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醫籍中,有關脫發的記載最早見於《黃帝內經》,該書稱脫發為“發墮”、“發落”、“毛折”。之後,晉代葛洪著的《肘後備急方》中出現了“發禿”的名稱。到隋代,巢元方等在《諸病源候論》中提出了“須發禿落候”、“鬼舐頭候”、“頭發不生候”、“火燒處發不生候”的證候名稱,其中“鬼舐頭候”的癥狀描述完全同於現代醫學的“斑禿”,而“頭發不生候”的癥狀描述既包括了小兒先天性毛發稀少癥,又包括了小兒因患頭瘡(相當於現代的頭癬)致毛發脫落不生的現象。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除沿用了《內經》“發墮”、“發落”的名稱之外,還記載了“頭風白屑”、“禿項”、“白禿”,“赤禿”、“發薄不生”的病證名稱,其中“頭風白屑”即白屑風,相當於現代的“幹性脂濫性脫發”;“白禿”相當於現代的“白癬”,“赤禿”相當於現代的“黃癬”;“禿項”則具體確切地記載了項部局部毛發脫落的現象。金代張子和又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體會認識到了不同於其他脫發病證的早禿現象,在其著作《儒門事親》中提出了“發早落”的病名。到了明代及明代以後,人們對脫發病又有了深壹步的認識,提出了更接近於疾病性質的脫發病名,如明代著名醫家陳實功在《外科正宗》中創立了“油風”,清代五峰氏著《外科真詮》則改稱為“油風毒”。至於“脫發”這壹名稱,是在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中才提出的。
“油風”病名始於明代,清代祁坤著《外科大成》和官修《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均沿用了這壹名稱。明代陳實玦在《外科正宗》中描述“油風”證狀為:“油風乃血虛不能隨氣榮養肌膚,故毛發根空,脫落成片,皮膚光亮,癢如蟲行,此皆風熱乘虛攻註而然。”從這段文字來看,其主要癥狀類似於現代病名斑禿的臨床表現,況且,《醫宗金鑒》已經註明此即“鬼剃頭”,所以,“油風”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斑禿。但是,這段文字還包括有現代的脂溢性脫發的癥狀在內,尤其“油風”二字,油則脂溢,風則瘙癢,似乎更符合脂溢性脫發的特點,所以,明、清時醫籍中的“油風”,可能既指斑禿,又指脂溢性脫發。而“油風毒”更符合油性脂溢性脫發的特點,故油風毒即相當於油性脂溢性脫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