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板的歷史也許應該追溯到我國先秦的古籍《周髀算經》,其 中有正方形切割術,並由之證明了勾股定理。而當時是將大正方形切 割成四個同樣的三角形和壹個小正方形,還不是七巧板。現在的七巧 板是經過壹段歷史演變過程的。
清陸以湉在《冷廬雜識》中記載:
“宋黃伯恩燕幾圖,以方幾七,長短相參,衍為二十五體,變為 六十八名。明嚴瀓蝶幾圖,則又變通其制,以勾股之形,作三角相錯 形,如蝶翅。其式三,其制六,其數十有三,其變化之式,凡壹百有 余。近又有七巧圖,其式五,其數七,其變化之式多至千余。體物肖 形,隨手變幻,蓋遊戲之具,足以排悶破寂,故世俗皆喜為之。”
這基本說明了淵源,即宋代的燕幾圖到明代發展為蝶幾圖,到清 初再演變成七巧圖。
“燕幾”包括兩張4X1的長桌,兩張3X1的中桌和三張2X1的短桌。 這七張桌子可以組合成廣狹不同、形式多樣的實用桌,是為今日組合 桌具之祖。《燕幾圖》給出76種組合圖(陸以湉稱六十八名,有誤), 作者黃伯思自序署“紹熙甲寅歲十二月”(1194年),即作於南宋時。 但黃伯思是北宋時人,卒於徽宗初年,時間顛倒,有人據此斥為偽記。
《蝶幾譜》成書於明萬歷丁已年(1617年),為戈汕所作。嚴瀓 曾為此書作序(陸以湉誤以為嚴瀓所作)。戈汕字莊樂,常熟縣人。 《常熟縣誌》記載“戈汕造蝶幾且有譜”。“蝶幾”是三角形和梯形 的幾,計六種十三只。用“蝶幾”拼的圖形比“燕幾”圖形 要復雜豐富得多,能組成亭、山、鼎、瓶、蝴蝶等形狀,變幻無窮。 實用之余,轉為清玩,變桌為板,具體面微,成為“七巧圖”的前身。 康熙年間劉獻庭在《廣陽雜記》中記述他看到的十三只拼板圖,所拼 成的圖形頗似“蝶幾圖”,但其記述十三塊板“或長方、或半長方、 或銳角、或鈍角”則又不似“蝶幾”。顯然這已是拼板遊戲了。
七巧板的發明可能在18世紀初,源於蝶幾。將圖1中的蝶幾樣法 取右半部,再切割兩刀即成七巧板。七巧板很快傳往日本和 歐洲。在歐洲1805年編的書目中已收有介紹中國七巧板拼圖的書。 日本七巧板的分割方式略有不同它應該是采用蝶幾樣法的 中心正方形補充分割而成。由於日本在1742年出版了《清少納言智慧 板》,而我國現能找到的《七巧圖合壁》是1803年出版的,所以日本 認為七巧板不是中國傳去的。但筆者認為中國七巧板及日本七巧板都 源於“蝶幾圖”,而且早期七巧板風格和樣式也都沿襲“蝶幾圖”。
在歐洲,大約在1805年出版的《新編中國兒童謎解》中有24幅七 巧圖並附有壹份木制的七巧板。隨後,1810年在法國,1818年在德國 和美國都紛紛出版了關於七巧板的書,在意大利出版的書中還介紹了 中國歷史。在這些書的前言中說:這是壹種男女老少、達官貴族、平 民百姓無不鹹宜的消遣遊戲,而且它不像其他賭具那樣會讓您輸掉錢 財。
荷蘭作家高羅佩在他的小說中寫了壹個啞巴男孩用七巧板拼字來 補充他的手勢。據說法國拿破侖被放逐後就常常玩七巧板來消磨歲月。
七巧板傳往歐洲至今風靡不衰。1978年荷蘭人JoosfElffers編寫 了壹本有關七巧板的書,書中搜羅了1600種圖形,並被譯成多國文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