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魯迅說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嗎

魯迅說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嗎

魯迅沒有說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為翻遍《魯迅全集》,也找不到這句話。

《魯迅全集》中確有壹段和這句話頗相似的話:“現在的文學也壹樣,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註意。打出世界去,即於中國之活動有利。”這段話出自魯迅致青年木刻家陳煙橋的壹封信,寫於1934年4月19日,主要是談木刻創作的,順便涉及了文學(見《魯迅全集》第12卷)。

“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不可改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袁良駿指出:“因為‘地方色彩’和‘民族的’並非等類項,不可混為壹談。

如前所說,‘地方色彩’往往成為壹個地區、壹個民族、壹個國家文學藝術的特色、精華和驕傲,但是‘民族的’卻並非僅指、專指這些‘地方色彩’,它包括這個民族的壹切。而任何壹個民族,也都不是天之驕子,都有自己的缺點,缺點嚴重的,就變成了某壹方面的民族劣根性。

比如說,中國封建社會男人的辮子和女人的小腳,確乎是外國沒有而為中國獨占的,但這能被外國接受而成為‘世界的’嗎?同樣的,有些民族或國家的嗜殺、殘忍、狹隘、自私、侵略成性,也能成為‘世界的’嗎?顯然,這是絕不可能的。

文學藝術也壹樣,歌頌階級鬥爭擴大化,鼓吹個人崇拜的文學藝術,壹度成為蘇聯、中國以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文學藝術的重要內容,這樣壹些作品也是很‘民族的’,但它們卻只能遭到人類(包括本國人民)的唾棄。

話說回來,這樣壹些東西,也壓根兒夠不上魯迅所說的‘地方色彩’,而是強加給人民大眾的文學藝術災難。因此,必須‘撥亂反正’,把魯迅的還給魯迅;把別人強加給魯迅的還給別人。”

擴展資料: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在《新青年》上第壹次用的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

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後深感光用醫並不能徹底救國,棄醫從文,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

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壹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1918年以“魯迅”為筆名,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在此之前,他是壹名醫生,因戰亂奮起改行為作家。魯迅生平是壹個“愛書如命”的人。

1927年與許廣平女士結合,生有壹男名周海嬰。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於上海。著作收入《魯迅全集》,作品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八卷)。

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

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百度百科-魯迅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