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荊楚數學有那些成就?楚國的我已經知道了,要別的時期的!!

荊楚數學有那些成就?楚國的我已經知道了,要別的時期的!!

戰國時期,楚國科學技術得到廣泛的發展和應用。

楚人天文知法歷來淵博,戰國時期,則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古人為了對日、月和五大行星(水金火木土)的運行及其位置作系統的觀測,將其附近恒星分為二十八片(區),稱之為二十八宿(星)。二十八宿體系的建立,是中國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國天文學的重大發展(二十八宿體系,古印度、埃及和兩河流域國家亦有。其中以中國和印度出現較早。)。

二十八宿名稱,最早見於成書於戰國末的《品氏春秋·圜道》:“日夜壹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軫與角屬,圜道也。”《呂氏春秋·有始》敘述了自角至軫的二十八宿名稱:角、亢、氐、房、心、尾、箕、鬥、牽牛、婺女、虛、危、營室、東壁、奎、婁、胃、昴、畢、觜?、參、東井、輿鬼、柳、七星、張、翼、軫。據《史記·天官書》和《漢書·天文誌》載,創立二十八宿體系的,是戰國中期的甘公和石申(《史記·天官書》將甘公、石申夫與楚唐昧並列為“昔之傳天數者”,故可知為戰國中期人。)石申,魏人;甘公,楚人,或在楚國從事天文學研究的天文學家(《史記·天官書》、《後漢書·天文誌》說甘公是齊人;《史記·正義》引梁阮孝緒《七錄》和《漢書·藝文誌》說甘公是楚人;《史記·集解》引徐廣說甘公“本是魯人”。故可能原籍在魯,後遊歷齊、楚,從事天文學研究。)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戰國早期)出土了壹件漆箱,箱蓋上繪有二十八宿名稱和青龍、白虎圖案,可見楚國早在戰國初就創立了二十八宿體系,充分證明楚人從事天文學研究長盛不衰。漆箱二十八宿名稱與石申星名基本相同,與甘氏星名出入較多,從壹個側面反映了夏楚文化的異同及其融匯的趨勢。

據《周禮·考工記》和《史記·天官書》載,可知我國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為東西南北四組,分別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龜蛇)來表示,稱為“四象”。漆箱蓋東西兩側分別繪有青龍、白虎,這是四象中的東西二象,南北二象可能由於畫面的局限性,故未繪出。由此可知,二十八宿與四象的劃分是緊密相聯的,早在戰國初,楚國就廣泛流傳了。

漆箱二十八宿中央,寫有壹個巨大的“鬥”字,可見楚人重視對北鬥星的觀測,以“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史記·天官書》。)戰國末楚國道家[曷鳥]冠子指出:“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曷鳥冠子·環流》。)反映了楚人在天文學領域中的傳統成就。

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了壹部《天文星象雜占》帛書,據研究,此帛書系戰國時楚人所著(張正明主編《楚文化誌》。)帛書畫有二十九幅名稱、形狀不同的彗星,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關於詳細描繪彗星不同形狀的圖,無疑是壹份極其珍貴的天文學研究資料。

《楚辭》的某些篇章,也留下了楚人有關天文學研究成就的記載。如屈原《天問》:“明明暗暗,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圓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維焉系?天極焉加?八柱何當?東南何虧?”說宇宙陰陰暗暗,渾沌壹片,陰陽二氣,化生而成。天如圓蓋,由八根柱子支撐著。宋玉《大言賦》:“方地為車,圓天為蓋。”可見楚人的宇宙論,是我國古代最早的“蓋天說”。又如《天問》:“羿焉[弓畢]日?烏焉解羽?”這裏說的太陽有烏鴉,就是太陽出現的黑子現象。楚人積累起來的天文學知識是極其豐富的,詩人不過只是以藝術的手法反映出來罷了。

楚人數學在原有基礎上,戰國時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83年底1984年初,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初古墓出土了大批竹簡,其中重要內容為《算數書》。此外,還出土了算籌等重要文物(《江陵張家山三座漢墓出土大批竹簡》(《文物》1985年第1期)。據後德俊研究,墓主系楚人,漢初降漢,後“病免”在家,其《算數書》可能為楚人所撰,代表了楚國的數學水平(後德俊《楚國科學技術史稿》。)《算數書》是壹部數學問題集,內容包括《分乘》、《增減》、《相乘》、《合分》等。其中《少廣》壹節,與成書於兩漢間的《九章算術》(《九章算術》是西漢後數學研究的結晶,因它正式成書約於公元壹世紀,故有的學者把它列為東漢初的數學著作。)的《少廣》標題相同,內容亦大體相似。故《算數書》部分內容為《九章算術》所收進,是早於《九章算術》的壹部數學著作(《江陵張家山漢墓概述》(《文物》1985年第1期)。

5 b' h7 u x- f0 M: u! y2 j/ X; C; r; ]5 j

我國古代醫藥學的發展是很早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壹些醫方,均大體流行於戰國時期。其中出土的辛夷、花椒、杜衡、佩蘭等中草藥,在《楚辭》中亦有記載。出土的古屍(女),手裏緊握著兩個絹包,內裝有多種藥物,大多味辛溫。經對古屍的病理檢查,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膽石病等疾病,故常服用此類藥物。該墓時間約在公元前160年前後,離楚亡時間不久,故其時醫藥學當是承襲楚人的。1975年,江陵紀南城內鳳凰山168號墓出土了壹具西漢男屍,葬於公元前167年,比馬王堆女屍略早。同時出土的有竹葉椒、姜等藥物。經解剖,死者生前患有膽結石、血吸蟲病等疾病,出土的中草藥,可能是生前服用過的此壹類藥物。男屍出土時,皮膚肌肉等軟組織尚有彈性,牙齒齊全而牢固,屍體歷久不腐。其重要原因是內棺有約10萬毫升含流化汞等成分的棺液,出土時呈絳紅色。足見楚人既熟諳中草藥知識,又掌握了壹定程度的化學藥物性能。此外,楚地由於氣候溫暖潮濕,楚人還喜愛佩帶裝有佩蘭、香草等藥物的香囊,枕睡裝有辛夷、茅香的枕頭,在室內用熏爐焚燒花椒等含有揮發油的香料,進行空氣消毒。這是楚地的傳統習俗,屈原在《楚辭·離騷》中就吟道:“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長沙楊家灣楚墓出土的陶熏爐、江陵雨臺山楚墓出土的青銅熏杯,就是用作熏香消毒的。至今在兩湖農村和城鎮,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掛上菖蒲和艾葉,做成小香囊佩帶在孩子身上,以為避邪去穢、殺菌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