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陰虛體質 :以肝腎陰虛為主,由於先天陰虛體質,加上情誌刺激,用腦過度,以致肝腎陰虛,肝藏血舍魂,腎藏精舍誌,情誌失調,思慮過度,導致魂不守肝,誌不守腎,腦神失養而不寐,肝陰虛則肝陽上亢,故頭昏頭痛,陰虧於下,陽亢於上,故心神不寧,心慌心悸,煩躁易怒,腎陰虛則腰酸腿軟,全身無力,形成不寐,即失眠癥。
(2)氣虛體質:以心脾兩虛為主,由於思慮傷脾,暗耗心血,心傷陰血不足,陰部斂陽故失眠,心腦傷身則不寧,故多夢易醒,心悸健忘,脾傷則健運無力,中醫認為脾是氣血生化之源,脾主四肢,脾虛則氣虛導致全身無力,血不養心則失眠,脾又主口味,脾虛則飲食無味,吃什麽都不香甜,不想吃不能睡,是氣虛體質的特殊表現。
(3)痰濕體質:痰濕體質的人易致胃氣不和,痰濕體質的人飲食不節,愛吃油膩,抽煙喝酒厲害,脾胃受損,食滯不消,故腹脹噯氣,胃絡上通於心,宿食內滯,擾及心神,故失眠,即所謂“胃不和則夜不安”痰熱內擾則睡眠不安,口苦痰多,頭昏目眩。
(4)濕熱體質:先天濕熱體質的人,易思慮過度,性情急躁,思慮傷脾,脾虛則濕聚,久不運則濕聚成痰,急躁生熱,濕熱上擾心神,故易驚不寐,口苦口幹,反復失眠難愈,吃很多安眠藥,安神類中成藥無效。
(5)瘀血體質:先天瘀血體質的人,多見於女性,愛比較,愛幻想,故心胸狹窄,愛生氣,氣滯則血瘀加重,大腦循環代謝不良,心腦缺氧則失眠,伴有月經不調,易脫發,面部易生色斑,急躁易怒,心煩失眠。
歷代中醫大家對失眠的原因認為不外乎有五種病因:
(1)陰陽失調:《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中“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說明陰陽不協調可導致本病的發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大凡陽盛不入於陰者,必發不寐。正如《靈樞·大惑論》說:“病而不得臥者...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暝矣。”
(2)胃氣不和《素問·逆調論》說:“人有逆氣不得臥,是陰陽之逆也。陰陽者,胃脈,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不下行,陰陽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指明了胃氣不和可導致不寐。
(3)精血虧虛《靈樞·營衛生論》說“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栰故晝不清,夜不暝。”《難經》說:“老人氣虛,肌肉不滑,榮衛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能寐也。”
(4)七情內傷:《景嶽全書》指出“七情內傷,血氣耗損,或恐畏傷腎,或驚恐傷膽,神以精虧而無依不寐”。
(5)痰火擾心《景嶽全書》說“痰火擾亂,心神不寧,思慮過分,火熾痰邪,而致不寐者多矣。”
失眠實際上臨床癥候復雜,應根據實際情況針對病因,根據體質,辨病辨證治療。臨床上單純失眠癥不少,但其他病並發的失眠更多見,如:焦慮癥、抑郁癥、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胃腸神經紊亂、心身疾病並發的失眠,應以治療原發病為主,結合原氏不寐湯的用藥經驗,效果更好。
有些失眠嚴重者可輔以心理調整:
1.首先建立信心,不要對睡眠恐懼,順其自然,睡不著可以靜坐,或練習瑜伽,有睡意是再睡。 2.安排規律生活,定時上床,定時起床。 3.保持適度運動 ,以慢跑和快走為主,運動可以減輕心理壓力。4. 睡前放松心情,聽輕音樂,看散文。 5. 設計安靜臥房 ,使睡床單純化,不要再臥室放表,看表可以加重對睡眠的焦慮。6.睡前飲食適度,盡量少吃,可以在床頭放零食,以防半夜餓時用食,壹定的小點心可以幫助睡眠,喝純牛奶、酸奶、豆奶都可以幫助睡眠。 7.飲酒不利睡眠,酒精的耐受性可以讓失眠癥越來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