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2020-06-02

2020-06-02

極具爭議的改革家

——讀《蘇東坡 傳》有感

在中國四千年的歷史上,有四次變法,結果都歸於慘敗。第壹次是商鞅變法,雖說使秦國變得空前強大,但這個無比龐大的帝國,出人意料的在數年之內崩潰了;另兩次是漢武帝時和王莽當政時,這兩次都是激進的改革,都幾乎招致叛亂而被迫廢止。第四次是則是由王安石發起的壹場前後長達十五年的革新,最終依然是以廢止新法沿襲舊法而終止。可是王安石其人,卻在整個宋朝乃至整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壹筆。

獨特的個性

王安石其人,是壹個極具個性之人。

首先體現在他的衣著打扮上。他衣裳骯臟,須發紛亂,儀表邋遢。他從來不換他的長袍。有壹天,幾個朋友同他到壹個寺院裏洗澡,在他由浴池出來之前,朋友們特意偷偷地留在外頭壹件幹凈的長袍,用以測驗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經被換了。王安石洗完出來,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動力手腳,他完全不知道。不管怎麽樣,他總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了。

其次體現在平時的吃菜方式上。還有壹天,朋友告訴王安石的胖太太,說他丈夫愛吃鹿肉絲。他的胖太太說:“我不相信,他向來不註意吃什麽,怎麽會突然愛吃鹿肉絲了呢?妳們是不是把鹿肉絲放在他面前了?”朋友說是的,胖太太又說,妳可以再去在他面前放其他菜,看看他喜歡吃什麽。於是朋友們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調換了,把鹿肉絲放得離他很遠,果然,王安石開始吃靠他最近的菜,桌上照常擺了鹿肉絲,他竟然完全不知道。

再次還體現在他的人緣關系上。他是壹個與別人無可以相處的人,無論是在學生時代還是在後來成為宰相主張變法上,說他是壹個把精力完全傾註在自己內心的思想上,傾註在自己壹生的事業上,壹點不為過。所以他似乎覺得人際關系不是很重要,正因為這樣的缺陷,我覺得他的新法註定得不到別人的支持,註定是要失敗的。

最後還體現在他獨特的為官之道。在他得勢之前大約二十年中,他之所以使人談論著,是他屢次謝絕朝廷的提升。有人認為他是沽名釣譽之徒,但是妳要知道,二十壹歲考中進士,到他四十六歲得勢,整整二十五年,他壹直謝絕任命,寧願在壹個偏遠的省份當壹個小吏。他在做太守期間治績斐然,也深受百姓愛戴。直到仁宗嘉佑五年(1064年),朝廷任命他為三司度支判官,他才來到京師。可是後來又以為母親守喪為由。謝絕在京為官,寧願留在金陵。在這壹點上,我認為王安石是壹個值得敬佩的人,在宋朝那樣壹個重文輕武的年代,他卻能有勇氣壹次又壹次的拒絕提升,這是何等的氣度,何等的魄力。

較深的造詣

王安石的是壹個少年成名的天才。他自幼聰穎,酷愛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青年時,跟隨父親宦遊各地,接觸現實,體驗民間疾苦。文章立論高深奇麗,旁征博引,始有移風易俗之誌。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隨父入京,以文結識好友曾鞏,曾鞏向歐陽修推薦其文,大獲贊賞。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授淮南節度判官。任滿後,王安石放棄了京試入館閣的機會,調為鄞縣知縣。王安石在任四年,興修水利、擴辦學校,初顯政績。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愛民,治績斐然。宰相文彥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紀守道向宋仁宗舉薦,請求朝廷褒獎以激勵風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級提拔之風為由拒絕。歐陽修舉薦為諫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辭。歐陽修又以王安石須俸祿養家為由,任命他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與周敦頤相知,聲譽日隆。

但是當他成為宰相時,我覺得有壹件事卻是他在文壇上的敗筆,這壹舉措得到了大文豪蘇東坡的強烈反對。他也像王莽那樣篡改古籍,寫了壹本名為《三經新義》,使之成為思想的官訂標準,用以代替所有過去經典的名家疏解。此種行為,即是官權的濫用,又是對學術的汙辱。《三經新義》也和他的語言學壹樣,往往帶有佛教思想,新思想創見多,而學術根基淺。最令人厭恨的是此書是在兩年之內倉促編成。所以此書壹出就遭到了蘇東坡等人的壹致反對。這或許就是王安石與蘇東坡相比稍遜壹籌的壹個方面吧。

執著的革新

王安石對變法的執著可謂是堅如磐石,無人可以動搖其決心。他的強國夢得到了野心家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他告訴宋神宗,要變法必須要清除壹切障礙,就必須除去像堯舜時代的惡跡昭彰的四兇。王安石對神宗說:“倘若此四奸臣在朝不去,仍逞其陰謀而妒賢害能,賢良之臣亦必棄官而去。”神宗感動十分,立刻成為他變法的最大靠山和後盾。在這樣的執著的革新之下,朝廷的“四兇”相繼倒下。不到兩年的時間***清理人數達十四人,十壹名是禦史臺的人,三名是皇宮中的諫官,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蘇東坡。雖然困難重重,但是王安石的決心卻從未動搖過。

夢想的破滅

? 王安石的革新註定是要失敗的。我認為其失敗主要有以下幾點:

1.他的變法太過理想化。他的革新涉及面很廣,從根本上動搖了大宋朝的經濟基礎。他將朝廷直接和百姓交易,剝奪了商人的經營權,這首先就造成了壹個足以動搖宋朝根基的輿論:朝廷就知道從百姓身上壓榨,這樣就在某種程度上使得朝廷與百姓之間形成了對立面。其中最為人所不齒的壹項改革是他的“青苗法”,朝廷斥巨資向百姓在春耕時放貸,過幾個月再收回本息,這樣的確朝廷從中盈利,充實國庫。可現實是,富人不需要這筆貸款,窮人需要貸款,卻又無力償還,需要找抵押人,可是到最後還貸款的只能是抵押人,這就造成了很多百姓因還不起貸款,又怕牢獄之災,只能背井離鄉,到處流浪的可怕現象。所以這樣理想化的變法只能是水中花,鏡中月,註定是失敗的。

2.他的變法太過功利化。此次變法,王安石不僅觸碰到了所有百姓的利益,更觸及到社會富商以及士大夫階層的切身利益,所以他面臨的反對的力量自然很大。罷黜人數之多屬歷史罕見。為更好地推行新政,王安石顯然有點冒進和功利化。派出去的督查官員大多是自己的心腹,這些人視百姓的怨恨痛苦而不見,回到朝廷直接變著花樣誇贊新政實施的好,說百姓拿到貸款都喜極而泣。皇帝很開心,可是三朝老臣韓琦卻道出實情,皇帝為之壹震,決定派出兩名心腹宦官去調研情況,可是他們回來卻不約而同誇贊新政。這壹結果更使得王安石膨脹起來,對新發的推行的決心更加堅定了,可是這卻是罪惡的再次開始。

3.他的變法缺少賢能之士。眾所周知,王安石為人耿直,不善交友。當他成為宰相時,就過河拆橋,打壓甚至罷黜了曾經壹度提攜自己的好友同僚。這其中就包括向歐陽修、司馬光等老臣,還包括他的兩位親弟弟。他不能知人善任,還體現在他專門任用壹些宵小之輩,比如重用李定、舒亶、鄧綰三人。其中李定隱瞞母喪不報,以免辭官,退而居喪返裏,要知道,在儒教社會中這是大逆不道的。李定之為後人所知,是他說了壹句名言:“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另外還有兩位巨奸大惡的後盾人物,則是曾布和呂惠卿,尤以呂惠卿為甚,最後他想取王安石的地位而代之,又把王安石出賣了。王安石八年政權終於崩潰,可以壹言以蔽之:“呂惠卿出賣了王安石,王安石出賣了皇帝,皇帝出賣了人民。”所以王安石的變法,真正得到正義之士的幫助和理解的不多,反而都是壹些奸佞之人。所以變法失敗就不難解釋了。在他兒子王雱死去的那壹刻,他似乎覺醒了,他覺得自己走的正是壹條不歸之路,自己帶頭沖殺,得到的卻是背叛和家庭的不幸,於是他灰心了,他大徹大悟了,他感覺到厭倦了,毅然決然的棄官還鄉,雖然皇帝還保有若幹最高爵位,但這些對他來說都不重要了。十年之後他在孤獨與失望中郁郁而終。

王安石的變法的確在壹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王朝積弱積貧的現狀,使得當時的財政收入有了明顯的增加,國庫充裕,宋神宗年間國庫積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財政支出。但是任何壹項改革,必須要以人民為出發點,以人民的利益為考量,否則註定不能長久。對於王安石的為人和他的變法,歷史上存在很多爭議,《蘇東坡傳》因為突出的主人公是蘇東坡,所以對王安石批評的聲音還是比較多的。但我想,不論肯定還是否定,他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扮演過很重要的角色,他的文學素養,他的銳意進取的決心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