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章原文如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老子二章翻譯如下:
當天下的人都知道都認為這件事是美好的話,就顯露出醜來了。當天下人都認為這件事是善事的時候,就展現出惡來了。
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與易相互促成,長和短相互體現,高與下相對***存,音和聲相互應和,前與後相互伴隨這是永恒的。
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
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自然的規律,它不是和彎弓射箭所顯示的道理壹樣嗎?弓高了就要壓低壹些,低了就把它擡高壹些,弦拉得太滿就放松壹些,力量不足就補充壹些。自然的法則,是減損有余來補充不足。
人類社會的作法卻不然,而是減損不足來供奉有余。誰能自己有余而用來奉獻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因此,聖人有所作為卻不自恃,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大概是不想要顯現自己的賢能吧。
資料擴展: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壹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據《史記》等多部古籍記載,老子是春秋時期的陳國苦縣人,在老子去世後,苦縣又屬於戰國楚國和漢朝楚國。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