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壹道語文填空題,懂文學常識的請進!

壹道語文填空題,懂文學常識的請進!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西)人,先世曾居昌黎(今遼寧義縣),故亦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儒家學者,思想家、教育家。  韓愈出生於壹個普通的官僚家庭,三歲時即父母雙亡。就養於其兄韓會家,由嫂鄭氏撫養,後其兄亦亡故,全依寡嫂撫養成人。孤獨的童年生活和富有文學氣氛的家庭環境,培養了韓愈刻苦奮鬥和富於開拓的精神。他自幼勤奮好學,自謂:"性本好文學,因困厄悲愁,無所告語,遂得窮究於經、傳、史記、百家之說,沈潛乎訓義,反復乎句讀,礱磨乎事業,而奮發乎文章。"(《韓昌黎集》卷十五《上兵部李侍郎書》)在崇尚古文和尊奉儒學兩方面,"欲自振於壹代"(引日唐書·韓愈傳》),唐德宗貞元八年(792),考中進士,後任監察禦史,因上書請寬民徭,被貶為陽山(今廣東西北)令。遇赦還京後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又因諫阻唐憲宗迎"佛骨"而被貶為潮州刺史。遇赦調任袁州刺史。此後又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卒謚文,世稱韓文公。  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儒學在佛、道二教的挑戰下日趨衰微。韓愈壹生,即以復興儒學為己任,因此他在中國儒學發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壹、最先提出了儒家的"道統論"。孟子曾根據他那"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原則,在其書的最後壹章中提出了壹個從堯、舜至孔子的傳授淵源系統,並以"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氣概自續這個淵源系統。翰愈接過了這壹話題,進而提出儒家的"道統":"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韓昌黎集》卷十壹《原道》)在韓愈看來,"道統"自孟子以後就失傳了,其原因在於荀子和揚雄這些大儒"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再加上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破壞和漢儒對"大義"的不明。於是,他便以繼承"道統"自任:"釋老之害,過於楊墨;韓愈之賢,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於未亡之前,而韓愈乃欲全之於已壞之後。嗚呼J其亦不量其力,且見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雖然,使其道由愈而初傳,雖滅死,萬萬無恨!"(《韓昌黎集》卷十八《與孟尚書書》)韓愈的"道統論",以及其對"道統"失傳原因的分析,包括他對整個漢儒的基本估計,為後來的宋儒全盤接受。而其自續"道統"的當仁不讓之精神,則更為宋代理學家疊相摹仿。  二、揭開了唐宋間"孟子升格運動"的序幕。孟子在中唐以前的地位壹直不高,孟子其人,只被視為壹般的儒家學者;孟子其書,也只能歸入"子部"壹類;此外,在兩宋以前的官私文獻中,壹般都是"周孔"或"孔顏"並提,鮮見有"孔孟"合稱的。大約從中唐以後起,情況開始發生了微妙變化。逐漸地,孟子的名字側於了孔子之後,成為僅次於孔子的"賢人";孟子其人被統治者封上了爵號,並從祀孔廟;孟子其書也被增入儒經之列,並懸為科舉功令,不久又超越了"五經"而躋身於"四書",變為中國士人必讀的官方教科書,到明清時期,"孔孟之道"則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詞。這個變化過程就是"孟子升格運動"。韓愈可以說是最先把孟子的名字升到孔子之後,與那些"古聖先王"相提並論的人,是韓愈首次提出了儒家的"道統"。在《讀茍子》壹文中他又說:"孔子之徒沒,尊聖人者,孟氏而已,……孟氏醇乎醇者也。"(《韓昌黎集》卷十壹)韓愈推尊孟子地位的理由,據他自己說主要是兩點:其壹,唯有孟子得到了孔子的"真傳"(參見(《韓昌黎集》卷二十《送王秀才序》);其二,孟子具有辟"異端邪說"的"衛道"之功(《韓昌黎集》卷十八《與孟尚書書》)。  三、排斥佛、道二教。韓愈是唐代以排佛、道著稱的儒家學者,他不惜得罪皇帝而公然"諫迎佛骨",又撰寫了名篇《原道》以辟佛、道二教。韓愈的排佛、道思想,繼承了不少前人已有的說法,諸如夷夏之辨、浮圖害政、桑門蠹俗之類。但是,韓愈也提出了壹些新的思想內容,如構建起儒家的"道統"以與佛教的"法統"相抗衡;闡明儒家以"仁義"為目標的"道德"與佛、道二教所言的"道德"在本質上之差異;拈出叫、戴禮記》中向不為人所重視的《大學》壹篇,把儒家"正心誠意"的"內聖之學"與"修齊治平"的"外王之道"相結合的"治心",作為批判佛教舍離"此世"講"治心"的思想武器。這些新的思想內容,均為後來的理學家所吸收並發揮。  四、否定漢唐時期儒生的治學風格,認為佛、道二教之所以能夠在魏晉以後盛行不衰,並與儒學分庭抗禮,其內在原因就在於漢唐時期儒生丟棄了孔孟儒學的精髓,"漢氏以來,群儒區區修補,百孔千瘡,隨亂隨失。其危如壹發引千鈞,綿綿延延,浸以微滅。於是時,而唱佛老於其間,鼓天下之眾而從之,嗚呼,其亦不仁甚矣!"(《韓昌黎集》卷十八《與孟尚書書》)因此,要復興儒學,就應該拋棄漢唐儒生的那套學風,"《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究終始"(《韓昌黎集》卷五《寄盧仝》)。這壹思想對北宋儒者反對傳統的章句訓詁之學有相當影響。  五、倡導古文運動以排斥科舉時文。韓愈是中國文學史上"唐宋八大家"之第壹人,被譽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學大師。他是唐宋間古文運動的發起者之壹。所謂"古文運動",從形式上講,就是要求化駢體文為散文,但在實質上,這壹運動還包含著要求振興儒學的深刻含義。因為,自魏晉以來,駢體文盛行,形式主義猖獗,作文成為貴族的文字遊戲,無法表達深刻的思想,更無法成為關心社會和文化的工具。隋唐實行科舉制度後,首重擅長為文的"進士",青年士子紛紛學文而放棄學習儒家經典。韓愈提倡恢復古文而拋棄駢體文這個"時文",而其目的則在恢復儒家之"道","所誌於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韓昌黎集》卷十六《答李秀才書》)。這壹思想到北宋發展為"文以載道",即學古文是為了傳播孔孟的"道"。  六、提倡"師道"。尊師重教,這是儒家的傳統,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大教育家。兩漢經學昌明,博士講學之風極盛,師道不墮。降及魏晉亂世,此風始壞,這與當時的政治分裂、戰爭頻仍、士家大族等有相當關系(參見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隋唐時期"師道"仍然不興,韓愈作《師說》、《進學解》,抨擊當時不重師道的現狀,提出"師"的標準應該具有"傳道、授業、解惑"三方面的職能;也不應以地位、資歷、貴賤、長幼來確定"師";認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韓愈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還提出了不少具有真知灼見的名言佳句,如"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等等。宋代開始,中國的教育事業有很大發展,與韓愈提倡儒家"師道"也有壹定關系。  總之,韓愈是漢唐儒學向宋明儒學轉折時期的壹個十分關鍵的人物。其著作今存《韓昌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