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姓譜系與聯姓起源(1)
組合姓不同於復姓。所謂合姓,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姓氏合並為壹個姓氏,其中兩個姓氏的合姓較為常見。聯姓現象產生的族譜暫且稱為“聯姓族譜”!1999版《辭海》將“族譜”解釋為“記載壹個姓氏的世系和舊社會重要人物事跡的族譜”,但從組合姓氏的族譜來看,所謂“記載壹個姓氏”並不十分嚴謹。
組合姓的產生和姓氏的起源壹樣,有多種形式。壹般來說,外姓繼承養父,女婿繼承嶽父等。,但又不忍心讓自己的家族“斷了香”,於是將幾個姓氏合二為壹。例如,本名陸,自幼在外國家庭長大,繼承了他的事業,所以被封為清代四庫全書館的校官。然而,雖然大多數同姓家族的族譜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姓氏並存,但日常使用中只保留壹個姓氏,如清末名臣趙啟麟,其族譜稱為“吳”但並不叫吳趙啟麟。還有壹家三姓,1,比較少見,因為改姓然後做女婿是禁忌。還有壹些家族,為了壯大自己的民族實力,尋求與其他姓氏結盟,以便在有事發生時,聯合起來對抗外族欺淩或挑釁,從而出現了“烈山五姓”、“昭倫四姓”、“桂勛五姓”、“六桂聯芳”、“張”、“賴洛夫”等。但在賈《三修族譜》序中,記載了壹個五姓合修族譜的案例:“宋末伯康公居,明初尚貞公自遷沅江,辭職而騎。”這時,杜、雷、李、黃都到了。因為老家的人是同時遷到同壹個地方的,他們讀的是從哪裏來的,他們在峰會結束的時候把自己的姓氏合在壹起,所以他們把老鄉的家譜訂了,各有各的傳記,以免忘記。“不過,這本書沒有傳記。
山東省即墨縣博物館有壹幅歷時兩年的清宣彤木刻活字版畫,由四姓合編。山東即墨白眉安良《四梗概》四卷,由白誌堅、梅澤涵、鮑安元、梁以立四人合編,極為罕見。另外我還有壹個四姓三姓的家譜,下面舉個例子。
畢竟幾個姓氏的族譜是很少的,組合姓氏的族譜主要是以兩個姓氏的族譜為主。
聯姓家譜不多,從壹些已出版的家譜書目中可以了解到。而且相對於單姓,內涵更有跡可循。但就是這樣壹個稀有品種,學界和藏界似乎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收藏品市場上往往能以公允的價格買到。到現在為止,我已經收集了幾十本組合姓氏的家譜,雖然不算壯觀,但也算是初具規模了。下面根據我藏起來的姓氏族譜來說說姓氏的由來,祈求指正。
◆過繼:男方嫁到女方家,成為女方家壹員的婚姻形式,俗稱夫婿。繼續收養的原因,或者女方需要勞動,需要贍養老人的;或者男方家裏窮,嫁不出去,只能娶女方家做人質。秦漢時期的女婿收養形式具有“女婿服”的性質。到了宋代以後,女婿就成了壹種“女婿的替代”和“女婿的養老”,媳婦沒有男兒,女婿就上門來延續宗法制,補充勞動力,在媳婦那裏養老。招贅婚姻有兩種形式:妻子改姓和不改姓。下面提到的“過繼”和“繼子姓”是最常見的,還有很多組合姓的家譜。
安徽桐城陸野氏族譜共二十六卷,上卷,後三卷。同治五年(1866),葉國文、葉專修三十卷。
始祖正儀,姓陸,居江西鄱陽湖瓦歇壩,元末遷居鳳陽府定遠縣西保門。恩三四世,遷居王詩齡、新鄉、桐城,並收養了葉文宗的女兒。後來,因為文人沒有繼承人,他繼承了羽烈王,是陸野家的祖先。
查《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美國也留有同版的副本。
在湖北黃岡,《漢賦總譜》二十六卷,前五卷,後壹卷。民國三十五年(1946)《三公堂》活字本由傅士元、傅啟順編著,共三十二卷。
《譜》載,祖上是壽三,原籍韓綜,舊傳是宋朝宰相龔偉的後裔。明初,從江油遷到黃州黃岡,但不知哪壹代人繼承了他的家族,尤其是傅。所以後人建立了復姓的漢賦宗祠。由於明朝混亂,舊譜沒了,沒辦法考了。大眾的生與死都丟失了。
安徽宿松《馬朱氏族譜》共三卷,第壹卷,嘉慶九年(1804)敦本堂木活字版,共三卷。
著名作家馬的祖籍是江西幸子。元末,紅領巾作亂,毒散。洪武已下聖旨,遷鄱陽各縣百姓,松土。公聞渡河,移至宿松以西陳韓莊馬家阪。
到第六吉昌,字旺,命必龍華仁。我就搬去中國洗個澡,以後就不要了。只有龍和仁流傳下來。今天生活在馬家阪的人,會被龍宮留下。住在朱犟牛沖塘的人是畢仁功的後代。畢仁,名垂玉,是朱國孔之女,朱家無子女,故為朱氏。這個譜是由畢隆和畢仁兩個分支編制的。碧龍是,碧仁是,合稱馬。
湖南衡山、湘潭的《張峰五修科》有九卷。民國二十九年(1940)馮光第主編的《顧松堂木活字書》,共九卷。
始祖馮慶明,從浙江紹興府山陰縣遷到金華府湯溪縣第六都唐璜,交出十八間,全國始祖之壹。全德子三世,長子任玥,明嘉靖年間遷居楚地恒山,地名石灣。因為他的家庭,他是恒山石豐的祖先。孫思:禮考,禮記,禮訓,禮認。禮考後失考,禮記後居衡山,禮訓後離衡湘,禮認後居湘潭。這是三個房間的合修。唯禮訓在張是多余的,故以張命名。”故稱復姓,這是馮氏的由來和終結。而與張姓有關系者,亦蓋馮而貼張,不違仁義,張則冠馮,不忘淵源。”
這壹合姓的來源,與前面提到的馮、張合編的《馬》相同。
手工修復的光緒二十九年顧松堂木活字本,另有壹本,八卷,八卷。
湖南衡山黃州八修家譜共十二卷,前兩卷,後壹卷。民國十二年(1923)周、周敏編著的《義堂木》活字版,十八卷。
始祖黃維元生於元朝,孫四分四室。第四間崇州東床,廣公以周為氏。這只是第四間適時而寬大的房間。
◆母姓是姓:與侄子的繼叔同姓,與收養的姓不同,但姓還是外族。
湖北麻城《鹿城宗譜》共八卷,前兩卷,民國三十壹年(1942)由程允蘅、程允貞主編的《敦本堂木活字本》,共十卷。
太祖盧,江油贛州人,是戶部總管盧龍興的次子。他父親看他聰明足智多謀,很想做他的工作,但他不肯接受。他是楚地汀州的遊俠。孫,成九萬公的第三代,是個女兒。他的兒子伯顏遵從父親的遺願,不願來到這個世界。他按照母親的姓氏選擇住在豹腦,於是結婚了。所以,第壹地是以明朝為本位,第二程是為了表現它是什麽。
安徽宿松的《五合總譜》是五十二卷的第壹卷。民國三十五年(1946),匿名修訂,共五十二卷。
何為族譜始祖,首序曰:“吾家為儒教,但天下元年所缺,足見其敢於飾疑。族譜是唐代委托的,以知章公為鼻祖,至今仍是如此。因為是從二十九傳到二十,又是從(普)興和(普)龍二公傳下來的,第壹次跟隨的人,因為祖籍在西江,就從二公散了。爾宮本何氏,外祖吳石。興公,兄也,元末在臨淄被進士屠,何浦興仍為其姓;其弟龍公,明初出宣福建,錄吳普龍、丁外時。今吳何復姓之始”。
◆繼子姓:在古代,如果沒有親生的男人(或者有個女兒不做丈夫),就會打破“向鼎”,產生這個分支的絕世壹代。所以,大多數沒有男孩的家庭都是收養其他男孩做兒子,也就是所謂的養子。養子的權利義務和親生兒子壹樣,也可以列為氏族族譜中的第壹代子孫(但必須註意保證家族血統的純正)。有些人沒有親生兒子或養子,死後也沒有繼承人。如果他們的兄弟和表親有很多兒子,就要留出壹個人來收養,這樣這個分支才不會滅絕。
有四種方式可以成功:第壹種是上面說的招女婿,也就是收養女婿。第二種方式是拜教子,但是這種方式是不能完全解決的。壹方面,如果妳不跟隨他的姓氏,妳就不能延續他的血統。另壹方面,它只是壹種偶然的經濟支持,不可能直接承擔支持的責任。第三是領養。壹般選擇同父異母的兒子,經過人民的認可舉行收養儀式。需要建立書面證據,與中國人訂立誓約。第四種是采用自己姓氏的人。這個繼承的過程比同姓要麻煩的多。為了保證家族的血統純正,有些家族立下了族規不這麽做。但有時同宗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只好從外姓中領養。我這裏說的是第四種。
湖南邵陽邵陵張蘇續家譜共三卷,壹卷開頭,壹卷結尾。光緒三十壹年(1905)《敦倫堂木活字本》由張、張開雲編著,共四卷。
祖上蘇錫福,明洪武末從江油九江遷居邵陽西平湯溪,與華、項生壹子。因與他同時遷居邵東木林沖的姐姐張無子,蘇補次子,項轉張為子,於是在立戶,這就是張氏家族在邵陽的開始。這個譜只是在同壹個分支下,長芳素和花枝沒有合在壹起。
在湖南湘潭,武曌五次修訂的家譜為六十壹卷。民國十三年(1924)《福田寺活字》由趙麒麟、趙編著,共六十卷。
祖上吳淳長期到福州,從福建汀州寧化縣馬倉鄉遷到江西吉安府安福縣河西。始祖從江西吉安遷到湘潭,供奉在趙家。因為他姓武曌,那是明朝初年。
此外還有光緒二十壹年、六十壹卷、六十卷四個版本。
湖南邵陽劉唐五修譜牒,十卷二首。民國二十二年(1933),由唐、劉雲編輯,共十二卷。
第十九代孫子豐在四次修訂的序言中說:“我家原姓劉,中姓劉唐,但原故被削而不寫...我家更復雜的姓氏,是誰,什麽時候遺傳的,祖先沒有仔細考證...今年春天,家譜被更新...是老廟念的,碑上承載了四代智者入唐……”。
湖北黃岡的李,有二十五卷和五卷之初。民國二十五年(1936)《敦本堂》木活字本,由庫仁夫主編,三十卷。
祖師爺Ku壹童,字道元,20歲進士。原籍江西省饒州地區樂平縣聶爾灣瓦斜壩,明初隨父鐘相公、叔萬、弟易遷至湖廣黃州地區。萬住廣濟縣;黃岡縣長樂村張店;伊龔毅又遷到麻城的劉陽河畔;鐘相公回到江西。這是伊通支編的,伊通在譜中算是始祖。
伊通的兒子是文風出身,字是學出來的。他28歲時走失。李茂榮,我的叔叔和哥哥,是第三個兒子的繼承人,他的名字叫明,他在Ku家族傳了壹萬代。
湖南湘鄉永豐劉著的家譜有兩卷開頭和兩卷結尾。民國二十年(1931)為益生堂活字本,專修朱慶,共五卷。
祖籍湖南的朱,出生於山西省平陽縣湘陵縣昭曲市草巷口。丁醜於崇禎十年隨家人到湖南,清康熙五年住在永豐城。他缺繼承人,就以昌吉第五子光宗為繼承人。昌吉,姓劉,生於清康熙九年,名弘高。他生了六個兒子和五個兒子,光宗,他的繼承人,盛,改名為,他的名字是明太祖,他的名字是。生於清康熙九年,永豐劉氏始祖。
湖南湘鄉《上湘鶴舟先生氏族譜》為三卷之首,上冊為上冊。光緒二十六年(1900),敦本堂撰此書,周編兩卷。
祖師,原名宗朝,字,行義人,湘西二都中裕之子,生於康熙六年,生為湘鄉北部周惠之子,故以周為姓。
湖北黃岡的曹亮宗璞有十卷,壹卷開頭,壹卷結尾。民國六年(1917)曹長典任總裁,三卷。
序雲:沙河曹氏,本名梁,宋末隨亂兵從江西臨川逃到湖北黃岡,成為公的繼承人。到現在,他的後代已經成為壹個龐大的家族。當他後來在曹野時,他在國內外都被奴役,他不怕接受這個教派。他壹脈相承六百多年,壹直愛著壹本書。
《湖北黃岡楊璐陳氏族譜》十卷,光緒二十年(1894)吳本堂木版活字本,楊德林、陳德潤等編校。
先祖陳,洪武初年由江油瓦屑壩遷至湖北黃岡鄉。當時,王洋和陸都天也參與其中。司文公從呂氏,呂都田的妹妹,生了三個兒子,在於震長大,繼承了她的姓氏;次子為德,魯都田撫之,因無子嗣,侄兒為叔,因姓魯;三子隨教,楊賜之。蓋的妻子是陳的祖母的侄女,因為她沒有孩子,這是楊。
令人驚訝的是,除了這三個姓氏,宗族中甚至還有第四個姓氏。第十七世孫陳德清所著《源流考》中有雲:、、陳三姓是什麽?我的測試是根據答案,路哲,陳至的祖母的家;楊、陳的親屬也。沒有繼承人,陳建立後,今天的姓氏都是壹樣的。還有家人,別忘了還。雖為陸、楊、陳之姓,後鹹為陳。又或魯、楊、陳知其意,誰敢問陳姓黃?我說,我的祖先公是江西饒州鄱陽縣瓦歇壩人。由於元政府不符合,有許多正義的教師。徐壽輝駐守齊、羅、黃、漢,千裏蹂躪成市。明太祖定居後,龔第壹次遷居黃岡鄉青丘村。樓主姓黃,我老祖宗去世後,很危險。
可以知道,除了陸、楊、陳之外,還有壹個“陰姓”黃。
《安徽太湖劉駱氏族譜》為七卷之首。民國二十六年(1937)《天祿堂活字書》由劉羅祖慶、劉羅茂壽編著,共八卷。
光緒三十年同宗孫敬撰寫的《重修族譜敘》中說:“我祖上居江油右鄱陽瓦壩柳螺寺,因以柳螺為姓”。但在同治八年同姓孫的《重修族譜總序》中記載:“至於劉姓,蓋以侄為叔,是理所當然的”,也就是說他仍因繼承而成為聯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