漢見他如今成了仙,要給百姓們辦點好事,就答應幫幫他。從此,河伯和後老漢風裏來雨裏去,跋山涉水,察看黃河水情。兩個人壹跑就是好幾年,硬是把後老漢累病了。後老漢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繼續沿黃河察看水情。分手時,後老漢再三囑咐河伯,幹事要幹到底,不要中途而廢,畫好圖就動手治理黃河,人手不夠,他說服鄉親們幫忙。
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河伯看著河圖,黃河哪裏深,哪裏淺;哪裏好沖堤,哪裏易決口;哪裏該挖,哪裏該堵;哪裏能斷水,哪裏可排洪,畫得壹清二楚。只可嘆自己沒有氣力去照圖治理黃河了,很傷心。河伯想想,總有壹天會有能人來治理黃河的,那時,把河圖授給他,也算自己沒有白操心。
河伯從此就在黃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沒有露面。不料,黃河連連漲水,屢屢泛濫。百姓們知道玉帝派河伯來治水,卻不見他的面,都罵河伯不盡職盡責,不管百姓死活。
後老漢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壹晃好些年不見面。他對治理黃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兒子叫羿,射箭百發百中。無論後老漢如何講,羿不讓他去找河伯。後老漢不聽兒子勸阻,結果遇上黃河決口,被沖走淹死,連屍體都沒找到。後羿非常恨河伯,咬著牙說,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後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決定把黃河河圖授給他。
這壹天,河伯聽說大禹帶著開山斧、避水劍來到黃河邊,他就帶著河圖從水底出來,尋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沒見過面,誰也不認誰。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壹歇,看見河對岸走著壹個年輕人。這年輕人英武雄偉,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著問起來:“餵,妳是誰?”
對岸的年輕人不是大禹,是後羿。他擡頭壹看,河對岸壹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在喊,就問道:“妳是誰?”
河伯高聲說:“我是河伯。妳是大禹嗎?”
後羿壹聽是河伯,頓時怒沖心頭,冷笑壹聲,說:“我就是大禹。”說著張弓搭箭,不問青紅皂白,“嗖”地壹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虛汗。心裏罵道:“混帳大禹,好不講道理!”他越想越氣,就去撕那幅水情圖。正在這時,猛地傳來壹聲大喊:“河伯!不要撕圖。”河伯忍痛用右眼壹看,對岸壹個頭戴鬥笠的人,攔住了後羿。這個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畫了幅黃河河圖,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後羿推開大禹,又要搭箭張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畫圖的艱辛講了,後羿才後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後羿隨大禹壹同趟過河。後羿向河伯承認了過錯。河伯知道了後羿是後老漢的兒子,也沒多怪罪。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妳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哩。”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妳吧。”
大禹展圖壹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壹清二楚。大禹高興極啦。他要謝謝河伯,壹擡頭,河伯躍進黃河早沒影了。
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圖上的指點,終於治住了黃河。
位於山西省芮城縣東南5公裏的黃河岸邊的神柏峪,相傳是大禹勘察水情、並在河邊的柏樹上拴馬歇腳的地方。後人在此處河邊修建了壹座禹王廟,以示紀念。
在浙江省紹興市的會稽山下,人們還修建了大禹的陵墓——禹陵,以紀念他的豐功偉績。
大禹死後,其子啟繼位,建立了夏朝。我國的歷史從此時起,進入了階級社會,時間約在公元前21世紀。
後來,人們常以“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顧”來形容那些對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舍家為國的人。
小說名.已佚。清俞樾《茶香室三鈔》卷二三引徐承烈《燕君續語》:“沈騰友先生,名嘉然,山陰人,……嘗陋《封神傳》小說俚陋,因別創壹編,以大禹治水為主。按《禹貢》所歷,而用《山海經》敷衍之,參之以《真仙通鑒》、《古嶽瀆經》諸書。敘禹疏鑿遍九州,至壹處則有壹處之山妖水怪為梗。上帝命雲華夫人授禹金書玉簡,號召百神平治之。如庚辰、童律、巨靈、狂章、虞余、黃麾、太翳,皆神將而為所使者也。至急難不可解之處,則夫人親降,或別求法力最巨者救護之。邪物誅夷鎮壓者不可勝數,如刑天、帝江無支祈之類是也。功成之後,其佐理及歸命者,皆封為某山某水之神。卷分六十,目則壹百二十回。曹公楝亭寅,欲為梓行,騰友以事涉神怪,力辭焉。後自揚返越,覆舟於吳江,此書竟沈於水,騰友亦感寒疾,歸而卒。書無副本,惜哉!”
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跡。相傳他借助自己發明的原始測量工具——準繩和規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開龍門和伊撅,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暢通無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不畏艱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勞動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國歷史上第壹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經濟文化不斷交流,各種能夠論著異曲紛呈,關於河事的記載也逐漸曾加。成書於戰國時期的《禹貢》壹書就是壹本專門記述地理情況的書。該書以大禹治水的故事為依托,按“九州”的地理區域,對中國的山脈、河川、疆界、貢賦等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
大禹的地位
後代的人都稱贊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後,也像堯壹樣,物色繼承人。因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選禹。到舜壹死,禹就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
這時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後期。生產力發展了,壹個人生產的東西,除了維持自己的生活,還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領們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產品作為自己的私人財產,變成氏族的貴族。有了剩余的產品,部落和部落之間發生戰爭,捉了俘虜,不再把他們殺掉,而把他們變成奴隸,為貴族勞動。這樣,就漸漸形成奴隸和奴隸主兩個階級,氏族公社開始瓦解。
由於禹在治水中的功績,提高了部落聯盟首領的威信和權力。傳說禹年老的時候,曾經到東方視察,並且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壹帶)召集許多部落的首領。去朝見禹的人手裏都拿著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有壹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沒有到會。禹認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風氏斬了。這說明,那時候的禹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符其實的國王了。禹原來有個助手叫做臯陶(音gāoyáo),曾經幫助禹治理政事。臯陶死後,臯陶的兒子伯益也做過禹的助手。按照禪讓的制度,本來是應該讓伯益做禹的繼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後,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貴族卻擁戴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子。
這樣壹來,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的選舉制度正式被廢除,變為王位世襲的制度。我國歷史上第壹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出現了。
大禹的遺跡和傳聞
在我國到處都有關於大禹的遺跡和傳聞。安徽懷遠縣境內有禹墟和禹王宮;陜西韓城縣有禹門;山西河津縣城有禹門口;山西夏縣中條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開封市郊有禹王臺;禹縣城內有禹王鎖蛟井;湖北武漢龜山東端有禹功磯;湖南長沙嶽麓山巔有禹王碑;甚至遠在西南的四川南江縣還建有禹王宮;而河南洛陽更有大禹開鑿龍門的傳說。這些遍布中國的大禹遺跡,記刻著大禹的豐功和人們的思念。大禹是我國古代偉人中最受人們崇敬的壹個。
相關考證
據考證,當時大禹治水的地區,大約在現在的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壹次,他們來到了河南洛陽南郊。這裏有座高山,屬秦嶺山脈的余脈,壹直延續到中嶽嵩山,峰巒奇特,巍峨雄姿,猶如壹座東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壹個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細流就由隙縫輕輕流過。但是,特大洪水暴發時,河水就被大山擋住了去路,在缺口處形成了遊渦,奔騰的河水危害著周圍百姓的安全。大禹決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開道。艱苦的勞動,損壞了壹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損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傷了,有的上山時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們仍然毫不動搖,堅持劈山不止。在這艱辛的日日夜夜裏,大禹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甚至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裏而脫落,但他還在操作著、指揮著。在他的帶動下,治水進展神速,大山終於豁然屏開,形成兩壁對峙之勢,洪水由此壹瀉千裏,向下遊流去,江河從此暢通。
大禹陵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舉為舜的助手。過了十七年,舜死後,他繼任部落聯盟首領。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創建了我國第壹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夏禹死後就葬在茅山,後人因禹曾在這裏大會諸侯,計功行賞,所以把茅山改名為會稽山。這就是紹興大禹陵的由來。而今的禹陵背負會稽山,面對亭山,前臨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壹座,飛檐翹角,矗立於甬道盡頭。內立明朝人南大吉書寫的“大禹陵”巨碑壹塊。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靜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處。
大禹為民造福,永遠受到華夏子孫稱頌,大禹刻苦耐勞的精神,永遠為炎黃後裔懷念。人們來到紹興,總忘不了去市東南的大禹陵觀瞻。
大禹治水的“水”
至於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條“水”,如何治法?傳統的說法似有誇大之處。傳說中的龍門,在陜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黃河至此,兩岸峭壁陡立,十分險要,相傳這裏是大禹鑿開的,所以龍門又稱禹門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術水平,絕對完成不了這麽大的工程。又傳說大禹根據不同的水系,劃天下(全國)為九州,其實夏代初期的疆域絕沒有如此之大。許多傳說,都不免互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
新說是:大禹治水,治的並不是滔滔的長江、黃河之水,那時的洪水實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陸地上來。這是世界性的,所以許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傳說。洪水退後,地面壹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種。大禹所治理的,正是這種田間水渠的管理。這和孔子所說的“盡力乎溝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說:“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中華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發源於西部,滾滾東流。不論水大水小,都不會是“橫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時,海水由東向西倒灌,才會出現“橫流”、“逆行”的現象。
傳統的說法是:舜命鯀治水,鯀只懂得堙、填之法,失敗後為舜所殺。鯀之子禹接受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之法,終於成功。史實並不如此簡單,鯀也不會如此之笨。失敗或者成功總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國語》等古籍就說過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