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種“神秘的生物”出沒於附近森林,往往是壹到晚上,就有兩個用四肢走路的“像
人的怪物”尾隨在三只大狼後面。後來人們打死了大狼,在狼窩裏終於發現這兩個“怪
物”,原來是兩個裸體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約七八歲,小的約兩歲。這兩個小女孩被送
到米德納波爾的孤兒院去撫養,還給她們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瑪拉,小的叫阿瑪拉。到
了第二年阿瑪拉死了,而卡瑪拉壹直活到1929年。這就是曾經轟動壹時的“狼孩”壹事。
據美國《自然史》雜誌1976年4月號刊登的壹篇書評說,“狼孩”的發現者、孤兒
院的主持人辛格在他所寫的《狼孩和野人》①壹書中,詳細地記載了他和妻子壹起如何
努力把這兩個像狼的女孩轉化為人的經過,書中還附有美國人類學家津格的評論。
①此書於1947年出版,1966年再版。
像印度“狼孩”這種野獸撫育人類幼童的事例絕不止壹件。1875年時,著名的瑞典
生物學家林耐所著的生物分類著作中,就記載了關於野獸撫育孩子的事例:如1344年在
德國黑森發現的被狼哺育長大的小孩;1661年在立陶宛發現的與熊壹起長大的小孩;及
1672年在伊朗發現的為綿羊所哺育的小孩。據傳我國古籍中也記載過有關“狼孩”的事
例。
最近上海《少年報》編輯部知識組的同誌,還為本文提供了壹個很有趣的資料——
據伊拉克《笛子報》1978年第339期報道:
壹批醫生和心理學教授正前往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去研究壹個曾在猴群中生活過的
男孩。
這個男孩是四年前布隆迪的壹些村民發現的。發現時,他全身赤裸,身體大部分長
著毛,用四肢爬行、跳躍。村民們經過壹段緊張的追趕,才把他抓住。他先被送到壹家
精神病醫院,現在住在肯尼亞的壹家醫院裏。
人們給他起了個名字叫“約翰”。已確定他現年八歲,是在森林中與家人失散或是
家裏人全部遭難後獨自留下的。猴子們見到他很高興,把他當自己的孩子來撫養,並保
護他免受其他動物的傷害。
在被發現後的壹段時間內,他學習了兩腳行走,由於回到人類中生活,性情也變得
溫順了。但是,他至今還不會說話。起初他只吃香蕉,慢慢地他已習慣吃人們所吃的各
種食物。
關於被遺棄在森林裏長大的小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1797年法國大革命時代,獵
人從森林裏找到了壹個17歲的男孩,由於長久隔絕於人類社會之外,找到他時已變成
“野獸般的孩子”。這壹發現曾引起學術界的廣泛註意,並進行了多方面的科學研究。
這個野男孩死於40歲。據說經過長期人為的訓練,他終於被“馴化”了,“失盡了他的
動物行為”。1976年出版的《阿威龍的野男孩》壹書,介紹了這個野男孩被發現的概況。
至20世紀50年代末,科學上已知有30個小孩是在野地裏長大的,其中20個為猛獸所
撫育:5個是熊、1個是豹、14個是狼哺育的,其中最著名的即本文開首講的印度“狼
孩”。
人們會問:這些“狼孩”回到人類社會後是怎樣生活的?他們和正常的孩子有些什
麽不同?
據記載,本文提及的印度“狼孩”剛被發現時用四肢行走,慢走時膝蓋和手著地,
快跑時則手掌、腳掌同時著地。她們總是喜歡單獨活動,白天躲藏起來,夜間潛行。怕
火和光,也怕水,不讓人們替她們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時不用手拿,而是放在
地上用牙齒撕開吃。每天午夜到清晨三點鐘,她們像狼似地引頸長嚎。她們沒有感情,
只知道饑時覓食,飽則休息,很長時間內對別人不主動發生興趣。不過她們很快學會了
向辛格的妻子去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壹樣。只是在壹年之後,當阿瑪拉死的時候,人
們看到卡瑪拉“流了眼淚——兩眼各流出壹滴淚”。
據研究,七八歲的卡瑪拉剛被發現時,她只懂得壹般6個月嬰兒所懂得的事,花了
很大氣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適應人類的生活方式,2年後才會直立,6年後才艱難地學會
獨立行走,但快跑時還得四肢並用。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學會講話:4年內只學會6個詞,
聽懂幾句簡單的話,7年時才學會45個詞並勉強地學幾句話。在最後的3年中,卡瑪拉終
於學會在晚上睡覺,她也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開始朝人的生活習性邁進時,她死
去了。辛格估計,卡瑪拉死時已16歲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當於三四歲的孩子!
“狼孩”的事例告訴了我們壹些什麽呢?
我們知道,人類學和心理學工作者往往通過對高等類人猿的觀察和實驗,來探索人
類語言、智力及許多社會行為和習性的形成過程,而人類兒童與動物***同生活的意外事
例,卻提供了少有的機會,通過對這壹類特殊情況下的人的觀察和研究,可以得到很有
價值的資料。
首先,“狼孩”的事實,證明了人類的知識和才能並非天賦的、生來就有的,而是
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人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社會化了的人,脫離了人類的社會環境,
脫離了人類的集體生活就形成不了人所固有的特點。而人腦又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
物,它本身不會自動產生意識,它的原材料來自客觀外界,來自人們的社會實踐。所以,
這種社會環境倘若從小喪失了,人類特有的習性、他的智力和才能就發展不了,壹如
“狼孩”剛被發現時那樣:有嘴不會說話,有腦不會思維,人和野獸的區別也混滅了。
這裏也應當指出,“狼孩”本身畢竟是人類千世萬代遺傳下來的後輩,因此當“狼
孩”回到了人類社會中,必然會逐漸恢復人類特有的習性。印度“狼孩”盡管似乎成了
野獸般的生物,但她死時已接近於人了。而辛格夫婦所豢養的那些家狗從沒有學會直立
行走,更沒有學會說話。
其次,“狼孩”的事例說明了兒童時期在人類身心發育上的重要性。人的壹生中,
兒童時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壹個迅速發展的時期。例如僅就腦的重量而言,新生兒
平均約390克,9個月的嬰兒腦重560克,2.5歲到3歲的兒童腦重增至900~1011克,7歲
兒童約為1280克,而成年人的腦重平均約1400克。這說明在社會環境作用下,兒童的腦
獲得了迅速發展。正是在兒童時期,逐步學會了直立和說話,學會用腦思維,為以後智
力和才能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狼孩”由於在動物中長大,錯過了這種社會實踐的機會,
這就使她們的智力水平遠遠比不上同年歲的正常兒童。
再次,正如個體發育史是它的種系發展史簡短的重演壹樣,人類幼兒智力的成長過
程也反映了從猿到人漫長歷程中人的智力的發展歷史。由於缺乏社會實踐活動,“狼孩”
未能學會直立,不得不用四肢爬行,使得她們的發言器官——喉頭和聲帶的運用受到阻
礙,發不出音節分明的語言。更重要的是,由於脫離人類社會,印度“狼孩”自然不會
有產生語言的需要。此外,她們總是四肢爬行,面部朝下,只得從下方攝取印象,不可
能使頭腦獲得較其他四腳動物更多的印象,這壹切根本地阻滯了她們智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