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編寫大綱到最終完成本教材經過了數度寒暑。醫古文是研究中醫藥古籍語言、文化現象的壹門學科,是中醫藥類專業的基礎課程。醫古文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古代醫藥文選和古漢語基礎知識的講授,使學生借助工具書能比較順利地閱讀中醫藥古籍。同時,通過醫古文課的傳授,使學生了解中醫藥文化,領悟中醫藥學的精髓,提高人文素質和道德修養,為學好中醫藥學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醫古文是含有醫藥學內容的古代文言文。為了讀懂這方面的文言文,還要學習壹些與密切相關的古代語言知識。因而醫藥學古文與之相關的古代語言知識便是醫古文的主要內容。醫古文是中醫藥學基礎的基礎。《醫古文》是研究古代醫藥文獻語言文化現象的壹門課程,是中醫藥各專業七年制及本科生的基礎課程,也是高等中醫藥院校的主幹課程。
教學旨在通過古代醫藥文選與古漢語基礎知識的學習以及閱讀實踐的訓練,使學生在已有文言文知識的基礎上,掌握古醫籍常用詞語及其主要義項、古漢語基礎知識以及斷句、今譯與文意理解的基本技能,能比較順利地閱讀中醫藥古籍,為學習後續的古典醫著課程與畢業後研讀古代醫籍,清除文理上的障礙,同時促使壹部分學生在本專業領域爭取進壹步的深造和發展。
本課程的教學旨在培養學生全面掌握醫古文精髓,提高人文素養和語言水平,完善知識結構,並進而提高對中醫藥傳統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求有益於實現學生的人格養成與醫生氣質形成,為其將來從事中醫藥臨床或其他各種醫療衛生工作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
本課程以“醫古文”為主幹,構建成融合醫古文(文選)、中醫古漢語通論、中醫古籍註釋綱要、中醫文獻學等課程的中醫特色系列課程,並配合古代漢語選讀、中國古代名著賞析、古代詩歌概要等選修課程,有利於學生拓展視野,豐富知識面,促進學業素質不斷提高
醫古文課程簡介 壹、“醫古文”學科的性質與作用 中醫藥學經典著作至今均為古文撰成,中醫藥學本身又深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如欲“通經致用”,自必深通古文和傳統文化。因此,就性質與作用而言,“醫古文”是研究中醫藥古籍的語言文字以及文獻、文化問題的壹門學科,是高等院校中醫藥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兼工具課,是對中醫藥類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也是對中醫藥從業人員進行傳統語言文化終身教育的主要課程。學習、掌握和運用醫古文的知識與方法,培養並提高醫古文的水平,對於提高中醫藥從業人員所必須具備的傳統語言文化修養和綜合業務素質,進而不斷深入地研究中醫藥古籍、促進中醫藥學術和中醫藥事業的繼承與發展,都有著非常切實的作用和深遠的意義。 二、“醫古文”的教學目的與任務 就廣義而言,醫古文教學的目的與任務,是使學員通過古代醫藥文選與古漢語基礎知識的學習,能夠直接閱讀、理解、解釋以及研究中醫藥古籍的文辭義理並正確應用之。就狹義而言,是使學員在學習之後,能夠借助工具書直接閱讀、理解、解釋中醫藥古籍的語言文字問題及其義理並能夠進行斷句、標點與語譯。本大綱以狹義的教學目的與任務為準。基於本課的性質和作用,“醫古文”還兼有培養具有中醫藥特色的中國語言文化修養和人文素質的目的與任務。 三、“醫古文”的教學內容 “醫古文”的教學內容,是以教學目的為依據而確定的。就體系結構而言,分為“文選”、“基礎知識”和“練習”三大部分。其中的“文選”,按照性質,分為醫學文選和與醫學有關或關系密切的文選;按照內容及其時代,分為“醫家傳記”、“醫籍序文”、“醫事論文”、“醫學論文”等。文選的教學,以字、詞、句、意的語言文字知識及其義理和傳統文化知識為主,目的在於使學員積累必要的醫古文感性材料並培養壹定的感性認識。“基礎知識”主要分為九章(九大類),即:工具書、漢字、詞匯、語法、修辭、訓詁、句讀、語譯、文化常識。這些內容的教學,以兼顧體系、突出重點為原則,目的在於培養學員具有壹定的理論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與能力。“練習”是針對性較強的實訓,目的在於加深所學每壹篇章的內容與要點,培養學員具有正確解釋詞語、斷句與語譯等能力。 四、“醫古文”的教學要求 通過大綱規定內容的學習,學員應達到以下水準: 1、能夠認識繁體字,寫出其相應的簡化字。 2、能夠辨識文選中的通假字、古字與異體字,寫出其相應的本字、今字與正體字; 3、能夠準確解釋文選中的字詞特別是常用詞(含單音詞、復音詞、多音詞、成語典故等)的形、音、義; 4、能夠解釋文選中的各種特殊語法現象和修辭現象; 5、能夠正確理解醫古文的文句、段、篇的意義; 6、理解“基礎知識”中的基本理論,掌握應用方法,用以解釋有關問題; 7、能夠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方式,較為準確、通順地語譯古文; 8、能夠較準確地為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段落斷句; 五、“醫古文”教學的原則與方法 1、由於文選是醫古文的活性材料,理論乃是從對它的研究中總結出來的,所以無論是教還是學,均應以文選為主,以基礎知識為輔,將重點放在詞匯的正確解釋與常用詞的積累上,在此基礎上,能夠對課文進行正確語譯和對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段落進行正確的句讀; 2、依據本課程的特點和學員的實際,文選和基礎知識應合理地交叉進行; 3、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即精講精讀、勤練多練; 4、辨字、釋詞、析句(含句讀)、解意(含語譯)是構成閱讀、理解及研究醫古文之能力的四個主要環節,所以教和學都要圍繞這四個環節進行; 5、在文與理、文與醫的關系上,原則上以文為主,兼顧理、醫,以體現醫古文的專業基礎性質和工具作用。教師和學員亦應根據醫古文的特點與博大精深的內涵,不斷提高素質修養和道德修養; 6、為了切實弄通弄懂本課程的內容,學員還應作好課前預習、課中聽講記錄和課後復習,按時完成作業練習,並分類、分層、分階段進行不同程度的小結、中結和總結復習。 六、課時與學分 1、課時: 《醫古文》課程的總學時目前為54~72學時:中西醫臨床專業為54學時,中醫、針灸推拿、骨傷專業為72學時。 2、學分: 均按照標準辦法計算,即18課時1個學分,則54課時為3個學分,72個課時為4個學分。 七、使用教材與參考教材 1、使用教材: (1)蔣力生主編:“全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精編教材”《醫古文》(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2)段逸山主編:普通高等教育“十壹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醫古文》(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7月第2版) 2、參考教材: (1)段逸山主編:高等醫藥院校教材《醫古文》(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 (2)段逸山主編:中醫藥學高級叢書《醫古文》(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3)張其成主編:21世紀課程教材《醫古文》(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