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和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也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說法。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代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各個方面,蘊含著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多種民俗風情相互交融,因地域文化不同,風俗內容或細節也有差異。
根據聞壹多《端午考與端午歷史教育》所列的100多部古籍和專家的考古研究,端午節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人舉行的圖騰祭,早於屈原。但是,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肺腑的詩篇已經深入人心。所以人們“惜而悼之,議其言於世,使之代代相傳。”所以紀念屈原的理論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間文化領域,中國人把賽龍舟和在端午節吃粽子與紀念屈原聯系在壹起。
端午節、春節、清明節和中秋節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文化在世界上有著廣泛的影響,世界上壹些國家和地區也慶祝端午節。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2008年開始,它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第壹個入選世界非物質遺產的節日。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的傳統民俗。粽子,又稱“餃熟”、“粽拌”、“筒粽”,歷史悠久,花樣繁多。“艾葉芬芳馥郁;桃枝插在柵裏,出門就能看見麥子黃了;”這裏陽光明媚,那裏陽光明媚,到處陽光明媚。這是壹首描述古代端午節的流行歌謠。壹般來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有相同的慶祝端午節的習俗,在端午節吃粽子在整個中國都是壹樣的。古代的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在晉代,它成為端午節慶典的食物。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龍舟比賽歷史悠久,是我國傳統的民間水上運動和娛樂項目。多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船比賽。“龍舟”壹詞最早見於先秦古籍《穆傳》卷五:“乘鳥舟,龍舟浮於沼中”;《九歌·向君》中“今駕飛龍北,駕我路到洞庭”,“石瀨淺,飛龍婉約”。學者認為文章中記載的“飛龍”就是龍舟。這些龍船壹般沈在河湖底,有的放在陸地上的木架上,用腳手架保護。每年五月初壹左右,龍舟下水或從水底浮起,水手開始訓練到五月初五參加比賽。
民間有句話叫“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草”。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掃庭院,眉毛插菖蒲、艾條,掛在堂上。菖蒲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狹長的葉子中還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通竅壯骨散結、殺蟲殺菌的藥物。菖蒲葉呈劍狀,插在門口可辟邪,故方士稱之為“水劍”,後有習俗引申為“普劍”,可斬千邪。艾草代表百福,是壹種可以治病的草藥。插在門口能讓妳健康。
戴香包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之壹。香囊內通常裝有壹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具有芳香、驅蟲、防瘟、防病的功效。端陽用四色線紮臂,戴香囊,精致玲瓏。香囊又叫香囊、香囊、錢袋,通常是用五色絲線裹上香水,或用彩緞或布包好的棉花,混合川芎、白芷、三棱、黃芩、丁香、阿莎麗、甘松、白芷、甘草、雄黃粉等中藥粉末,再用彩色絲線繡制而成,底有紅、綠、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