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漢字開始由?豎著寫?變為?橫著寫?的開端是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由郭沫若等人開始發起的?橫寫漢字?的活動;到了1955年10月初,在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才正是通報全國,建議將漢字橫著書寫。
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早先的時候,我國的漢字都是用石頭、骨頭書寫,後來隨著文明的發展,開始伐木,用木頭竹子書寫文字,再到後來有了紙張之後,便開始采用紙張書寫;中國的漢字文化發展到今天,其實壹直在經歷不同的變革,除了字體、音律、釋義外,還有就是格式。
從古代開始,漢字就壹直是豎著寫,無論文字載體是石頭、骨頭還是竹木,甚至到有了紙張後,都壹直是按照由上往下寫這樣的格式,壹直持續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因此,在有了紙張之後,連分割線都是由上往下分為好幾列的格式;這其實是跟漢字的載體有關的。
在封建社會,文字開始發展得越來越快,為了方便溝通,人們將漢字不斷進化,同樣的,載體也在不斷進化。人們覺得石頭骨頭作為載體,確實載量有限,而且不方便攜帶,因此開始用竹木書寫,就有了竹筒書,竹子和木頭都是細長型,因此,人們就順著載體的形狀來書寫文字,久而久之就成了壹種?文字規矩?。
後來,社會進步了,出現了鋼筆、水性筆等現代筆種,紙張也成為了漢字的主要載體了,人們發現用鋼筆在紙上寫字,其實橫著寫似乎更方便,後來,在1955年,才開始出現將漢字橫著寫的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