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局是整理出版中國古籍的專業出版社,也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壹。中華書局1912年1月1日在上海創立,創辦人為陸費逵。在傳統學術和古籍整理方面,中華書局擁有雄厚的人才資源,已故著名專家學者如陳乃乾、徐調孚、宋雲彬、楊伯峻、馬宗霍、金燦然、趙守儼等,在中華書局的發展過程中起過巨大的作用。現有工作人員中,高級職稱占27%,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20人,絕大多數是學有專長的專家。中華書局以她壹流的作者、壹流的編輯出版人才和高質量的出版物享譽海內外,是最能代表中國古籍、學術著作出版水準的出版社。
中華書局以編印新式中小學教科書為主要業務的出版機構之壹。1912年1月1日在上海創立,創辦人為陸費逵。初系合資經營,資本二萬五千元,以編印新式中小學教科書為主要業務。1913年設編輯所,陸續編輯出版《中華教育界》《中華小說界》《中華童子界》等雜誌和大型漢語工具書《中華大字典》。1915年改為股份有限公司,自辦印刷所,增設發行所;翌年資本增至壹百六十萬元,職工達千余人,繼商務印書館之後成為國內第二家集編輯、印刷、發行為壹體的出版企業。1917年,因資金周轉不靈,幾至停業。經多方設法,營業重獲發展。此後,除編印出版教科書和各種圖書雜誌外,還於1929年創辦中華教育用具制造廠,制造教學文具儀器;1932年擴充印刷所,1933年在九龍新建印刷分廠,1935年在上海澳門路建成印刷總廠,購置先進印刷設備,既印本版圖書,也承印地圖、郵票、香煙殼子以及政府的有價證券、鈔票、公債券等。
到1937年春,資本擴充至四百萬元,在全國各地和香港、新加坡開設四十余個分局,年營業額約壹千萬元,進入全盛時期。
中華書局在開業之初出版發行的雜誌風行壹時,號稱“八大雜誌”,有《中華教育界》《中華小說界》《中華實業界》《中華童子界》《中華兒童畫報》,《大中華》《中華婦女界》以及《中華學生界》。其中梁啟超主編的《大中華》在社會上頗具影響。黎錦暉等主編的《小朋友》創刊於1922年。其他雜誌還有,《中華英文周報》(1919年創刊)、《新中華》(1933年創刊)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陸費逵赴香港,成立駐港辦事處,掌握全局重要事務;上海方面由常務董事舒新城等主持日常事務,設在公***租界的印刷總廠以“美商永寧公司”的名義維持營業。1941年7月9日,陸費逵在九龍病逝。隨後太平洋戰爭爆發,領導核心內遷,在重慶設立總管理處。此間,仍然印制教科書,編輯出版各種圖書雜誌。抗戰勝利後,總管理處遷回上海,印制教科書的業務雖迅速恢復,但圖書雜誌出版業務逐漸陷入困境。
從創立至1949年的三十七年間,先後編印出版了《四部備要》《古今圖書集成》《辭海》《飲冰室合集》等重要書籍,盧梭《社會契約論》、達爾文《物種原始》等重要譯著,以及幾十種雜誌,在學術界頗有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