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垓下之戰的垓下到底在哪裏

垓下之戰的垓下到底在哪裏

垓下之戰的垓下到底在哪裏

垓下古戰場,是秦末相爭時與決戰的地方。古戰場遺址位於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的韋集鎮垓下村。

楚漢五年十二月(前202年)發生的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時期的最後壹次大戰,它決定了楚敗漢勝、楚亡漢興。對於垓下、垓下聚問題,歷來學者頗有異說歧見,尚無壹致的看法。垓下、垓下聚是有區別的。垓下是地區名,垓下聚是在垓下地區的聚落名。

何謂“垓下”?《說文》對“垓”的解釋是“兼垓八極地也”,段玉裁《說文解字註》雲“兼備八極之地謂之垓”。據此,所謂垓下,就是八極地之下。有說垓即“堤”或“高岡絕巖”,則垓下是謂在河堤下或高岡下。依此而言,垓下必是地區名,非具體地點。猶如“塞上”、“河上”、“關中”、“山東”等等,是不能指定為具體地點的。

大致說來,楚漢之際的垓下,在睢水、洨水(今沱河)間開闊的平原地區,大約在北緯33度至34度、東經117度至118度的範圍內。具體如何,有興趣者尚可深入探討。此地區當南北要沖,能容納數十萬人馬駐屯和打仗。如今靈壁、泗縣、固鎮等縣境內多處“霸王城”故址,相傳為項王楚軍駐地,也能說明歷史問題。

《漢書·地理誌》“洨(侯國)”下有“垓下”。洨,西漢時為侯國,改為縣。東漢應劭註:“洨水所出。”洨水,即今沱河。它自今安徽宿州市北分蘄水東南流,經宿縣、靈壁、固鎮等縣境,至五河縣西北會渙水(今澮水)“南入淮”。

垓下就在洨水地區、洨國(縣),自《漢書·地理誌》所書洨之垓下,“高祖破項羽”之後,壹千多年間是無人懷疑的。東漢應劭、魏蘇林、晉徐廣、南朝宋裴骃、梁劉昭、北魏酈道元、唐顏師古、、司馬貞、李吉甫、北宋樂史等都信從班固《漢書》之說,只要細看《·項羽本紀》三家註、《漢書·高帝紀》顏師古註、《水經註·淮水註》、《元和郡縣圖誌》等就可了然。

不過,蘇林、李奇、劉昭、酈道元等提到了“垓下聚”。聚,聚落,即人們聚居的村落。垓下聚,即垓下地區的聚落,當是那裏的壹個具體地點。酈道元在《水經·淮水註》雲:“洨水又東南流逕洨縣故城北,縣有垓下聚,漢高祖破項羽所在也。”垓下聚在洨縣,可謂早有定說,毋庸置疑。

“縣有垓下聚”之“有”字,請註意之,“有”而非“即”,則“垓下聚”非“洨縣故城”。但是,號稱長於地理的唐人張守節卻在其所撰《史記正義》裏說:“垓下是高岡絕巖,今猶高三四丈,其聚邑及堤在垓之側,因取名焉。今在毫州真源縣東十裏,與老君廟相接。”

這是對垓下的壹個新的說法。唐代真源縣,在今河南鹿邑縣東。其東十裏有沒有“垓下”,如今不大清楚。但這個地方在秦楚之際與頤鄉相近,屬陳郡苦縣,而不在漢沛郡洨侯國。張守節把項劉戰於垓下從沛國洨地移至陳郡苦縣,真是大錯。元代胡三省撰《註》、近世範文瀾撰《中國通史簡編》(第二編),取張守節之說,不免有失察之過。

有人說“垓下”乃“陳下”之誤,把本是垓下、陳下兩地,垓下、陳下兩次大戰,混為壹談,乃大錯特錯。拙文《陳下之戰與垓下之戰》(載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8年第6期)、《陳下之戰、垓下之戰是兩回事》(載於《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1期),對此已有考辨,這裏不再多言。我是堅信班固、酈道元之說的。

多人以為,垓下在古洨國境內,幾乎已取得***識,這是幸事。但對垓下聚則有歧議。有說垓下在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有說垓下在固鎮縣東、沱河南岸的濠城鎮“霸王城”。其實此兩說所爭議者是垓下聚地點,而非垓下地區。

對於垓下聚,魏晉學者多有提及,只說在故洨縣,未曾詳言具體地點。自唐代後期以來,學者們考真求實,地理方誌古籍指點列圖,說的已經較為具體。

1、《元和郡縣圖誌》卷十,(虹縣):“垓下聚在縣西南五十裏。”按:此處首次指出垓下聚在唐虹縣(今泗縣)“西南五十裏”,即在漢洨侯國垓下地區。這是值得重視的,且可明確地予以肯定。

2、《太平寰宇記》卷十七,(虹縣):“在縣西南七十八裏,即漢洨縣也,屬沛郡。垓下,洨縣之聚落名。”又雲:“垓下在(虹)縣西五十裏。漢兵圍項王於垓下,大敗之。”

按:此書不僅把洨故城、垓下(聚)分為兩處,而且明確地指出地點方位和距離,洨故城在虹縣西南七十八裏,垓下聚在虹縣西五十裏。此說與《水經註》酈道元說相符,而更具體化。可以說,這是迄今最為明確而可靠的說法。

3、明代嘉靖《宿州誌》卷七:“濠城在(靈璧)縣南五十裏。《東漢書》:‘洨有垓下聚。’註雲:洨故城,在虹縣西南,即此城也。”又雲:“垓下在虹縣西五十裏。”按:此指出洨故城在靈璧縣南五十裏,“在虹縣西南”,即明代的濠城集。

又肯定垓下(聚)“在虹縣西五十裏”,明代屬靈璧縣。這是沿襲《太平寰宇記》之說而所作的具體解釋。它也是把洨故城、垓下聚分為兩處的,並未混二為壹。

4、《明壹統誌》卷七:“垓下在虹縣西五十裏。”“洨城在縣(靈璧)南。漢洨縣,屬沛郡。”按:此乃承《太平寰宇記》之說。其言“垓下”,實指垓下聚。

5、《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壹:“垓下聚,(虹)縣西五十裏。”“洨城在(靈璧)縣南。漢洨縣,屬沛郡。”按:此把垓下聚、洨城也明確地分為兩處。其言兩處地點,沿襲了《太平寰宇記》、《明壹統誌》之說。

6、《清壹統誌》卷八七則接受了《史記》、《漢書》、《元和郡縣圖誌》、《太平寰宇記》、《明壹統誌》、《(嘉靖)宿州誌》等諸說,加以綜合,條分縷析,指出濠城(集)、垓下聚為兩地,壹在靈璧南,壹在靈璧東南,毫不含糊。文長不具引。

7、清代二十三年《靈璧誌略》雲:“濠城集乃洨縣之垓下聚,以此知靈璧東南境有古洨縣地也。”又,所附《靈璧河渠原委》雲:“今之濠城集,即古之垓下聚。”按:兩書作者皆為貢震。所謂垓下聚即濠城集(古洨縣),僅此壹說,而未舉出任何根據。

據以上7例來看,自唐至清,絕大多數地理方誌古籍都以為垓下聚、濠城(集)皆在漢洨縣境,且濠城即洨故城所在地。可謂古有壹定之說。近年固鎮縣濠城集地區發掘亦可證明。濠城集、垓下聚並非壹地,實為兩地。《靈璧誌略》作者貢震勇於建立新說,把垓下聚移合於濠城集,標新立異,未曾拿出壹點像樣的證據來,實屬無稽之談。

由此看來,郭沫若先生主編的《中國史稿地圖集》、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把“垓下”標誌於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大致是可信的。古人所言地理方位,有時稍有粗略。

也許將來有新的考古文物出現,來證實準確的垓下聚遺址。郭、譚兩地圖集的“垓下”,欠妥,應改為“垓下聚”。至於所謂垓下聚就在濠城集壹說,2000年來的歷史文獻皆不能幫助其說的,考古文物迄今也不能幫其大忙。總之,我們只能實事求是,尊重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