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ǎ mén
2 英文參考Yǎmén GV15 [中國針灸學詞典]
yǎmén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V1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DU1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啞門 漢語拼音 Yamen 羅馬拼音 Yamen 美國英譯名 Dumb Gate 各
國
代
號 中國 GV15 日本 15 法
國 莫蘭特氏 VG14 富耶氏 IVG14 德國 LG14 英國 Gv15 美國 Go15
啞門為經穴名(Yǎmén GV15,DU15)[1][2]。出《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名瘖門[1]。《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始稱啞門[1]。《千金翼方》又作瘂門,近作啞門[3]。別名喑門(《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舌厭(《針灸甲乙經》),舌橫(《針灸甲乙經》),橫舌(《外臺秘要》),舌根(《針灸學》(南京)),厭舌(《針灸學》(南京)),舌腫(《東醫寶鑒》)。屬督脈[1]。啞門是陽維脈、督脈的交會穴[1][3]。啞即音啞,門即門戶,此穴可治啞,但針刺不當也可致啞,故名啞門[1]。啞門穴主要治療口舌、頭項、神誌疾患等:如音啞,重舌,言語澀滯,舌緩不語,暴喑,舌強不語,失語,聾啞,咽喉腫痛,頭風頭痛,頸項強急,項後痛,脊強反折,中風,腦性癱瘓,大腦發育不全,癲狂癇,頭痛,項強,瘛疭,癔癥,精神分裂癥,脊強反折,暴瘖,舌骨肌麻痹,腦膜炎,脊髓炎等。
4 啞門穴的別名喑門(《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瘖門(《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舌厭(《針灸甲乙經》),舌橫(《針灸甲乙經》),橫舌(《外臺秘要》),舌根(《針灸學》(南京)),厭舌(《針灸學》(南京)),舌腫(《東醫寶鑒》)。
5 出處《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喑門壹穴。
6 穴名解啞即音啞,門即門戶,此穴可治啞,但針刺不當也可致啞,故名啞門[1]。
瘩,《說文》:“瘖,不能言也。”《正字通》:“瘂與瘖,音別義同。”瘂通啞、瘖通喑。門,出入、關鍵之處,意為要地。此穴在後發際正中直上入發際五分處,正對舌本,為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因有通經絡、開神竅、治失語之功,故以其主治功能命名為啞門。穴為治啞之處,亦為致啞之門。《甲乙經·卷十二》謂:“舌緩,瘖不能言,刺瘖門”。[4]
7 特異性啞門是陽維脈、督脈的交會穴[1][3]。
8 所屬部位頸椎[5]
9 啞門穴的定位標準定位:啞門穴在項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0.5寸,第壹頸椎下[6]。
啞門穴位於頸後區,第二頸椎棘突上際凹陷中,後正中線上。正坐,頭稍前傾取穴[1]。
啞門穴位於項正中線,入發際0.5寸,適當第壹、二頸椎棘突之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3]。
壹說“在後發際宛宛中。”
啞門穴在督脈的位置
啞門穴在頸椎部的位置
啞門穴在頸椎部的位置
啞門穴在頸椎部的位置(肌肉)
啞門穴在頸椎部的位置(骨骼)
10 啞門穴的取法正坐,頭稍前傾,於後正中線,入發際0.5寸之凹陷中取穴。
啞門穴位於頸後區,第二頸椎棘突上際凹陷中,後正中線上。正坐,頭稍前傾取穴[1]。
正坐,頭稍前傾,於後正中線入發際0.5寸處取穴[7]。
快速取穴:沿脊柱向上,入後發際上半橫指處即是啞門穴[8]。
11 啞門穴穴位解剖啞門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左右斜方肌之間,頸韌帶(左、右頭半棘肌之間)。淺層有第三枕神經和皮下靜脈。深層有第二、第三頸神經後支的分支,椎外(後)靜脈叢和枕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11.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左右斜方肌之間→項韌帶(左右頭夾肌之間→左右頭半棘肌之間)[1]。
皮膚→皮下組織→項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9]。
11.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第3頸神經後支及其伴行的動脈分布;深層有枕大神經和枕動脈分布;再深層可穿透被膜,損傷脊髓[9]。
布有第三枕神經和枕動、靜脈分支[3]。
12 啞門穴的功效與作用啞門穴具有散風熄風、開竅醒神的功效。
啞門穴有通竅絡、清神誌作用[1]。
啞門穴是督脈與陽維脈的交會穴,又為回陽九針穴之壹,故可治療喑啞、失語、神誌病和督脈循行所過部位的病證,是主治喑啞、失語的常用穴[10]。
啞門穴具有通竅醒神的作用,故以治療失語、癲狂、癇證為主[10]。
啞門穴有通經開竅之功,為回陽九針之壹,凡諸喑癥俱可取此[4]。
13 啞門穴主治病證啞門穴主要治療口舌、頭項、神誌疾患等:如音啞,重舌,言語澀滯,舌緩不語,暴喑,舌強不語,失語,聾啞,咽喉腫痛,頭風頭痛,頸項強急,項後痛,脊強反折,中風,腦性癱瘓,大腦發育不全,癲狂癇,頭痛,項強,瘛疭,癔癥,精神分裂癥,脊強反折,暴瘖,舌骨肌麻痹,腦膜炎,脊髓炎等。
啞門穴主要治療口舌、頭項、神誌疾患等:如音啞、重舌、言語澀滯、舌緩不語、咽喉腫痛、頭風頭痛、頸項強急、項後痛、脊強反折及癲癇、癔病、精神分裂癥、中風、腦性癱瘓、大腦發育不全等[1]。
啞門穴主治暴喑、舌強不語、癲狂癇、頭痛、項強[9]。
啞門穴主治頭痛,失語,暴喑,喑啞,重舌,舌緩不語,聾啞;癲狂,癇證,瘛疭,癔癥;項強,脊強反折[7]。
啞門穴主治暴瘖,失語,頭痛,項強,脊強反折,聾啞,癲癇,以及精神分裂癥,癔病,大腦發育不全,腦性癱瘓等[3]。
治舌強不語,暴喑,頸項強急,脊強反折,癲癇,腦性癱瘓,舌骨肌麻痹,腦膜炎,脊髓炎。
14 刺灸法 14.1 刺法[3]
壹般直刺0.5~1.0寸[1][3]。
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9]。
正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放松,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7]。
註意:
禁深刺[3]。
不宜向前上方深刺,以免誤傷延髓[1]。
不可向上斜刺或深刺[9]。
因為深部接近延髓,必須嚴格掌握針刺的角度和深度[9]。
14.2 灸法禁灸[1]。
《針灸大成》謂此穴禁灸,灸之令人啞,以其近於舌咽及腦也,故不宜火攻。凡取經穴治病,可針者針之,可灸者灸之,針灸懼不宜者,則按而摩之,是為經穴三用。[4]
可灸,但不宜瘢痕灸[7]。
15 啞門穴的配伍啞門穴配廉泉、耳門、聽宮、聽會、翳風、合谷治聾啞[1][7]。
啞門穴配風府治角弓反張[1]。
啞門穴配人中、後溪治癲癇[1]。
啞門配關沖,有通陽開竅的作用,主治舌強不語。
啞門配風府、合谷,有醒腦開竅的作用,主治喑啞。
啞門配通天、跗陽,有散寒去濕的作用,主治頭重痛。
啞門配水溝、足三裏、大鐘,治癡呆[7]。
啞門配陽谷、腕骨、帶脈、勞宮,治瘛疭、指掣痛[7]。
啞門配水溝、大椎、腰奇,治癲癇[7]。
啞門配湧泉、關沖、風府,治中風舌緩、暴喑不語[7]。
16 特效 ***啞門穴特殊,若 *** 方法不對,不但治不了病,反而會致失聲,所以 *** 時要謹慎[8]。
17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督脈、陽維之會。
《針灸甲乙經》:不可灸,灸之令人喑。
《針灸甲乙經》:項強,刺喑門。舌緩,喑不能言,刺喑門。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頸項強,舌緩不能言,諸陽熱氣盛,鼻衄血不止,頭痛風,汗不出,寒熱風痙,脊強反折,瘛疭,癲疾,頭重。
《針灸大成》:主舌急不語,重舌,諸陽熱氣盛,衄血不止,寒熱風啞,脊強反折,瘛疭癲疾,頭重風汗不出。
《針灸大成》:仰頭取之。
《類經圖翼》:主治頸項強急不語,諸陽熱盛,衄血不止,脊強反折,瘛疭癲疾,頭風疼痛汗不出,寒熱風痙,中風屍厥,暴死不省人事。
《聖濟總錄》:腦後啞門穴,不可傷,傷即令人啞。宜針人中、天突二穴,可二分。
《玉龍歌》:偶爾失音言語難,啞門壹穴兩筋間,若知淺針莫深刺,言語音和照舊安。
《回陽九針歌》:啞門勞宮三陰交,湧泉太溪中脘接,環跳三裏合谷並,此是回陽九針穴。
18 啞門穴研究進展 18.1 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研究發現,針刺啞門、腎俞,對腦炎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有壹定影響,經針刺後,全血黏度下降,全血還原黏度下降,治療前後有顯著意義。同時觀察對腦血流圖的影響,顯示陡直型波形較治療前增加了14.4%,統計學有明顯差異。[7]
針刺啞門、風府穴可以使血液凝固程度顯著降低(P<0.01),血漿纖溶系統活性增強,使纖維蛋白原含量減少,有利於腦出血部位的血塊溶解,吸收。[4]
18.2 對血細胞的影響針刺啞門、華蓋,可使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增多,使嗜酸性粒細胞減少。針刺啞門也可使淋巴細胞減少,並可促進骨髓造血功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