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提到最早顯示出這種驚人記憶力的人是漢代學者伏生,《漢書》記載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儒家經典之壹的《尚書》就失傳了,至漢朝,漢文帝求《尚書》而不得,聽說山東有壹名叫伏生的老者,曾當過秦朝的博士,能記住《尚書》的內容,但是伏生已經九十多歲了,無法出門,漢文帝便派大臣晁錯到他所住之地,由他口授了二十八篇,因為晁錯是用當時通行的隸書記錄的,後人就稱這二十八篇《尚書》為“今文尚書”。
對於壹位年逾九旬的老人來說,能背出諸多古書篇目,可以稱得上記憶力相當了得,不過在漢代,擁有這樣驚人記憶力的並不止伏生壹人。漢末著名女詩人蔡文姬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文學家、書法家蔡邕。生於書香門第的蔡文姬,自幼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其父蔡邕生前藏書四千多卷,死後遺給文姬,不幸的是,在東漢末年的戰亂中,這些書漸漸散失了,甚至連蔡文姬本人也在亂世中被掠到匈奴之地。而後,曹操平定北方,將她從匈奴人手中贖回,對於蔡邕那些珍貴書籍的散失,曹操感到很惋惜,但文姬卻說不用著急:“書雖然沒有了,內容我卻還能記得。”於是就憑她的記憶,默寫了四百多篇。
可以說,古人背書不僅是壹種學習方法,在壹定程度上也能像伏生和蔡文姬壹樣保留了很多珍貴的古跡。
古人的記憶主要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能生巧,而對那些真正有文采的人來說,讀書記憶不僅僅是是壹種學習,更是壹種樂趣,正是這種樂趣,使古代中國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壹。
對於文獻,是指綜合運用版本、校勘、目錄、註釋、考證、辨偽、輯佚、編纂、檢索等方面的理論與方法,科學地分析、整理、研究中國古代文獻,進而探討古代文獻的產生、分布、交流和利用的規律,並總結對古代文獻進行分析、整理、研究工作的規律與方法的學科。 《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神異經。《明史》《明會要》《明會典》《明史納目》等。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