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名:
南燭子
拼音名:
Nanzhuzi
英文名:
-
拉丁名:
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
別名:
烏飯果;原植物烏飯樹 又名:牛筋,黑飯草,烏飯草
名稱考證
南燭子(《綱目》),烏飯果(《藥材學》)。牛筋(《本草拾遺》)、黑飯草、烏飯草(《日華子本草》)、烏草(《開寶本草》)、南燭草木、男續、染菽、猴藥、後卓、猴菽、草木之王、惟那木(《本草圖經》)、墨飯草(《綱目》)
科目來源
雙子葉植物藥杜鵑花科植物
藥用部位
烏飯樹的果實。
性味歸經
酸甘,平,無毒。《本草新編》:“入腎、肝二經。”
功效主治
益腎固精,強筋明目。治久泄夢遺,久痢久瀉,赤白帶下。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4 錢;或入丸劑。
資源分布
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臺灣等地。
藥材鑒定
幹燥果實,球形,直徑4—5毫米。表面暗赤褐色,略有細皺紋,具宿萼,萼筒鐘狀,先端5淺裂,裂片三角形,約包被果實2/3以上,頂端具黃色點狀的花桂痕跡,基部常有果柄。味酸而稍甜。
古籍考證
出自《本草綱目》①《本草圖經》:“南燭,今惟江東州郡有之。株高三、五尺,葉類苦楝而小,陵冬不雕,冬生紅子作穗。人家多種植庭除間,俗謂之南天燭,不拘時采其枝葉用。亦謂之南燭草木。其子似茱萸,九月熟,酸美可食。葉不相對,似茗而圓厚,味小酢,冬夏常青,枝莖微紫,大者亦高四、五丈而甚肥脆易摧折也。” ②《綱目》:”南燭,吳、楚山中甚多。葉似山礬,光滑而味酸澀,七月開小白花,結實如樸樹子成簇,生青,九月熟則紫色,內有細子,其味甘酸,小兒食之。”
化學成分
幹燥果實含糖分約20%,遊離酸7.02%(以蘋果酸為主,檸檬酸、酒石酸少量)。
相關選方
添精益髓,舒筋明目:南燭子(生者)兩斤,白果(去殼)四兩,山藥末壹斤,茯苓四兩,芡實半斤,同搗為餅,火焙乾為末;入枸杞子壹斤,熟地壹斤,山茱萸壹斤,桑葉末二斤(嫩桑為妙),巨勝子半斤。***為末,蜜為丸。每日早晨老酒送下五錢。(《本草新編》)
原生形態
烏飯樹生於山坡、路旁或灌木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