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ì wú gōng
2 報春花科植物過路黃的全草·《中醫大辭典》·地蜈蚣地蜈蚣為中藥名,出自《王安卿采藥誌》,為《重慶草藥》記載的大金錢草之別名[1]。
2.1 地蜈蚣的別名金錢草、地蜈蚣、四川大金錢草、銅錢草、對座草、壹串錢、黃疸草[2]。
2.2 來源及產地報春花科植物過路黃Lysimachia christinae Hance的全草[2]。分布河南、陜西及長江流域和西南地區[2]。
2.3 性味歸經苦、酸,涼[2]。入肝、膽、腎、膀胱經[2]。
2.4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尿排石,散瘀消腫[2]。
1.治黃疸型肝炎,膽囊炎,膽結石,尿路感染及結石,水腫[2]。煎服:15~30g(鮮品60~120g)[2]。
2.治乳腺炎,瘡癰腫毒,跌打損傷,毒蛇咬傷[2]。鮮品搗敷並搗汁飲[2]。
2.5 化學成分本品含對羥基苯甲酸,尿嘧啶,山柰酚、槲皮素和它們的苷[2]。又含氨基酸、鞣質、揮發油、膽堿[2]。
2.6 藥理作用預試還含皂苷及內酯類等[2]。煎劑有利膽作用,可能是促進肝細胞分泌膽汁,並使奧狄氏括約肌松弛[2]。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2]。它還能溶解尿路結石,鉀鹽有利尿作用[2]。動物試驗對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2]。
3 百合科植物蜘蛛抱蛋的根莖·《中醫大辭典》·地蜈蚣地蜈蚣為中藥名,出自《湖南藥物誌》,為《植物名實圖考》記載的蜘蛛抱蛋之別名[1]。
3.1 地蜈蚣的別名壹帆青、九龍盤、蜈蚣草、地蜈蚣[3]。
3.2 來源及產地百合科植物蜘蛛抱蛋Aspidistra elatior Bl.的根莖[3]。分布我國南部,各地庭園有栽培[3]。
3.3 性味甘、微苦,平[3]。
3.4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活血通絡[3]。
1.治感冒高熱,肺熱咳嗽,瘧疾,風火頭痛,牙痛,風濕痹痛,腰痛,泄瀉,砂淋,經閉腹痛[3]。煎服:9~15g[3]。
2.治跌打損傷,骨折[3]。煎服並搗敷[3]。
3.5 化學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