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了解壹個人的姓名、字號、時代、籍貫及其簡單的 生平,可查《中國人名大辭典》。該書內容豐富,***收上古至清末四萬多人。自1921年由商務印書館刊行後,至1949年已印至九版,1958年又予重新影印,可見很有使用價值。但它也存在不少缺點,主要是觀點陳舊,沒有註明人物的生卒年代和傳記的出處,以及部分材料失實等,這些都值得使用時註意。
由於大辭典按姓氏筆劃編排,而同姓者太多,查檢時頗感不便,故商務印書館於1934年又編四角號碼《中國人名大辭典索引》附於書後,也有單行本,讀者可加以使用。
此外,有些著名的歷史人物,在《辭海》也可以查到。
2.中國歷史很長,出現了許多同名同姓的人物,讀書時容易混淆,要解決這個問題,可查彭作楨編、1934年北平好望書店出版的《古今同姓名大辭典》。該書根據梁元帝《古今同姓名錄》、余寅《同姓名錄》、陳棻《同姓名譜》、劉長華《歷代同姓名錄》、汪輝祖《九史同姓名略》而編成。收五萬六千七百人,依姓氏筆劃編排。
哈佛燕京社1931年為清劉長華《歷代同姓名錄》編制壹部專門索引:《歷代同姓名錄引得》,可供迅速查找劉書所錄人名之用。
3.如果妳主要想知道人物的生卒年代,可查姜亮夫的《歷代人物年裏碑傳綜表》。是書原名《歷代名人年裏碑傳總表》,193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所收材料包括錢大昕的《疑年錄》、吳修《續疑年錄》、錢椒《補疑年錄》、陸心源《三續疑年錄》、張鳴珂《疑年賡錄》、閔爾昌《五續疑年錄》和作者自編《六續疑年錄》,以及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梁廷燦《歷代名人生卒年表》、張惟驤《疑年錄匯編》中多於上述七種疑年錄的人物和大量的碑傳資料。解放後經作者訂正錯誤、補充脫略、刪汰蕪雜和增補若幹新的碑傳材料,1959年由中華書局重印並改今名。全書收春秋末期至1919年以前去世的人物約壹萬二千余名,按人物的生年順序排列,末附人名筆劃索引。由於該書引用資料不盡可靠,某些人物的生卒、裏第有脫漏和錯誤,但總的來說還是壹本有用的工具書。又舊的《總表》收有名僧,再版時已刪去,因此,若查佛教徒的生卒年代,可查陳垣的《釋氏疑年錄》(中華書局1964年版)。此書根據七百余種佛教典籍、僧傳、語錄,參考諸家文集、方誌和金石碑拓等材料而編成,計收晉至清初有年可考者二千八百人,書末有僧人法名通檢,是查考歷代僧人事跡,包括名號、籍貫、生卒年月等等的重要工具書。
4.研究歷史人物,需要查找較詳細的傳記材料,《歷代人物年裏碑傳綜表》的“備考”欄註明了人物傳記的出處,盡管也有錯誤和遺漏之處,還是可根據這個線索進壹步查閱原始資料。另外,可以通過《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查閱史書列傳。
清人汪輝祖把二十四史中的人名編成《史姓韻編》,曾受到當時學術界的極大重視。但因所收只限二十四史,而且不載帝王後妃及外國諸傳人名,又依舊有韻目編排,查檢甚不方便,所以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搜集《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等二十五部正史中全部列傳及附見的人名,編成四角號碼索引,人名下註明見於某史某卷和開明版二十五史總頁數及欄數。又中華書局1936年出版梁啟雄等編的《二十四史傳目引得》也可以利用,不過此書不及《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方便。
5.關於人物壹生的活動,最詳盡的記載莫過於年譜。
哪些人物有年譜可供閱讀?壹般說來各大圖書館都有書目可查。解放後作為單獨的書目出版的有杭州大學的《歷代人物譜集目》。該書於1962年鉛印,收錄年譜約壹千八百余種,可以作為參考。但據趙國璋《語文工具書使用法》稱,汪訚編《中國歷代名人年譜綜錄》(稿本),收有年譜二二壹四種,可見杭大書目失收尚多。此外,李士濤《年譜目錄》(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版)、梁廷燦《年譜考略》(載1929年7—11月《北平圖書館月刊》第三卷第壹至五號),可以參考。
二、按時代或地域查考人物
除了查上述常用的幾種工具書外,也可確定人物的時代和地域範圍,利用另外壹些工具書試加搜尋。
1.先秦人物,可查《史記及註釋綜合引得》(燕大引得第40號,1947年出版)、鐘華編《史記人名索引》(中華書局1977年出版)和班固的《漢書古今人表》。
《史記及註釋綜合引得》中有關人名的部分,可供查檢先秦至西漢初期人名之用。《史記人名索引》系根據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史記》校點本編制,以姓名或曾用稱謂作主目,其他稱謂如別名、字、號、封號、謚號、綽號等附註於後,並壹律作為參見條目,可以從不同名稱進行翻檢,是專查《史記》人名,也即查先秦至漢初人物極為重要的工具書。
清梁玉繩《古今人表考》、蔡雲《人表考補》、翟雲升《校正古今人表考》,可供查閱《漢書古今人表》時作參考。又日本重澤俊郎的《左傳人名地名索引》(弘文館1935年版),也可查找見於《左傳》的先秦人物。
2.兩漢人物,可查明傅山《東西漢書姓名韻》(山西鉛印本)、莊鼎彜《兩漢不列傳人名韻編》(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前書是兩漢書的傳記索引,後書輯錄兩漢書中沒有專傳而散見於紀表或他人列傳中提到的人名。另有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編的《漢書及補註綜合引得》、《後漢書及註釋綜合引得》,也都有人名可查。
最近,李裕民編著的《後漢書人名索引》,中華書局已於1979年出版。該書系據1965年出版的《後漢書》點校本編制,收錄兩漢及三國(魏蜀吳)、兩晉的人名。兩漢以前的人名,凡屬紀傳追述世系或有重要價值者,也予收錄。這是查找漢代人物尤為重要的工具書。由於此書與前面提到的《史記人名索引》以及下面要介紹的《晉書人名索引》、《隋書人名索引》等等是根據新點校本二十四史編制的,使用較方便,希特別留意。
3.三國、兩晉和隋代人物,可查王祖彜編《三國誌人名錄》(商務印書館1956年版)、張忱石編《晉書人名索引》(中華書局1977年版)和鄧經元編《隋書人名索引》(中華書局1979年版)。
盧弼《三國誌集解》於《吳書·呂蒙傳》“近者破樊本屯,救酃,逆為孫規所破”句下,用小字加註:“或曰,此語不可解,疑有脫誤。”《三國誌選》、新標點本《三國誌》出於誤解,於孫規均不作人名標註。而《中國人名大辭典》、《二十五史人名索引》等又查無孫規其人,讀書至此,就不知“孫規”究作何解?壹查《三國誌人名錄》,才知孫規實是人名,除《呂蒙傳》外,還見於《孫權傳》。該傳下有“乃遣呂蒙督鮮於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等語,壹看便知孫規是東吳將領,所以《三國誌選》、新標點本《三國誌》於此均作人名標點。可見《呂蒙傳》不作人名標註,顯系因盧註而產生的偶然疏忽。《三國誌人名錄》因是索引,在編制過程中很自然地將兩處關於孫規的條目合並起來,就可避免上述差錯。
通過這壹番周折,再讀壹下《三國誌人名錄》的出版說明,就進壹步了解這部工具書的重要性。原來《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三國部分僅以陳壽《三國誌》為限,且只收列傳及附見人物;《三國誌人名錄》除了列傳及附見人物外,還把文章中提到的人名,甚至裴松之註解中的人名全部收錄,而裴註文字要多出陳書數倍,所以查三國時代的人物,壹定要知道利用《三國誌人名錄》。舊燕大編的《三國誌及裴註綜合引得》,把陳書及裴註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綜合排比,收錄的人物極多,關於孫規也有兩個出處,可見其用處和《三國誌人名錄》壹樣,甚至更為廣泛。由此也可以推知前面提到的有關史、漢的三種引得的用處,它們所收的人名同樣遠遠超過了《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值得加以重視。
《晉書人名索引》據1974年11月出版的《晉書》點校本編制,收晉代(包括十六國)、三國(魏蜀吳)及由晉入劉宋的人名。但關系到晉代人物世系的古代人名,仍予收錄。書中提到的其他古人,均不收錄。本索引以姓名或常用的稱謂作主目,其他稱謂如字、號、小名、綽號、官名、爵名、謚號等,附註於後。為了方便於從各種名稱進行翻檢,主目後面附註的所有異稱,另立參見條目。全書按四角號碼檢字法排列,後附筆畫檢字表,極便查閱。
《隋書人名索引》,據1973年出版的《隋書》點校本編制。該書收錄隋代、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北齊北周)以及入唐的人名。紀傳中上溯隋代人物世系的人名,不受此限,仍予收錄。書中提到的其他古人,均不收錄。但《隋書·經籍誌》中的作者名,壹概全收。
另有《新舊五代史人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在排印中,不久將出版發行。以上二書,為查考隋代及五代人物提供了便利。
4.宋遼金元人物,主要的可查舊燕京大學編、中華書局1959年影印的《四十七種宋代傳記綜合引得》、《遼金元傳記三十種綜合引得》。
《四十七種宋代傳記綜合引得》、《遼金元傳記三十種綜合引得》都提供搜尋古代人物傳記資料的重要線索。由於宋遼金元四朝時間上是交叉的,有些見於宋代傳記引得的人物,在遼金元傳記引得裏也能夠查到,這兩部書有相互補充的作用。
宋代和遼金元的兩種引得采用了壹些不屬於傳記性質的書,前者如《桐陰話舊》、《萬柳溪邊舊話》、《宋詩鈔》、《北宋經撫年表》、《南宋制撫年表》,後者如《遼詩紀事》、《遼大臣年表》、《遼方鎮年表》、《元詩選》、《元行省平章政事年表》等,或為史表,或為詩選、詩話。從體例上說有問題,但從查考人物來說,資料愈多愈好,這並不算是太大的缺點;相反,詩文集和筆記裏還保存著不少關於人物的記載,傳記引得為了體例的關系又沒有采用這類的書,因此我們如果要比較全面地了解某壹個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還不能以引得裏所指出的線索為滿足。日本梅原郁、衣川強從壹三二種宋代文集中收錄三千二百人的傳記資料(包括行狀、墓誌銘、神道碑傳),按筆劃順序編成《遼金元人傳記索引》(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72年版),朱士嘉則從三十三種宋元方誌中搜集三九四九人的傳記資料編成《宋元方誌傳記索引》(中華書局1963年版),正好彌補上述不足,有相互補充的作用。而且,正史和許多傳記資料匯編收錄的人物,壹般都是全國性的知名人士,它們不予收錄的人物,文集和地方誌中往往可以找到。這裏著重講壹下方誌的作用。如李贄《焚書》中有壹篇文章叫做《贊劉諧》,《中國人名大辭典》、《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查無劉諧其人,而近年來根據李贄生前的活動範圍,終於從《麻城縣誌》中找到了劉諧是隆慶辛未年進士,做過余幹知縣,“喜獎寒士,抗上而不慢下”。又如有人整理和研究林則徐的史料,看到有壹個名叫李蕓渠的人,與林書信往還,甚為相契,但只知此人曾在雲南做官,要進壹步了解他的情況,查《中國人名大辭典》、《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清代碑傳文通檢》等都查不到,壹查《雲南通誌》才知李是江西南城人,原名熙齡,蕓渠是其字,曾任雲南澄江府及廣南府知府,主編過《廣南府誌》、《澄江府誌》、《普洱府誌》等書。若是根據這個線索再去查有關的府誌縣誌,當有更詳盡的材料。這樣的例子,實在是舉不勝舉。
宋元方誌較少,已有朱士嘉《宋元方誌傳記索引》可查。明代有方誌八百多部,清代有五千多部,民國壹千多部,要編制傳記或其它專題索引,規模太大,恐壹時難以辦到。所以要從明清以來的方誌中查找人物,目前只能通過了解人物的出生地(包括生前主要活動地區)而後查閱有關方誌。又據朱士嘉介紹,《吳縣誌列傳人名索引》(1939年版),是我國第壹部方誌人名索引;1934年商務印書館在影印河北、山東、浙江、湖北、湖南、廣東各省通誌的時候,書後都附有四角號碼索引,人名當然也包括在內,故查考上述地區的人物,可加以利用。
再附帶說壹下,按地域查考人物,也不失為有效的方法之壹。除了查考省誌、府州縣誌乃至鎮誌、村誌以外,尚有備查地方人物的專書,如河北省,可查清孫奇逢《畿輔人物考》;徐世昌《大清畿輔先哲傳》;河南省,可查孫奇逢《中州人物考》;浙江省,可查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錄》;廣東省,可查明歐大任《百越先賢誌》等,這裏就不壹壹列舉了。
又日本梅原郁編《續資治通鑒長編人名索引》(京都同朋會1978年版),若城久治郎編《遼史索引》(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1937年版),小野川秀美編《金史語匯集成》(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60年版),田村實造編《元史語匯集成》(京都大學人文科學部1961年版),也可以查遼金元之人物。
5.明清人物。
明代,可查中華書局1959年影印的《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清代,工具書較多,而以中華書局1959年影印的《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和陳乃乾編、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的《清代碑傳文通檢》最為重要。
明清兩種引得是查考明清兩代人物的重要工具書。明代傳記引得在排列上偶有疏忽;清代引得只錄本名,不列字號,與前幾種引得不同,是很大的缺點。
《清代碑傳文通檢》收有關文集壹千零二十五種,分列碑傳主人的姓名、字號、籍貫、生卒年代和碑傳文的作者及所載書名、卷數,依碑傳主姓名筆劃排列。凡明朝人死在1644年(崇禎17年)以後及現代人生在1911年(宣統三年)以前的人,壹律收入。壹人兩名或更改姓名的,在附錄中作“異名考”;壹人數傳,而所載生卒互異的,作“生卒考異”。總之,這是壹本研究清代史料和查考清代人物的極有用的參考工具書,可與《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參照使用。
此外,如蔡丐因編、世界書局1937年版《清代七百名人傳》等可以直接查找人物小傳的工具書也還不少,這裏就不壹壹介紹了。
6.近代以來至解放初,可查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中的人物傳記、人名辭典。人物傳記約收壹千人,人名辭典擬收四五千人,另有若幹人物表。
徐州師範學院鄭雲波、魏雲卿編《中國近代作家傳記暨著述要目》(1964年鉛印本),將近代作家239人的傳記資料出處和他們的生平著作匯集在壹起,甚便檢索。另有楊家駱編、1937年辭典館出版的《民國名人圖鑒》,日本橋川時雄編、1940年中華法令編印館出版的《中國文化界人物總鑒》,任嘉堯編、1947年東方書店出版的《當代中國名人辭典》,樊蔭南編、1931年良友圖書公司出版的《當代中國名人錄》,香港《周末報》編輯委員會編、1950年永發印務有限公司印行的《新中國人物誌》亦可查考。
三、按身份、職業查考人物
按身份、職業等查考人物,可分兩大類:壹類如查帝王、大臣、科舉出身人物的工具書,主要有李子文編《歷代帝王系統表》(1954年上海新亞書店出版),齊召南《歷代帝王年表》(四部備要本),吳廷燮編《歷代方鎮年表》(遼海書社排印線裝本),燕大引得編纂處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引得》(1934年版),章伯鋒編《清代各地將軍都統大臣等年表(1796—1911)》(1965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錢實甫編《清季重要職官年表》(1959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清季新設職官年表》(1961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劉壽林編《辛亥以後十七年職官年表》(1966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燕大引得編纂處編《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附引得》(1941年版),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處1963年編印的《中國駐外使領年表》(1912—1949)等等。
另壹類是查考壹些學者、藝術家等等的工具書,主要有潘念之編《思想家大辭典》(1933年世界書局出版),譚正璧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1934年蔚文印書局出版),北京語言學院1978年編印《中國文學家辭典》(古代第壹分冊),鄧元鼎和王默君編《宋元學案人名索引》(193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張明仁編《四朝學案人名索引》(1936年世界書局出版),支偉成編《清代樸學大師列傳》(1925年上海泰東圖書局出版),阮元、羅士林、諸可寶、華世芳等編《疇人傳四十六卷續編六卷三編七卷近代疇人著述記1卷》(1955年三聯書店)出版),黃鐘駿編《疇人傳四編11卷》(195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孫濌公編《中國畫家人名辭典》(1944年神州國光社出版),朱鑄禹編《唐前畫家人名辭典》(1961年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和《唐宋畫家人名辭典》(1958年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出版),洪業輯、1934年北平哈佛燕京社印行《清畫傳輯佚三種附引得》,曹惆生編《中國音樂舞蹈戲曲人名詞典》(195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等等。另有郭味蕖編《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8年版),徐邦達編《歷代流傳書畫作品編年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版),傅抱石編《中國美術年表》(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等學術年表,也可查有關人物。
明末清初傑出的學者和思想家黃宗羲著《明儒學案》六十二卷,列述有明壹代十九個學派和二百多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思想,是我國第壹部較為完善的學術思想史。繼《明儒學案》後,他又撰述《宋元學案》,每個學案列有壹“表”,對於師友的淵源,各派的支流,了如指掌;每案之後又編有“附錄”,把時人及後人正反兩方面的評論廣加搜羅,比《明儒學案》的編寫似又有所改進。可惜此書沒有完成,黃宗羲就去世了。其後由其子百家續寫壹部分,而主要由全祖望續成。全書壹百卷,列有九十壹個學案,敘述的學者多達兩千余人。清江藩著《漢學師承記》、《宋學淵源記》,清人唐鑒著《清學案小識》,合稱《清儒學案》。《清儒學案》與《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又合稱《四朝學案》。這是查考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學術家的重要參考材料,讀者尤需註意。《四朝學案》目前通行的平裝書有商務印書館和世界書局兩種本子。鑒於《明儒學案》已收入《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清儒學案》已入《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故商務印書館於1936年又出版鄧元鼎、王默君編的《宋元學案人名索引》,讀者可分別加以利用。另外,世界書局本第四冊附有張明仁編制的《四朝學案人名索引》,***收二百多卷書中所載有傳及附傳學者三千余人,按姓氏筆劃排列,亦於1936年出版,更便檢索。
《疇人傳》收有我國從上古傳說時代起到清末止天文數學家四百人(附錄西人五十二人)的傳記。另有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第壹機床廠編的《科學技術發明家小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中外科學家小傳》編寫組所撰《中外科學家小傳》(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等書,都是查考科學家傳記的有用工具書。
凡是中華書局重印的宋代、遼金元、明、清四種傳記引得已收錄的人物傳記(見前表),本章不再單獨介紹,以免重復。
又蔡金重編、1937年燕京哈佛社印行的《藏書紀事詩引得》,是查考歷代藏書家資料的有用工具書。
《藏書紀事詩》,葉昌熾著,***輯錄五代至清的藏書家壹千余人的材料。倫明著《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則是葉書的續輯。《引得》將以上二書中的有關條目按中國字庋擷法混合編排,以人名等為主目,下註朝代、字號、籍貫、室名、印鑒及著述選輯校刻諸書名,再註出處;以字號、室名等為見目,只註其所屬的主目,不註出處。不會查中國字庋擷法者,另有筆畫索引可查。
蔡金重編、哈佛燕京社1941年印《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作者引得》,李書春編、1934年印《唐詩紀事著者引得》,林斯德編、1931年山東大學圖書館出版《全唐詩文作者引得合編》,燕大引得編纂處1934年出版《宋詩紀事著者引得》、《元詩紀事著者引得》,以及中華書局1965年編輯出版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篇名目錄及作者索引》,也都是查考古代文學家的有用工具書。
四、從字號、筆名等轉查人物本名
中國人的名號最繁:有名,有字,有號,有別名,有別號,有室名,近代作家更有各種各樣的筆名,而且多有以字號或筆名聞世而本名轉被忽略者。壹般工具書多數是以姓名為主,下附字號,難以直接查找,這樣就非要有以字號、筆名等為主目倒過來轉查人物本名的工具書不可。因此,陳德蕓編、廣州嶺南大學圖書館1937年出版的《古今人物別名索引》,陳乃乾編、中華書局1957年重印的《室名別號索引》,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77年編輯出版的《民國以來人名字號別號索引》,蔡金重編、燕京大學1934年出版的《清代書畫家字號引得》,商承祚和黃華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年出版的《中國歷代書畫篆刻家字號索引》,蔣星煜編、燎原出版社1934年出版的《作家筆名索引》,袁湧進編、中華圖書館協會1936年出版的《現代中國作家筆名錄》,以及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室1959年編印的《中國現代作家筆名錄》,都成為極其有用的工具書。
又唐人喜以行第(排行)相稱,如“白二十二”即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元九”即元稹。岑仲勉著《唐人行第錄》(中華書局1962年版)是查考唐人行第的有用工具書。
此外,還有專查謚號、廟號、尊號、史諱的工具書。在封建時代,人死後按其生前事跡評定壹個稱號,以示褒貶,叫做謚號。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臣下之謚,由朝廷賜予。謚號有壹些按照地主階級觀點賦予特定涵義的字,如“經緯天地日文”、“威強睿德曰武”、“安民立政曰成”、“殺戮無辜曰厲”、“好內遠禮曰煬”、“恭仁短折曰哀”、“在國遭憂曰湣”等等。東漢開始又有私謚,如夏恭卒,諸儒私謚曰宣明君;陳寔卒,海內赴吊者三萬余人,***謚為文範先生。
從漢代起,帝王又有廟號,如某祖、某宗等等。有些帝王後世即以廟號相稱,如“漢高祖”、“唐太宗”。唐代起皇帝還有尊號,或生前所加,或死後追加,全是尊崇褒美之詞,如清代那拉氏為皇太後,尊號累積有慈禧等十六字之多。
另外,舊時對帝王將相或尊者不敢直稱其名,需要避諱。避諱的辦法歸納起來有三種:壹、因諱改字;二、空字;三、缺筆。由於避諱而更改人名、地名、官名等等,造成文獻資料上壹些混亂現象,需要參考壹些專講史諱的書籍以了解這方面的常識。
清劉長華編《歷代名臣謚法匯考》(光緒刊本),雷廷壽編《清謚法考》(1924年鉛印本),沈炳震編《廿壹史四譜》(1936年商務國學基本叢書本),陸費墀編《歷代帝王廟謚年諱譜》(道光本),陳垣《史諱舉例》(1958年北京科學出版社出版)等等,是查考謚號、廟號、尊號和史諱方面的工具書,其中《史諱舉例》尤為重要。
五、查外國人
查考外國人物,有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1963年出版的《外國哲學社會科學人名錄》,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圖書資料研究室編、商務印書館1964年出版的《蘇聯哲學社會科學人名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1965年出版的《近代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人名資料匯編》,張英倫、呂同六、錢善行、胡湛珍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外國名作家傳》(上下冊)等書。
《近代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人名資料匯編》,內容豐富,極為重要。該書資料全部選譯自1950—1958年出版的《蘇聯大百科全書》、1958年版《英國大百科全書》、1959年版和1961年版《美國大百科全書》、美國出版的1941—1954年各卷和1959年卷《當代人物傳記》、美國出版的1930—1935年版《社會科學百科全書》和日本出版的1953—1955年版《大人名辭典》。收集範圍以近代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思想家和學者為主,同時酌量收錄政治人物和社會活動家,以及少數和我國近代、現代史有關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人、外交人員和傳教士等。所收人物以卒於1870年及以後者為限(即卒於1870年以前的都不收),大體上上及整個十九世紀,下迄當代。全書***收人名約七千五百條。由於資料來源的限制,所收歐洲和北美洲人物大大多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人物,已經去世的人物大大多於當代的人物;同時,因取材於各種不同來源,所以資料的立場觀點不壹,著重點和詳略也都不壹,使用時宜註意。
解放前出版的幾種工具書,如唐敬杲等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現代外國人名辭典》,潘念之和金溟若編譯、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版《世界人名大辭典》,劉炳藜等編、中華書局1940年版《中外人名辭典》,也可查考。
另外,辛華編、外文書店1970年版《法語姓名譯名手冊》、《德語姓名譯名手冊》和197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英語姓名譯名手冊》(修訂本)、《西班牙語姓名譯名手冊》、1970年版《葡萄牙語姓名譯名手冊》、1970年版《拉美常用縮寫手冊》、1970年版《日本姓氏手冊》,張競幹、黃竟成、王鑒明主編、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日本姓名譯名手冊》,史群編《日本姓名詞典》,計分拉丁序、漢字序、和名序三冊,商務印書館已於1979年出版拉丁序本,其余二冊亦即將出版。以上工具書,可供翻譯工作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