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內熱簡介

內熱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病機·內熱 5 壹種治法·內熱 6 參考資料 附: 1 有內熱作用的穴位 2 有內熱作用的方劑 3 有內熱作用的中成藥 4 內熱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內熱 1 拼音

nèi rè

2 英文參考

calor internus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endogenous heat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內熱:1.病機;2.壹種治法。

4 病機·內熱

內熱為病機[1]。與外熱相對,指熱邪入裏,或陰虛生熱,而致熱勢明顯的病理變化[2]?。泛指體內臟腑陰陽偏勝之熱[1]。可引內熱證[1]。宜辨虛實[1]。《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陰虛生內熱,……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黃帝內經素問·厥論》:“酒氣與谷氣相搏,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內熱常見胸中煩熱,午後潮熱,五心發熱,口苦,溲赤等癥[1]。《明醫雜著》卷壹:“內傷發熱,是陽氣自傷不能升達,降下陰分而為內熱,乃陽虛也,故其脈大而無力,屬肺脾;陰虛發熱,是陰血自傷不能制火,陽氣升騰而為內熱,乃陽旺也,故其脈數而無力,屬心腎。”《理虛元鑒·虛熱內熱骨蒸論》:“故夜熱、內熱、虛熱,為虛勞之初病,骨蒸內熱、潮熱,則虛勞之本病也……治法以清金養營,疏邪潤燥為主,則熱自退矣。”

參見發熱:發熱指體溫高出正常標準,或自有身熱不適的感覺[1]。發熱原因,壹般可分為外感與內傷兩類[1]。外感發熱,常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癘之氣所致;內傷發熱,多由飲食勞倦,或七情變化,導致陰陽失調,氣血虛衰所致。外感發熱多屬於實,可見於感冒、傷寒、溫病、瘟疫等病癥;內傷多虛,可見陰虛發熱、陽虛發熱、血虛發熱、氣虛發熱、虛勞發熱、陽浮發熱、失血發熱等[1]。由於發熱的類型不同,又有壯熱、微熱、惡熱、發熱惡寒、往來寒熱、潮熱、五心煩熱、暴熱等;因發熱時間不同,有平旦熱、晝熱、日晡發熱、夜熱等;因發熱部位不同,有肌熱、腠理熱、肩上熱、背熱、肘熱、尺膚熱、手心熱、手背熱、足熱、四肢熱等;又有痰積發熱、食積發熱、飲酒發熱、瘀血發熱、病後遺熱等[1]。

5 壹種治法·內熱

內熱為壹種治法[1]。內通納[1]。《黃帝內經靈樞·壽夭剛柔》:“刺寒痹者內熱。”即在針刺痹證時用火針或熨法、灸法等[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