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唇上端簡介

唇上端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兌端穴的別名 5 出處 6 穴名解 7 所屬部位 8 唇上端穴的定位 9 唇上端穴的取法 10 唇上端穴穴位解剖 10.1 層次解剖 10.2 穴區神經、血管 11 唇上端穴的功效與作用 12 唇上端穴主治病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唇上端穴的配伍 15 文獻摘要 16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唇上端 1 拼音

chún shàng duān

2 英文參考

Duìduān GV27 [中國針灸學詞典]

3 概述

唇上端為經穴別名,即兌端[1]。出《針灸學》(南京)。

穴位 兌端 漢語拼音 Duiduan 羅馬拼音 Tuituan 美國英譯名 Exchange Extreme 各

號 中國 GV27 日本 27 法

國 莫蘭特氏 VG26 富耶氏 德國 LG26 英國 Gv27 美國 Go27

兌端為經穴名(Duìduān GV27,DU27)[2]。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兌骨(《針灸甲乙經》),唇上端(《針灸學》(南京))。屬督脈[2]。兌指口,端即尖端,此穴在口部上唇尖端,故名兌端[2]。兌端穴主要用於口唇及神誌疾患等:如口噤鼓頷,口?唇動,口瘡,口臭,齒齦腫痛,消渴,鼻炎,暈厥,狂癥,遺尿,鼻衄,口噤,牙痛,目翳,鼻淵,鼻塞,昏迷,昏厥,癔癥,黃疸,小便黃,口腔炎,癲癇,面神經麻痹,糖尿病等。

4 兌端穴的別名

兌骨(《針灸甲乙經》),唇上端(《針灸學》(南京))。

5 出處

《針灸甲乙經》:兌骨,在唇上端。

6 穴名解

兌指口,端即尖端,此穴在口部上唇尖端,故名兌端[2]。

《易》:“兌為澤,為口,為舌,為剛中外柔(寓唇柔齒剛之意)。”端,《說文》:“端,直也。”並有始、首之義。兌指口,說的意思,又洞穴也。端,正也,緒也,又稱事物之盡頭為極端。穴在唇之上端,為督脈之氣生發之處,又為督脈末端以其所處部位得名。鼻腔、口舌諸癥及有礙發言之病,均可取之。[3]

7 所屬部位

上唇部腧穴[4]

8 唇上端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兌端穴在面部,當上唇的尖端,人中溝下端的皮膚與唇的移行部[5]。

兌端穴位於面部,上唇結節的中點。正坐仰靠取穴[2]。

兌端穴位於上唇尖端,當人中溝下端皮膚與上唇黏膜之移行處[6]。

兌端穴在督脈的位置

兌端穴在上唇部的位置

兌端穴在上唇部的位置

兌端穴在上唇部的位置(骨骼)

兌端穴在上唇部的位置(肌肉)

9 唇上端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於人中溝下端之紅唇與皮膚移行處取穴。

兌端穴位於面部,上唇結節的中點。正坐仰靠取穴[2]。

正坐仰靠或仰臥位,於人中溝下端之紅唇與皮膚移行處取穴[7]。

10 唇上端穴穴位解剖

兌端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布有眶下神經的分支和上唇動、靜脈。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2]。

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8]。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眶下神經分布;深層有面神經頰支和上唇動脈(面動脈分支)分布[8]。

布有面神經頰支、眶下神經分支及上唇動、靜脈[6]。

11 唇上端穴的功效與作用

兌端穴具有寧神醒腦、生津止渴的功效。

兌端穴有清熱散風、開竅醒神作用[2]。

兌端穴系急救穴之壹,有清熱利濕作用。主治癲狂,齒齦腫痛,鼻淵。[3]

12 唇上端穴主治病證

兌端穴主要用於口唇及神誌疾患等:如口噤鼓頷,口?唇動,口瘡,口臭,齒齦腫痛,消渴,鼻炎,暈厥,狂癥,遺尿,鼻衄,口噤,牙痛,目翳,鼻淵,鼻塞,昏迷,昏厥,癔癥,黃疸,小便黃,口腔炎,癲癇,面神經麻痹,糖尿病等。

兌端穴主要用於口唇及神誌疾患等:如口噤鼓頷、口?唇動、口瘡、口臭、齒齦腫痛、消渴、鼻炎、暈厥、癲疾、狂癥、癔病及遺尿等[2]。

兌端穴主治癲狂、齒齦腫痛、口?、鼻衄[8]。

兌端穴主治口?,口噤,口瘡,齒齦腫痛,牙痛,目翳,鼻淵,鼻塞,鼻衄;昏迷,昏厥,癲狂,癔癥;消渴,黃疸,小便黃[7]。

兌端穴主治癲狂,口?唇動,齒齦痛,鼻塞,鼻出血;以及口腔炎,鼻炎,癲癇,暈厥等[6]。

治口歪唇緊,齒齦痛,口臭,鼻塞;癲疾,消渴,昏厥。面神經麻痹,癔病,糖尿病。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2~0.3寸[6]。

向上斜刺0.2~0.3寸[2][7][8],局部酸痛[7]。

13.2 灸法

禁灸[2]。

可灸[7]。

14 唇上端穴的配伍

兌端穴配合谷、頰車治牙痛[2]。

兌端穴配迎香、合谷治鼻塞[2]。

兌端穴配本神、後溪治癲癇[2]。

兌端配目窗、正營、耳門,有行氣通經的作用,主治唇吻強閉不開。

兌端配本神,有開竅醒神的作用,主治癲疾嘔沫。

兌端配耳門,有行氣通清熱的作用,主治上齒齲。

兌端配目窗、正營、耳門,治唇吻強、上齒齲[7]。

兌端配本神、豐隆,治癲疾吐沫[7]。

兌端配內關,治昏厥[7]。

兌端配小海,治小便赤澀[7]。

15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手陽明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針灸甲乙經》:痓互引,唇吻強,兌端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癲疾吐沫,小便黃,舌幹,消渴,衄血不止,唇吻強,齒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