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上原文及翻譯內容如下:
原文: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復,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
孟子曰:“無惑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壹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誌,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
孟子說:“牛山的樹木曾經是很茂盛的,因為它長在大都市的郊外,老用斧子去砍伐,還能夠茂盛嗎?當然,它日日夜夜在生長著,雨水露珠在潤澤著,不是沒有新條嫩芽生長出來,但緊跟著就放羊牧牛,所以變成那樣光禿禿了。大家看見那光禿禿的樣子,便認為這山不曾有過樹木,這難道是山的本性嗎?
在某些人身上,難道沒有仁義之心嗎?他之所以喪失他的善良之心,也正像斧子之對於樹木壹般,每天去砍伐它,能夠茂盛嗎?他在日裏夜裏發出來的善心,他在天剛亮時所接觸到的清明之氣,他的好惡與壹般人有了壹點點相近,可是到第二天白晝,所行所為又把它壓制消滅了。反復地壓制束縛,那麽,他夜來心裏所發出的善念自然不能存在;
夜來心裏所發出的善念不能存在,便和禽獸相距不遠了。別人看到他簡直是禽獸,因之以為他不曾有過善良的資質,這難道也是這些人的本性嗎?所以假若得到滋養,沒有東西不生長;失掉滋養,沒有東西不消亡。孔子說過:‘抓住它,就存在;放棄它,就亡失;出出進進沒有壹定時候,也不知道它何去何從。’這是指人心而言的吧!”
孟子說:“王的不聰明,不足奇怪。縱使有壹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壹天,冷它十天,沒有能夠再長的。我和王相見的次數也太少了,我退居在家,把他冷淡得也到了極點了,我對他剛萌芽的善心又能怎麽樣呢?譬如下棋,這只是小技術,如果不壹心壹意,那就學不好。弈秋是全國的下棋聖手。
假使讓他教授兩個人,壹個人壹心壹意,只聽弈秋的話。另壹個呢,雖然聽著,而心裏卻以為,有只天鵝快要飛來,想拿起弓箭去射它。這樣,即使和那人壹道學習,他的成績壹定不如人家。是因為他的聰明不如人家嗎?我會說;不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