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金匱要略的寫作背景

金匱要略的寫作背景

盡管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但由於他父親曾在朝廷做過官,希望張仲景能夠在朝廷謀得壹官半職。古時的人以不忠不孝為最大恥辱,盡管張仲景很不情願,但也不願違背父命,落下壹個不孝之子的名聲。因此在靈帝時(約公元168~188年),舉孝廉,進入官場。在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張仲景被朝廷派到長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觸百姓,就不能為他們治療,自己的醫術也就不能長進。於是張仲景想了壹個辦法,擇定每月初壹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百姓進來,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個地仔細為群眾診治。他讓衙役貼出安民告示,告訴老百姓這壹消息。他的舉動在當地產生了強烈的震動,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對張仲景更加擁戴。時間久了便形成了慣例。每逢農歷初壹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門前便聚集了來自各方求醫看病的群眾,甚至有些人帶著行李遠道而來。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裏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生”,用來紀念張仲景。 張仲景看到百姓對他非常信任,在醫術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斷探索。他大量采集民間驗方,進行認真研究。有時甚至不畏路途遙遠,拜師取經。有壹次他聽說襄陽城裏同濟堂有個綽號“王神仙”的名醫,對治療扼背瘡很有經驗。他立即帶著行李,長途跋涉幾百裏,去拜“王神仙”為師。對“王神仙”在藥性、醫道各方面的獨到之處都用心學習研究,獲益很大。

雖然張仲景的醫術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醫治。俗話說,“大兵之後,必有災年”。東漢末年,戰亂頻繁,不斷的戰爭導致瘟疫流行。建安年間,瘟疫大流行,前後達5次之多,使很多人喪生,壹些市鎮變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於傷寒病的人最多。如張仲景的家族,原來有200多人,自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來,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於傷寒病。壹些庸醫便趁火打劫,不給病人認真診脈,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和病人相對片刻,便開方抓藥,只知道賺昧心錢。更多的人,雖師承名醫,卻不思進取,因循守舊,不精心研究醫方、醫術,以解救百姓的病痛,而是競相追逐權勢榮耀,忘記了自己的本分。張仲景對這些人非常氣憤,痛加斥責,他決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傷寒病。從此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刻苦研讀《素問》、《靈樞》、《八十壹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繼承《內經》等古典醫籍的基本理論,廣泛借鑒其他醫家的治療方法,結合個人臨床診斷經驗,研究治療傷寒雜病的方法,並於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開始著手撰寫《傷寒雜病論》。

這時候,東漢王朝四分五裂,張仲景官不能做,家也難回。於是他就到嶺南隱居,專心研究醫學,撰寫醫書。到建安十五年,終於寫成了劃時代的臨床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十六卷。經後人整理成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傷寒雜病論》系統地概括了“辨證施治”的理論,為中國中醫病因學說和方劑學說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後來該書被奉為“方書之祖”,張仲景也被譽為“經方大師”。

張仲景寫成該書後仍專心研究醫學,直到與世長辭。晉武帝司馬炎統壹天下後的公元285年,張仲景的遺體才被後人運回故鄉安葬,並在南陽修建了醫聖祠和仲景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