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齊物論:分為物論、齊論、齊同物論。即人物論、萬物論、齊同論、齊同萬物論。齊,壹、合眾為壹。物,人物、萬物。莊子的筆法將這幾層論述融合在“齊物論”三個字中,《齊物論》也是混融交合得物我皆忘。
2、南郭:住在城南而以為名稱。“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就是住在城南,救狼的東郭先生就住在城東。
3、子綦(qí):人名。
4、隱機:依憑著案幾。機,通“幾”,地上的或床榻上的矮桌。
5、噓:呼氣,吐氣。
6、荅:形體破壞的樣子,這裏指生氣索然。
7、耦(ǒu):軀體。
8、顏成子遊:南郭子綦的門人。顏成,復姓。
9、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成語“心如死灰”的出處。上文“形固可使如槁木”,成語“形如槁木”的出處。死灰,指內心不起念。
10、偃(yǎn):子遊的名。
11、不亦善乎,而問之也:補語前置,正序為“而問之不亦善乎”,妳問得很好。善,很好。而,妳。
12、吾喪我:吾喪我:摒棄小我的私見。吾,真我。喪,忘卻。我,偏執小我。
13、女:通“汝”,妳。
14、人籟:人吹竹管之聲。
15、地籟:大地的簫聲,指風吹孔竅之聲。
16、天籟:自然的簫聲,指萬物因其各自的自然而然狀態而自鳴。
17、方:道理。
18、大塊噫(yī)氣:大地吐氣。塊,土地。
19、萬竅怒呺(háo):萬千個孔穴都鼓怒號叫,指風吹遍了滿世界。
20、翏翏(lù):擬聲詞,風的聲音。
21、山陵之畏佳(wēi cuī):指山林的高大,這裏意為山林被風吹得搖來動去。陵,通“林”。畏隹,通“巍崔”。
22、枅(jī):柱上橫木。
23、圈:圈欄。
24、臼(jiù):地坑。
25、窪:凹窪深地。
26、汙:有水的小坑。
27、激:激流聲。
28、謞(hè):箭射出的聲音。
29、叱(chì):叱罵聲。
30、吸:呼吸聲。
31、叫:叫喊聲。
32、譹(háo):哭聲。
33、宎(yǎo):深谷之聲。
34、咬:細語聲。
35、前者唱於而隨者唱喁(yóng):於,喁,表示相應和之聲。前者指風,隨者指孔穴。
36、泠(líng)風:小風。
37、飄風:暴風。
38、厲風濟:猛烈的風停止。濟,停止。
39、調調:風搖樹之聲。
40、刁刁:也作“刀刀”,也是樹搖之聲。
41、比竹:排列竹管,泛指樂器。
42、自己:有這樣的孔竅就有這樣的聲音,都是孔竅之自取。
43、夫吹萬不同:大道之吹,萬物聲音各不相同。吹,在這裏是個重要概念,指大道的物化表現。
44、鹹:全是。
45、怒:通“努”,奮發。
46、邪( yé):語氣助詞。
47、大知(zhì)閑閑,小知間間:舊註的價值標準壹般將大知、大言解為褒義詞,似不妥。這壹段是對各執己見的描述,其間的各種情形都未達到喪我,所以都屬貶義。大知,絕頂聰明的人。知,通“智”。閑閑,拒絕他人意見的樣子。小知,才智淺陋的人。間間,計較小事。
48、大言:富於雄辯的言論。
49、炎炎:氣勢烈猛逼人。
50、小言:徒費口舌的言論。
51、詹詹:喋喋不休,哆裏哆唆。
52、魂交:精神交錯。
53、形開:形體不寧。
54、與接為構,日以心鬥:互文句法。與上句“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用法相同。接,與外界接觸。耩,糾纏不清。日,日日夜夜。心鬥,鉤心鬥角。
55、縵(màn):通“慢”,遲緩。
56、窖(jiào):設下圈套。
57、密:心思縝密。
58、惴惴(zhuì zhuì):憂懼。
59、縵縵:沮喪。
60、栝(guā):箭頭。
61、司:通“伺”,等待時機。
62、盟:誓言。
63、守:沈默不語。
64、殺:威嚴。
65、日消:壹天天消毀。
66、溺:沈溺。
67、復:恢復原狀。
68、厭:壓抑。
69、緘(jiān):密封,
70、洫(xù):衰老頹敗。
71、復陽:恢復生氣。
72、變:無常。
73、蜇(zhé):恐懼害怕。
74、姚(yáo):輕浮。
75、佚(yì):奢華。
76、啟:放縱。
77、態:造作。
78、樂出虛:樂音出虛空的簫管。
79、蒸成菌:濕熱的天氣能滋長茵類。
80、相代:相互更替。
81、萌:起始。
82、旦暮:早晚。
83、所由:從何處,因誰。
84、非彼無我:此段中的辯證關系錯綜復雜又奇特詭異,體現著莊子獨特的認識論。彼,即上文“旦暮得此”的“此”,指自然造化。“我”即上文“日夜相代乎前”的現象,與“彼”相對。
85、取:稟受、體現。
86、宰:主宰。
87、眹(zhèn):跡象,征兆。
88、信:真實。
89、情:情景。
90、形:形跡。
91、百骸(hái):百余骨節。
92、九竅:孔穴,指雙眼、雙耳、雙鼻孔、口、生殖器、肛門。
93、六藏:心、肺、肝、脾、雙腎。藏,通“臟”。
94、賅(gāi):完備。
95、吾誰與為親:正序為“吾與誰為親”,我同哪壹部分最親近呢。
96、私:偏私。
97、臣妾:西周、春秋時對奴隸的稱謂。男奴叫臣,女奴叫妾。
98、相治:相互支配。
99、遞:輪流。
100、真君:即上文的“真宰”,意為自然造化。
101、相刃:交鋒,互相競鬥。
102、相靡(mó):互相摩擦。靡,通“磨”。
103、馳:奔跑。
104、役役:勞勞碌碌。
105、苶(niè):疲憊不堪的樣子。
106、形化:形體變化。指少年變為青年、中年、老年直至死亡。
107、芒:茫然。
108、成心:由稟受真宰形成的自我意識,即成見。
109、師:師法、效法。
110、自取:自以為是。
111、心:成熟的思想。
112、今日適越而昔至也:今日去越國而昨天已經到了。指是非是由於成心先已形成。
113、無有為有:有生於無,以無為有。
114、神禹:神明的大禹。
115、言非吹:風吹出自天然,言論出自成心成見。言,言論、言說。非,否定詞,不是。吹,風吹。
116、言者有言:發表言論的人各有說法。
117、特未定:還不足以成為定則。
118、鷇(kòu)音:初生小鳥的叫聲。比喻不帶成見的話語。鷇,雛鳥。
119、辯:通“辨”,辨別。
120、隱:被隱蔽。
121、小成:小的、片面的認識成果。
122、榮華:華美的辭藻。
123、莫若以明:不如用明澈的心境去觀照事物的本然。
124、彼:指兩個對立的方面。
125、物無非是:天下萬物沒有不是“此”的。
126、自彼則不見:從“彼”的角度看就看不到這方面。
127、自知則知之:“自知”文意難通,似應為“自是”,為“自是則知之”,意為從自身這方面的角度來看就知道了。
128、彼出於是:“彼”出自於“是”。意為“彼”是出自於“是”相對而立的。
129、是亦因彼:“是”也是依存於“彼”而存在。
130、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壹方出生的同時另壹方也在死滅,壹方在死滅的同時另壹方也在出生。即萬物隨起隨滅,隨滅隨起。方,表示動作狀態的進行格動詞。
131、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正確的同時出現錯誤.錯誤的同時出現正確。可,肯定、正確。不可,否定、錯誤。
132、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正確就任由它正確,錯誤就任由它錯誤。即不去計較是與非。因,任由。
133、照之於天:觀照自然大道。照,觀照、反映。天,自然大道。
134、亦因是也:也是任由如此。是,這個自然之道。
135、是亦彼也:“此”也就是“彼”。
136、彼亦壹是非,此亦壹是非:彼有它的是非,此也有它的是非。
137、果且有彼是乎哉:果真有彼與此的分別嗎?
138、莫得其偶:不能互相對立。偶,相對立。
139、道樞(shū):道的樞紐關鍵。
140、樞始得其環中:合乎道的樞紐關鍵才能如進入環之中心般空空如也。環中。環之中心,環之中心是空的。空空如也才能應變無窮。
141、以應無窮:以應變無窮的是非流變。
142、是亦壹無窮,非亦壹無窮也:“是”是變化無窮的,“非”也是變化無窮的。
143、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拇指來譬喻拇指不是手指,不如以不是拇指來譬喻拇指不是手指。喻,譬喻、說明。
144、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以白馬來譬喻白馬不是馬,不如以不是白馬來譬喻白馬不是馬。馬,每句的前兩個“馬”字意為白馬,後壹個“馬”字為馬的概念。與“指”情況相同。以上兩註的兩句明顯是對公孫龍“指非指”、“白馬非馬”命題的批評。“指非指”,前壹個“指”為拇指,是具體事物;後壹個“指”為手指,是抽象概念,所以“拇指不是手指”。“白馬非馬”,“白馬”是具體事物,後壹個“馬”為馬的概念,所以“白馬不是馬”。而莊子是針對這些命題有感而發,認為與其從概念出發來說明具體事物不是概念本身,還不如從具體事物來說明概念不是具體事物。莊子的意思是,不必將抽象概念和具體事物當做“彼”與“此”的對立,不如不分彼此是非,壹切隨任自然。
145、天地壹指也,萬物壹馬也:以其同萬物的觀點來看,天地就是“壹指”,萬物就是“壹馬”。
146、道:道路。
147、行之而成:人走過而形成。
148、物謂之而然:事物的名稱是人叫出來的。物,某壹事物。謂之而然,人叫了而這樣。
149、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可”有“可的”來由,“不可”有“不可”的來由。“是”有“是的”來由,“不是”有“不是”的來由。自,來自、原因。
150、物固有所然:萬物都固有“是”的地方。
151、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沒有壹物“不是”,沒有壹物“不可”。
152、莛(tíng)與楹(yíng):草莖。楹,房柱。莛在此喻“小”,楹在此喻“大”。小大之別,與下文醜關之別相對。
153、厲:醜陋女子。
154、恢詭譎(jué)怪:泛指詭異奇怪的事物。
155、道通為壹:從“道”的角度看都相通為壹。
156、其分也,成也:有所分散,必有所聚成。分,分開、分解。成,生成、形成。“成”和“分”也是相對立的,壹個事物被分解了,這就意味著生成壹種新的事物。
157、其成也,毀也:有所聚成,必有所毀滅。毀,毀滅,指失去了原有的狀態。“毀”與“成”也是相對立的,壹個新事物通過分解而生成了,這就意味原事物的本有狀態必定走向毀滅。
158、復通:融合,通融。
159、不用:不用偏執於成心己見。
160、諸:兼詞,相當於“之於”。
161、庸:循環變化。
162、通:緣於同壹。
163、適得:達到德。
164、因是已:達到了萬物的本根。
165、神明:心思智巧。
166、狙公:養猴的人。
167、賦芧:分發橡栗。
168、狙:獼猴。
169、天鈞:天然均衡的狀態。
170、兩行:任由對立雙方自然演化。
171、至:極致。
172、未始:未曾,不曾。
173、封:界限,界域。
174、彰:分明。
175、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即使最完備的樂隊也不能同時將所有樂音全演奏出來,總有樂音被遺漏。所以壹奏樂,就有所成也有所虧,不奏樂也就無成無虧。昭氏,昭文,著名琴師。
176、師曠:著名樂師。
177、枝策:指師曠敲打節奏。
178、惠子:惠施,古名家學派代表人。
179、據梧:指惠子依靠在梧桐樹下與人辯論。
180、盛:最高境界。
181、載之末年:從事這項技術直到晚年。末年,晚年。
182、以異於彼:賓語前置句,即以其好之也異於彼。異,炫耀於他人。彼,他人。
183、彼非所明而明之:他人並不壹定要了悟卻非要他人了悟。明,了悟、了解。
184、故以堅白之昧終:所以玩弄“離堅白”的眩惑之論而自愚終身。“堅白”,戰國時代的著名論題,與“白馬非馬”同是詭辯命題,意為石頭的堅硬為觸覺,白為視覺,任何壹種視覺或觸覺只能辨析其中之壹“堅”或“白”,而不能同時獲得。昧,自愚。
185、其子又以文之綸(lún)終:指昭文的兒子後來繼承了父親的余緒。
186、滑疑:混亂詭異。
187、圖:摒棄,革除。
188、今且:假設詞。且,姑且。
189、類:指“莫若以明”的言論。
190、類與不類:無論是類同或是不類同。
191、雖然:即使如此,表示轉折論述。
192、有始也者:天地萬物總有個開始。
193、有未始有始也者:還有沒有開始的開始。
194、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更有未曾開始的未有開始的開始。上三句意為宇宙本體的“開始”問題追溯起來是無窮無盡的,在“……之前”總有個“……之前的之前”,由此確定宇宙的無窮無盡。
195、有無也者:宇宙萬物也有“無”的狀態。道家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老子那裏,“無”是終極的、絕對的;而在莊子這裏,“無”是相對的,“無”之前還有“無無”、“無無無”“無無無無”……
196、有未始有無也者:還有不曾“無”的“無”的狀態。
197、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更有不曾“無”的不曾“無”的“無”的狀態。
198、俄而有無矣:突然壹下子產生了“有”和“無”。俄而,突然,表示時間之快速與偶然。
199、秋豪之末:秋天野獸的毫毛尖。成語“明察秋毫”與之意同。豪,通“毫”,毫毛。末,尖端、末端。
200、太山:即泰山。
201、殤(shāng)子:夭折的孩子。
202、彭祖:傳說中長壽的人。
203、夭:短命。
204、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壹:互文句。天地萬物與我***生並存,都合為壹體。
205、巧歷:工於計算的人。
206、自無適有,以至於三:從“無”到“有”還推斷出個“三”來。
207、而況自有適有乎:更何況是從“有”到“有”呢。
208、無(wú)適焉:不必再往下推算了。無,通“毋”。
209、常:恒常,定數。
210、畛(zhěn):界限。
211、八德:上述左、右、倫、義、分、辯、競、爭,指百家爭鳴各派所偏執爭論的八種情況。
212、六合:天地四方。天、地、東、西、南、北,為六合。
213、存:姑且擱置。
214、論:論證。
215、議:評議。
216、春秋:指記載歷史之書。
217、經:治理。
218、先王之誌:先王政績的記載。
219、辯:辯解是非。
220、相示:互相顯示。
221、有不見:有看不見的地方。
222、大道不稱:大道不可稱謂。
223、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辯不需言辭,大仁無所偏愛。與《老子》“天地不仁”同義。
224、大廉不謙:大廉無須遜讓。嗛,通“謙”,謙讓。
225、大勇不忮(zhì):大勇從不傷害他人。忮,忌恨、傷害。
226、昭:光顯。
227、清:為貪求美名而清廉。
228、信:真實。
229、勇忮而不成:“勇”滯於悖逆就不能成功。
230、五者圓而幾向方矣:這五種情況,離道太遠猶如畫圓卻更接近方了。園,通“圓”。
231、天府:天然的府藏,指聖人的心胸寬廣,可以涵收萬物。
232、酌(zhuó):汲取。
233、葆(bǎo)光:含藏光明。
234、故:句首語氣助詞,相當於“夫”、“蓋”等。
235、宗、膾、胥敖:三個小國的名字。
236、南面:臨朝,古時帝王坐向為面南背北。
237、釋然:愉悅的樣子。
238、三子:三個小國的國君。
239、蓬艾之間:意為三個國家很小,好像存在於蓬草之間。蓬,蓬蒿。艾,艾草。
240、若:妳,第二人稱代詞,指堯。
241、十日並出:十個太陽壹齊出升,古代神話裏處於後羿之前的時代。
242、進乎:超過、勝過。
243、嚙(niè)缺、王倪(ní):均為莊子筆下杜撰之名。
244、庸詎(jù)知:怎麽知道
245、偏死:半身不遂。
246、鰍:泥鰍。
247、惴栗(lì)恂(xún)懼:恐懼害怕不安。
248、猨(yuán)猴:猿猴。猨,通“猿”。
249、芻(chú):用草餵的牛羊的肉。
250、豢(huàn):用谷子餵的家禽類的肉。
251、薦:好草。
252、蝍蛆(jí qū):蜈蚣。
253、鴟鴉(chī yā):貓頭鷹。
254、耆(shì):通“嗜”,喜歡。
255、正味:口味的標準。
256、猵(biān)狙:獼猴,與猿形似。
257、毛嬙(qiáng)麗姬:古代兩位美人。
258、美: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很美。
259、決(kuài):通“快”。
260、驟:疾走。
261、正色:美色的標準。
262、塗:通“途”,途徑。
263、樊(fán)然肴(xiào)亂:紛亂錯雜。
264、大澤:大湖澤。
265、熱: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覺得熱。與下句“寒”的用法相同。
266、冱(hù):冰凍。
267、死生無變於己:生死對自身毫無作用。
268、瞿(qú)鵲子、長梧子:莊子杜撰的人名。
269、夫子:指孔子。
270、務:俗務。
271、就利:追逐利益。
272、違害:躲避災害。
273、喜求:熱衷於妄求。
274、緣道:拘泥於俗道。
275、孟浪:荒誕而不著實際。
276、聽熒:疑惑不明。
277、時夜:守夜,意喻司職守夜的公雞。
278、鸮(xiāo):斑鳩鳥。
279、奚(hé):通“曷”,何不,表示強調語氣。
280、旁(bàng):通“傍”,依傍。
281、脗(wěn)合:吻合。脗,通“吻”。
282、滑涽(hūn):紛繁雜亂。
283、以隸相尊:以賤奴卑隸為尊貴。指混同尊卑貴賤之分。
284、芚(dùn):通“沌”,混沌。
285、純:純清。
286、相蘊:積澱沈蘊。
287、說(yuè):通“悅”。
288、弱:少年,古人將剛成年稱為“弱冠”。
289、喪:亡失,離開家鄉。
290、麗之姬:即前文所述的“麗姬”。
291、王所:王宮。
292、筐(kuāng)床:方床。
293、蘄(qí):追求。
294、旦:早上,這裏指酒醒後。
295、竊竊然:自以為明察的樣子。
296、牧:牧人,指卑賤之人。
297、吊詭:怪異,詭奇。
298、既使:假使,表假設關系,而非現代漢語中的條件關系。
299、不若勝:賓語前置句。正序為“不勝若”。
300、果是:果然正確。果,果然、果真。
301、或:壹方。後壹個“或”為另壹方。
302、黮(dàn)暗:暗昧不明,所見偏頗。
303、正:評判,裁別。
304、天倪(ní):自然的分別。
305、是不是:對就是不對。
306、然不然:“這”就是“非這”。
307、化聲:是非之辯。
308、待:對立。
309、因之以曼衍:因順萬物的自然演化。因,因順、隨任。曼衍,自然的變化。
310、窮年:享盡天年。
311、忘年忘義:忘卻時間和仁義。年,年月,這裏指時間。
312、振於無竟:暢遊無窮之境。竟,通“境”。
313、寓諸無竟:寄托於無窮之境。
314、罔兩:影子外圍的淡影。
315、景:通“影”,影子。
316、曩(nǎng):先前
317、特操:獨特的操守。
318、有待而然:有所依憑才這樣。
319、蛇蚹(fù)蜩(tiáo)翼:蛇依憑鱗片,蟬依憑薄翼。
320、栩栩然:活潑自在的樣子。
321、喻:曉,覺得。
322、適誌:得意順暢。
323、不知周:忘卻了自己是莊周。
324、俄然:忽然。
325、蘧蘧(qú):惶恐的樣子。
326、物化:物我兩化而融為純壹。 《齊物論》末節中的“昔者”二字,為推斷其著作年代提供了壹項鐵證。莊子卒於公元前286年,已處於戰國後期。“昔者”說明在莊子死後又隔了很長壹段時期,推斷為秦漢之間,是有可能的。從文字上看,也確為後人追述的口吻。
《齊物論》不同於先秦時代的壹般著作,當時著作很少特立題目,皆先成篇章,然後或取首句中的數字,或隨取二字以安題,其題亦無甚意義。《齊物論》以論名篇,亦為古籍中所罕見。《論語》雖以論名書,至漢初方普遍使用,如《過秦論》、《鹽鐵論》等,即以《莊子》三十三篇的命題,除《齊物論》外,有以三個字為義,有用兩個字作為篇名,都沒有以論來命題。由此可證,應成書於開始以論名篇的秦漢之間。
從《齊物論》的內容來看,確帶有秦漢之間的時代思想特征,如對至人的描繪:“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稅利害之端乎?”又言聖人:“旁日月,挾宇宙,參萬歲而壹成純。”秦始皇、漢武帝都向往神仙,追求長生不老,可以說是《齊物論》中至人、聖人的影響。
《齊物論》還綜合了慎到、公孫龍及老子諸家的學說,則此論產生之最早時期,亦不得在《慎子》、《公孫龍子》、《老子》等書的成書之前,《慎子》與《公孫龍子》大約成書於秦漢以前的戰國晚期。而《老子》書的著作年代則說法很多,然大多數人皆傾向於成書在戰國時期。《齊物論》既然吸取了《慎子》、《公孫龍子》、《老子》等書中的內容,則其著作年代,必然在這些書之後,再早也不會早於戰國晚期。
綜上所述,《齊物論》的成書年代,當是在戰國晚期以後,漢初寫作的《 淮南子》成書之前,定為秦漢之間。 戰國時代的說客們,每壹個都是好強雄辯,彼此執著於自己的觀點。從而勾心鬥角、彼此傷害,而不是真正體會“道”的情懷,更別說淡然明誌、自得其樂。所以他們從生活態度上就已與“道”背離而馳了,莊子對他們予以了辛辣的諷刺:“喜怒哀樂,慮嘆變,姚佚啟態,樂出慮、蒸成菌。日夜相抵乎前而莫知其所萌。”作為說課的知識分子們高興、憤怒、悲哀、歡樂,他們憂慮感嘆不斷、反復恐懼焦躁不安,就像音樂從虛空的東西裏發出來的壹樣,菌類被地氣蒸發而出。這種種情緒和心態日夜在自身面前循環更替變化著,卻不知道是如何萌生出來的。人們以此追求真理,又口口聲聲地不斷認同、追尋,卻是不知不覺地在遠離真理。
戰國時期,百家議論紛紛,思想復雜混亂,莊子認為萬事萬物根本上都出於自身、是齊壹的。他批判那些執著於分別是非對錯、好勝好強的心態。他認為“道”本身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自然而然的,那麽追求真理,尋求“道”的人也應具有逍遙自在的、沒有任何束縛的、怡然自得的心境。
面對百家烽起的社會現實,莊子敏銳地註意到了“當時之為論者”們的許多令人深感痛心的表現,並且發現他們全都表現出了“弱於德,強於物”的傾向,壹味投身於對外物的探求,而不在乎對個人生命的培護。因此,他們也必然會在“與物相刃相靡”中喪失本真之我,並使自己的生命受到戕害。
莊子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試圖尋求壹條解開心靈枷鎖,破除執著、達到自由自在的心靈世界之路。正是“當時之為論者”們在論辯中被外在的因素所左右、所異化的這壹令莊子深感痛心的社會現實的存在,才讓莊子如此迫切地提出齊壹“物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