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上海古籍出版社已出版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壹至九冊,列舉如下:
1、《孔子詩論》、《緇衣》①和《性情論》。
2、《民之父母》、《子羔》、《從政》、《昔者君老》和《容成氏》。
3、《周易》、《中弓》、《恒先》和《彭祖》。
4、《采風曲目》、《逸詩》、《昭王毀室·昭王與龔之脽》②、《柬大王泊旱》、《內豊》、《相邦之道》和《曹沫之陳》。
5、《競內建之》、《鮑叔牙與隰朋之諫》、《季庚子問於孔子》、《姑成家父》、《君子為禮》、《弟子問》、《三德》和《鬼神之明·融師有成氏》。
6、《競公瘧》、《孔子見季桓子》、《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問鄭壽》、《平王與王子木》、《慎子曰恭儉》、《用曰》和《天子建州》甲乙。
7、《武王踐阼》、《鄭子家喪》、《君人者何必安哉》、《凡物流形》和《吳命》。
8、《子道餓》、《顏淵問於孔子》、《成王既邦》、《命》、《王居》、《誌書乃言》、《有皇將起》、《李頌》、《蘭賦》和《鶹鸝》③。 備註:①《緇衣》的“緇”原從糸從才。以“緇”代替,下同。②《昭王毀室·昭王與龔之脽》的“脽”原從月從隼。由於無相應字符,以“脽”代替,下同。③第八冊即將出版,內容由濮茅左提供。
9、《成王為城濮之行(甲、乙本)》、《靈王遂申》、《陳公治兵》、《舉治王天下(五篇)》、《邦人不稱》、《史蒥問於夫子》及《蔔書》。 《孔子詩論》,馬承源釋文考釋。存簡29支,完簡1支,約1006字。內容可分四類:第壹類不見評論詩的具體內容,只是概論《頌》、《大雅》、《小雅》、《國風》。第二類是論各篇詩的具體內容,通常是就固定的數篇詩為壹組,壹論再論或多次論述。第三類為單簡上篇名是《國風》的。第四類是單支簡文屬於《國風》、《大雅》,《國風》、《小雅》等並存。
《孔子詩論》與《子羔》、《魯邦大旱》篇在字形、長度、簡形上壹致,整理者認為三者內容有區別,而按整理前後先發表《孔子詩論》。
《緇衣》,陳佩芬釋文考釋。存簡24支,完簡8支,計978字。其中重文10字,合文8字。簡文均為單面書寫,書於竹黃。完簡長54.3厘米,滿簡書寫,兩端不留白,簡文結構稍長,筆畫較粗,橫豎勻稱,三道編線。簡文中有分章符、重文符、合文符,結構嚴謹。全文以“子曰”為各章起首,章末字下有墨釘,以示結束,全篇有23章。
《性情論》,濮茅左釋文考釋。可按文意排列的竹簡40支,完簡7支,另有嚴重殘損者5支,計字1256個。簡長57厘米,為第壹批收購中最長的竹書。書體工整嚴謹,字距劃壹,屬此類書體的還有《周易》、《恒先》,當為同壹人書寫。
簡文與郭店簡的《性自命出》篇大體相同。《民之父母》,濮茅左釋文考釋。***14簡,397字,基本完整,保存良好。無篇題,由整理者根據簡文主題而定名,內容大體見於《禮記·孔子閑居》及《孔子家語·論禮》,為孔子與子夏關於“五至”“三無”及所謂“五起”的問對,於認識儒家道德觀有重要參考價值,亦有助於澄清《禮記》及《家語》的面目。
《子羔》,馬承源釋文考釋。***14簡,395字,無完簡。篇題書於第五簡的背面,內容為孔子答子羔問堯、舜禪讓及禹、契、後稷依次為天子事,與《大戴禮記·五帝德》及《史記·五帝本紀》所載五帝系統不壹,但有關此五位帝王的事跡,則與通常所說不異。
《魯邦大旱》,馬承源釋文考釋。***有長短簡6枝,殘存208字。內容記述魯哀公就魯邦大旱事求教於孔子,孔子答以祭禱無助於事的問對,以及孔子與子貢關於此事在民眾中的影響的討論。
《從政》(甲乙篇),張光裕釋文考釋。以竹簡長短不同,又分為甲乙兩篇。甲篇簡18枝,519字;乙篇簡6枝,140字。文中提出從政者應致力於“敦五德,固三誓,除十怨”,並作了具體解釋,與《論語》、《禮記》等儒家典籍的相關說法可互相參證,為儒家政治思想方面的新資料。
《昔者君老》,陳佩芬釋文考釋。簡4枝,158字。無篇題,整理者根據首句內容而定名。四簡均不能連讀,缺失數無從估計。內容大略為國君自衰老至崩逝,太子朝見過程中之禮儀規範的有關記述。
《容成氏》,李零釋文考釋。有篇題,***存完殘簡53枝,約2200字。內容為有關上古帝王的傳說,可分為七部分:第壹部分講容成氏等21位最古的帝王;第二部分講帝堯以前的高辛氏;第三部分講帝堯;第四部分講帝舜;第五部分講夏禹;第六部分講商湯;第七部分講周文王和周武王。文中談及禹分九州,其州名與《尚書·禹貢》等書所見有異。文王平九邦壹事,邦名向所未聞,漢儒不能詳其說,於此文可以得到補足。 《周易》,濮茅左整理、註釋。***58枚簡,涉及34個卦內容,1806字,是已經公布的三批竹簡中篇幅最大的壹篇。它是迄至二十壹世紀初發現的最早《周易》文本。完簡長44厘米,三道編繩,每簡書寫約44字,書體工整嚴謹,字距等同。竹簡中所出現的紅、黑六種標號,為歷史文獻中首見。這些標號反映了陰陽轉換、互為因果的易學理論。
《中弓》,李朝遠整理、註釋。戰國佚書,***28枚簡。中弓是孔子弟子,孔子比喻他為“犁牛之子”,稱他是有德行的弟子之壹。全文采用問答形式。
《恒先》,李零整理、註釋。***13枚簡,為戰國道家佚書,是壹篇首尾完整的道家著作。497字,完簡長39.5厘米。三道編繩,書體和《周易》相同,當為同壹人所書。第三簡背有篇題“恒先”兩字。
“恒先”是指先天地而生,獨立不改,周行不殆,為永遠創造力的“道”。
《彭祖》,李零整理、註釋。戰國的道家佚書,存8枚簡。彭祖,名篯鏗,也稱彭鏗。因世居彭城,所以稱為彭祖。彭祖是古代傳說中的壽星。楚竹書中關於彭祖的記載,說明在戰國時代已經開始有彭祖其人的傳說。《采風曲目》,馬承源釋文考釋。存6簡,殘損過甚。最長簡為56.1厘米。內容是五聲中的“宮、商、徵、羽”四種聲名及各所屬歌曲的篇目,尚未發現“角”的聲名。
《逸詩》,馬承源釋文考釋。殘簡2篇,無篇名。
《昭王毀室·昭王與龔之脽》,陳佩芬釋文考釋。***10簡,***388字。均單面書寫於竹黃,字體工整,字距劃壹。內容由《昭王毀室》和《昭王與龔之脽》兩篇文章文章合成。《昭王毀室》敘述昭王新宮建成後,因服喪者訴說親人葬在新宮下而毀宮。《昭王與龔之脽》內容多殘,不能通讀,略述昭王因大尹之言,先不見,後才見龔之脽。
《柬大王泊旱》,濮茅左釋文考釋。23篇,總601字。竹簡兩端平齊,長24厘米,字體舒展,工而不茍,字距相近。竹簡無標題,整理者以全文首句為篇題。柬大王即楚簡王,簡文記載楚國在面臨王病,國家大旱的重患交迫下,楚簡王及同僚所表現的無奈。內中涉及有關軍事、官制、醫學、氣象、宗教等方面內容,應非儒家專屬文獻。
《內豊》,李朝遠釋文考釋。***10支簡,完簡4枚,長44.2厘米。第壹簡背原題內豊。所記內容多與《大戴禮記》中的《曾子立孝》等相關,論“為人君、臣、父、子、兄、弟之道”,凡事但言在己者,不論在人者;並以“君子曰”敷論孝子事父母之道。李朝遠認為或與《禮記·內則》有關。
《相邦之道》,張光裕釋文考釋。殘存4簡,***107字,原無篇題,整理者以末簡記孔子與子貢答問,涉及相邦之道,因以名篇。
《曹沫之陳》,李零釋文考釋。***45支簡,內容記魯莊公與曹沫之問對。前12支簡論政,後33支簡論兵,篇題《曹沫之陳》,應是歸為兵家之說。 《競內建之》,陳佩芬釋文考釋。***10簡,簡長42.8至43.3厘米。書體工整,字距基本相同。第壹簡後有篇題。記述隰朋和鮑叔牙與齊桓公的對話,勸誡桓公行先王之法,善待百姓。
《鮑叔牙與隰朋之諫》,陳佩芬釋文考釋。***9簡,***340字,簡長40.4至43.2厘米。書體工整,字距相同。有篇題,內容亦為鮑叔牙與隰朋直諫桓公要借鑒夏商周代興的原因,並警惕豎刁與易牙。
《季庚子問於孔子》,濮茅左釋文考釋,***23簡,完簡長38厘米。原無篇題,整理者據篇首句而定名。記載季康子以幣迎孔子歸魯之事,全篇以問答形式,記錄了孔子對治國興魯的看法。
《姑成家父》,李朝遠釋文考釋。殘簡和完簡***10簡,完簡長44.2厘米。原無標題,整理者據篇首四字而定名。內容與春秋中期晉國三郤有關,記述三郤在見惡於晉厲公之後的行事。
《君子為禮》,張光裕釋文考釋。***41簡,完簡54.1至54.4厘米。內容為孔門弟子與孔子之間的答問。
《弟子問》,張光裕釋文考釋。***25簡。內容為孔門弟子與孔子之間的答問。
《三德》,李零釋文考釋。殘簡和完簡***22簡。原無篇題,整理者補加。簡文內容多言天地與刑德之關系。
《鬼神之明·融師有成氏》,曹錦炎釋文考釋。***8簡,完簡長53厘米。《鬼神之明》原無篇題,整理者據簡文內容主題定名,為《墨子》佚文,有關鬼神有所明和不明的問題;《融師有成氏》原無篇題,整理者據篇首數字而定名。敘述上古傳說人物故事。《競公瘧》,濮茅左整理、註釋。原題,篇題位於第二簡上段背部。本篇殘存13簡,總489字,其中合文二、重文壹。綴合十例。綴合後推斷,完整竹簡兩端平齊,滿簡書寫,原長應約55厘米,三道編繩。“競公”即齊國國君齊景公,公元前547至前490年在位。簡文記載了圍繞齊競公病甚,而引起的朝廷內部激烈爭議之事。老臣晏子直諫齊競公,使祝、史兩大夫得免,割、棃受處。簡文為研究齊國歷史、宗教、哲學、醫學、治國策略、以及《晏子春秋》的取材、成書年代等方面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史料。
《孔子見季桓子》,濮茅左整理、註釋。篇題取用全文首句,原無篇題。***27簡,總554字,其中合文6組。在流傳過程中折損嚴重,存簡也無完整者。根據竹簡的現狀可知:原完簡兩端平齊,長約54.6厘米,三道編繩。本篇為儒家的重要佚文。全文以對話形式記載了孔子與季桓子的有關討論。時間約在公元前505年(魯定公五年)至前496年(定公十四年)的十年間。篇末附有《季桓子與孔子的相關系年》。
《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陳佩芬整理、註釋。本篇***9簡,由《莊王既成》和《申公臣靈王》兩篇合成。前篇《莊王既成》的首句與後篇《申公臣靈王》的首句同在第四簡上,篇間由墨釘劃分。《莊王既成》三簡半,簡長約33米余,皆完簡,兩道編繩。***93字。第壹簡背有篇題“莊王既成”。記載了莊王與重臣子桱的對話,討論的中心是楚之後人如何保住霸主的地位。《申公臣靈王》五簡半,原無篇題,佚書,全篇117字,是壹篇完整的史籍。記載了王子回與申公相爭王位,結果申公願為君王臣事。
《平王問鄭壽》,陳佩芬整理、註釋。本篇***七簡,皆完簡,原無篇題,簡長約33厘米余,兩道編繩。佚書,***173字。記載了楚平王因國之禍敗事而問鄭壽,鄭壽與平王有間,鄭壽告有疾,不事到端正事。
《平王與王子木》,陳佩芬整理、註釋。本篇***五簡,皆完簡,原無篇題,簡長33厘米,兩道編繩。佚書。記載了楚平王命王子木至城父事。有關事跡亦見於《史記·楚世家》、《左傳·昭公十九年》。
《慎子曰恭儉》,李朝遠整理、註釋。本篇***6簡,第三簡背有篇題“慎子曰恭儉”,簡長32厘米,兩道編繩。佚書,***128字,合文二。文中提出了“恭儉以立身,堅強以立誌”“均分而廣施”等思想。慎子即慎到(約前395-前315年),戰國時趙國人,曾在齊國的稷下學宮講學,負有盛名。
《用曰》,張光裕整理、註釋。本篇***20簡,原無篇題。佚書。文由“民之初生”起說,多談及民生國政大事。文中多警世之語,如:“唇亡齒寒”、“莫眾而迷”等,強調慎言的重要。篇中諸節之間,每見葉韻,對楚方言音系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天子建州》甲乙兩本,曹錦炎整理、註釋。甲本完整,***13簡,全篇407字。乙本11簡。《天子建州》分為兩章,章未均有章節號標註。儒家文獻,所記主要關於禮制,其中有些內容可以在今本大、小戴《禮記》中見到相似記載,從其內容和篇章結構分析,屬“禮家雜記”,為研究先秦時期的禮學提供了資料。也對了解和研究荀子思想及其學術傳流也有壹定幫助。《武王踐阼》,陳佩芬釋文考釋。存15簡,原無篇題。全篇以問答形式,記述了師尚父告武王以丹書,武王鑄銘器以自戒之事,內容與《大戴禮記·武王踐阼》篇相合。
《鄭子家喪》,陳佩芬釋文考釋。凡甲、乙兩本,各7簡,原無篇題。全篇記述了鄭子家喪,楚國以子家顛覆天下之禮為由,出兵圍鄭,晉人救鄭,晉楚戰於兩棠,晉人大敗。其相關內容,可與《左傳》、《史記》等相互參照。
《君人者何必安哉》,濮茅左釋文考釋。凡甲、乙兩本,各9簡,原無篇題。全篇記述了範乘因君王愛玉而力諫君王之事,今以範乘醒君之言為題。
《凡物流形》,曹錦炎釋文考釋。凡甲、乙兩本,甲本存30簡,乙本存22簡。“凡物流形”為原有篇題,書於甲本第三簡簡背。全篇多以“問之曰”起首,有問無答,“自天地山川”,“次及人事”,層次清晰,結構嚴密。其體裁與性質,與屈原名篇《天問》極為相似。
《吳命》,曹錦炎釋文考釋。存九簡。“吳命”為原有篇題,書於第三簡簡背。全篇大致可分為兩章:第壹章記述吳王率軍北上,至陳國境內,引起晉國恐慌,晉軍遂派遣使臣與吳交涉周旋,終使吳軍離開陳國;第二章為吳王派臣下告勞於周天子之辭,文句大致同於傳世本《國語·吳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