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成語的演變是《成語詞典》的重要特色,填補了詞典領域的空白。這部著作不僅進壹步豐富了成語的表達方式,而且使我們能夠清晰地了解成語發展變化的歷史軌跡。如“平易近人”和原文中的“老百姓”,例子都取自《史記》中的魯周公和流派。到了唐代,人們避開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忌諱,改為“平易近人”。明清時期也有“庶人”、“和而近人”、“喜而近人”、“俗情”等變體。從這裏可以看出封建社會的禁忌對語言的影響,也可以看出壹個成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
《成語源流詞典》不僅考察了成語在發展演變過程中的各種變體,還考察了成語的縮略形式和引申形式。比如字典列出了它的“拋磚引玉”、“拋磚引玉”、“拋磚引玉”等縮寫形式;“旁敲側擊”,字典列出了它的擴展項“旁敲側擊”等等。
《成語起源詞典》在對成語起源考證的基礎上,對成語的語義解釋有許多發現和新見解,進壹步豐富了成語的語義內容。比如“恍如隔世”,壹般解讀為“抒發因人事、景物巨變而生的情懷”。這部詞典指出,古人在使用這個成語時,往往還有另壹層意思,即“形容壹個美麗的境界令人神往,仿佛改變了世界”,並舉出袁宏道等人的例子,很有說服力。
《成語源流詞典》還及時使用了古代註釋,使對成語本義的理解更加準確。如《成語出處詞典》認為莊子說“風自空門,桐乳引巢”,並引用司馬彪註:“門空,風喜拋之,桐如乳,生有葉,鳥喜巢。”這說明“事出有因”是這個成語的本義。現在有些成語詞典把“空穴來風”解釋為“無因”,這是沒有根據的。
《成語源流詞典》在使用考證材料方面非常嚴謹,註重學術規範。這本書的特點是追根溯源,所以非常重視材料的原創性和原始性。如《竭澤而漁》壹文,《成語典故詞典》在引用《呂氏春秋·邱毅商》的例子後,列出了《文子商禮》、《文子任尚》、《淮南子本景訊》、《淮南子註疏訓》、《淮南子人訓》的出處。其子篇《幹則釣魚經》,在引用了《說苑》中權謀的例子後,指出“此語見於的《盤操》、《孔子家語》、《寢誓》等。".可以說關於這個成語的相關資料基本都列出來了。這本書的作者版本意識很強,用了上千種古籍,基本都是學界公認的較好版本。比如《二十四史》用中華書局的標點本,《四書五經》用中華書局的《十三經註》,《紅樓夢》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三評》。好的版本既保證了數據來源的準確性,又非常方便讀者查閱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