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武王伐紂,牧野之戰剩下的十幾萬商朝軍隊去了哪裏?

武王伐紂,牧野之戰剩下的十幾萬商朝軍隊去了哪裏?

公元前1044年,武王伐紂。朝歌中的帝辛慌忙之中,急忙組織軍隊迎戰,同時又命令各諸侯國出兵勤王。

雙方於牧野爆發了激戰,最終紂王不敵戰敗,心灰意冷的帝辛登上了鹿臺自焚而死。

歷時500余年的商湯王朝,在壹把熊熊大火中宣告了終結!

然而,紂王的軍隊雖然戰敗,但幾個忠於商的諸侯國軍隊卻還在趕來救援的路上。與此同時,國君們聽到帝辛已死的消息,也紛紛順應天命投降了姬發。

可在所有援軍中,卻有壹支15萬人的大軍,在聽說商朝被滅的消息後。既沒有投降新興的周王朝,也沒有返回自己的封國,就那麽的消失不見,沒在歷史上留下任何的記載。

這支軍隊原本是商代的攸侯國(今江蘇壹帶)所有,在接到命令後,由國君攸侯喜率領奔赴朝歌勤王未果。

發展到這裏,如果他在收到商湯滅亡的消息後投降周朝,那接下來就沒什麽可說的了,畢竟壹朝天子壹朝臣嘛!

然而壹切並沒有按照我們的認知來發展,這十幾萬人馬全部離奇的消失了。

要知道,十幾萬人沒了下落忽然人間蒸發,那可不是十幾個人啊,算得上是壹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了。

可為什麽當時的史書中卻沒有任何的記載呢?以至於到如今給我們留下了重重謎霧,不過,如果結合後來的發展,我們還是可以大致這些商湯遺民的去向的。

第壹種說法是,在商滅亡後,這支軍隊的壹部分人,在撤退的路上遇到了帝辛的叔父箕子。

作為商代的貴族,雙方都不想當喪家之犬,於是軍中的壹部分人就跟隨著箕子逃亡到了朝鮮。

到了朝鮮半島之後,隨即也為當時的朝鮮帶來了先進技術,過了沒多久,箕子就在朝鮮成功創業致富,當上了朝鮮國王。

這就是朝鮮的第壹代王朝之箕子朝鮮,雖然是窮鄉僻壤的處於遼東還要再出去壹大截。

根本就比不上中原大國,但安安穩穩的當個小國王也是個不錯的結局了。

還有壹種說法則是,這壹部分不願意歸附周朝的殷商遺民選擇了渡海逃亡。

由於在海上遇到風暴,導致船只被吹到了美洲大陸,而這些人也就成為了印第安人。

而最早提出殷人東渡逃亡到美洲的人,則是英國人梅德赫斯特。他認為周武王伐紂時,很可能有殷人渡海逃亡,途中遇到暴風,被吹到美洲。

而在墨西哥發現的北美洲最早文明――奧爾梅克文明也有著殷商文化的特征。而在1590年,法國人阿科斯塔也提出最早的印第安人是亞洲人通過白令海峽來到美洲的。

隨後,法國人歧尼進壹步提出,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扶桑”指的就是美洲大陸的墨西哥。這壹結論進壹步引發了西方學界,對於誰先發現新大陸的討論。

而在我看來,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那“十五萬”殷商遺民是既未東渡,也未被滅族或去是到朝鮮。他們在戰爭結束後壹定是“化整為零”、偃旗息鼓。

開始散落在以周王分封的殷商貴族封地為主的國家中繁衍生息。

隨後經過幾代人的繁衍,最終融入了華夏民族的蕓蕓眾生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