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王重陽《重陽立教十五論》詳解——戒僧?凡人的心在聖地。

王重陽《重陽立教十五論》詳解——戒僧?凡人的心在聖地。

重陽祖師告誡僧人們,離開塵世,心在聖地。

鯰魚影收集整理/2018-06-03?

離開這個世界的人,不是肉體分離,也有壹顆心。身如蓮藕,心如蓮花。根在泥中,花在虛空。得道者在凡間,心在聖地。現在的人,想死,想離開這個世界,是愚蠢的,不可理喻的。那些講十五的,警界有誌之士,可以詳細了解壹下。——《重陽立教十五論,留世》

文/陳景展

身如蓮藕,心如蓮花。

在第十五個理論中,創始人強調“離開這個世界”並不意味著我們的肉體離開了。說,看那個人,那個人飛了起來,到了白天就變成真的了。而是“心”。不求這個身體,身體就可以為所欲為,好的是好的,壞的是壞的,死的是死的,活的是活的,從不糾纏,只在根、根本、目的上下功夫,在真正的主人上下功夫。

身如蓮藕心如蓮資料圖

老祖宗用了壹個比喻,“身如蓮藕,心如蓮花”。蓮藕和蓮花都在泥中,在凡塵中。但是很安靜,壹塵不染。

只能按經典來練。

創始人說:“得道者在凡間,心在聖地。現在的人,想要永遠不死,離開這個世界,是愚蠢的,不可理喻的!”說這話的人是連壹個基本的練習方法都不懂的人,是傻逼。那進進出出大門的人,想修行的人,想遵循祖先教誨的人,怎麽會有所依靠呢?這是經典之作。

實踐只能基於經典的數據圖。

我們不想看亂七八糟的東西。書店裏的那些東西,只要不是經典,不是關於道教的作品,不是關於道教的作品,我們都不想關註。如果我們有時間去讀壹本像那樣有兩三百頁的書,還不如多讀讀李嬌的十五大理論。要讀感應,道德經,經經,解經,福日經。

談河不渴,行動力在當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問題,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精神相通的人,彼此珍惜的人,言語相通的人,才能相互交流。除此之外,都是廢話。正如呂祖所說,“談論河流不能解渴”。這是口渴。讓我們坐在這裏談論黃河。黃河有多大,怎麽樣,怎麽樣。我還是口幹舌燥,解決不了問題。

重陽立教十五論

原文全文:

第壹生活庵

任何人出家都必須先去尼姑庵。放棄的尼姑庵,傾其所有。依靠妳的身體,妳的心會逐漸得到安寧,妳的精神會安寧,妳會進入真理!有動作的地方,不要過度勞累,過度勞累會損傷氣;不動則氣血凝滯。妳需要搬進搬出,然後妳才能保持妳的平和與寧靜。這是在修道院生活的方式。

第二次雲之旅

旅行的方式有兩種:壹種是看明秀的山水,郁郁蔥蔥的花草樹木,或者是欣賞州府的繁華,或者是欣賞寺廟的亭臺樓閣,或者是為了溫飽而找朋友。這樣的人,雖行萬裏路,但辛苦費力,世界觀好,迷茫失意。他們兩個,都在追尋自己的生命,追尋神秘,攀登巍峨的高山,拜訪大師,穿越喧囂的水域,問著貪得無厭的問題。壹句話投緣,裏面就會有壹輪光,生死大別,成為真正的丈夫。這樣的人真的是在旅行!

第三本學習用書

學書之道,不在於找文惑眼,而在於取意合心。放棄書本去探索思想,采用理性,放棄理性采用興趣,妳就能讓它進入妳的內心。長期真誠,自然之心就會充滿光明,智慧和精神就會熱烈,無所不知,不可理解。來了可以領養,不能疾馳,怕丟了性命。如果不是書的初衷差,只是想多記多讀,在人前誇誇其談,誇誇其才,不利於實踐,傷和氣。雖然妳讀的書多,但道有什麽好處呢?書的意義可以藏得很深。

第四講聯合用藥

藥是山川之美,草木之精。壹溫壹寒,可以補虛排水;壹個粗壹個細。肯敬學者,活人之命;如果盲目死亡(同“醫療”),會損害人的身體。學道之人,必不通;不懂就幫不上忙。如果不能持之以恒,有損於妳的陰功,在外貪財財貨,在內花錢修真經,這輩子都不夠用。千萬不要報來世。我是壹個高尚的兄弟,所以請仔細閱讀。

建築的第五個理論

茅庵草堂需蓋,露宿野外,得罪日月。雕梁於君,非上士之功;高堂、大殿都是道士的作品。砍伐樹木,破壞靜脈的體液;利用別人的血。只有外在的技能,沒有專家,比如畫餅充饑,雪換糧,廢盡全力,直到空無壹物。有誌之士要在體內找個寶堂,在體外找個竹樓,修完了再看倒塌。明智的紳士是謹慎的。

第六次討論也是以同樣的方式進行的

道士是夥伴,生病要互相幫助。妳死我葬,我死妳葬。但是,先選人再選夥伴,而不是先選夥伴再選人。不要談戀愛,談戀愛是心;妳要愛,不愛了就要離開。愛與不愛,可以得到正道!有三合三不壹:清心、智、誌,此三合也。對外界的無知,愚昧無知,沒有野心,都是不相容的。壹個人的立命之本在於叢林,全憑個人意誌。不適合人情,對自己的外貌也不可取。只有選擇聰明的人也在佛法上。

冥想的第七個理論

任何冥想的人,閉著眼睛,都是在假裝坐著。真坐者,必坐臥十二點,壹切動靜皆在中,如泰山。他們不動不搖,把四個門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都砍掉了,不讓位置進來,但是他們什麽都沒漏掉,就是靜靜地坐著。能做到這壹點的人,雖在人間,已被列在仙位,無須遠去請教他人,是身中聖人。百年苦練,可以出殼得真相,壹粒丹程,可以遊走八桌。

第八種降低心的理論

任何談論心靈的方式,如果湛然保持他的心靈靜止,是無意識的,什麽也看不見,什麽也不是,也沒有思想。這是對中,不能降低。心若生而有境,就會顛倒過來,找頭找尾。這個名字也是亂的,應該盡快剪掉。不能豎著放,會敗壞道德,丟掉性命。住,坐,臥,常聞,常覺,無病人(原“道蒼”為“衛”,根據上下文,應改為“無”)!

第九精煉理論

理智就像給鋼琴調音。弦緊了就斷了。如果慢,應該不會。如果緊慢了,琴可以調!再比如鑄劍,多折鋼,多卷錫,鋼和錫在中間,就可以鑄劍(原來道藏沒有“鑄”字,要根據上下文來加);修習性的人,如果修習這兩種方法,壹定會很精彩。

第十種匹配五氣的理論

五氣聚宮,三元素存頂,青龍噴紅霧,白虎吐黑煙。神列,脈沖,朱砂搖曳,鉛汞凝成,送於人間。上帝已經在天上遊過來了。

混合生活的第十壹種理論

有性者亦神,有命者亦怒。如果性遇到緣分,就像鳥兒得到風壹樣。很容易移動,也很容易實現。《陰符經》說:“控鳥在氣”,也是如此。修真者,切不可參與其中,切不可漏入下士,恐神明落責。生活是修行的基礎,所以要努力鍛煉!

神聖之道的第十二個理論

聖人之道,必須是多年苦練,積德積德,智者聖賢,才可以成為聖人。住壹室,自然全是幹坤,整個世界都是聖人,默默護佑,無限仙王,無形圓。大名鼎鼎的紫府位列仙中,形發於塵埃,心明於物外!

超三界第十三論

欲、色、無色是三種境界。心忘了想它,就是無欲無求;心忘壹切條件,即超色世界;非空,即超消色差世界;從這三界來說,神住仙聖之地,性在玉清之地!

第十四講健身的方法

法身是無形的。沒有空,沒有後,沒有前,沒有高,沒有短,沒有長。用了就會發現壹切,藏了就會無意識。如果妳是這樣得到的,妳可以養它;養的多,得到的工作就多,養的少,得到的工作就少。不想回報,不愛這個世界,去自然中生活吧!

第十五個離開世界的理論

離開這個世界的人,不是肉體分離,也有壹顆心。身如蓮藕,心如蓮花,根在泥中,花在虛空!得道者在凡間,心在聖地!現在的人,想要永遠不死,離開這個世界,是愚蠢的,不可理喻的!那些講十五的,警界有誌之士,可以詳細了解壹下。[1]

論《重陽教育十五論》

《重陽立教十五論》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教的經典著作。全真華凱輔帝王重陽,壹卷。主要內容有:凡出家者,出家前必須去尼姑庵。依靠平和的心態;旅行拜訪老師,參與尋找生命;學習書籍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藥物、生命的深入研究;以叢林為基礎;靜坐須如泰山,斬斷思緒定心神;五行合壹,五行相配;培養生活;成聖之道,必須積累;超越欲、色、無色的境界;養生之道,得道多養;超越凡間等。這本書論述了全真道的基本宗旨,規定了嚴格的寺院規章制度,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精華。是研究全真教的重要經典文獻。收入《正統道經》壹書。

重陽立教十五論

類別:道教經典

出版時間:宋元

主要內容

第十五條重陽教育理論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

凡出家者,必先入寺,心安;

旅行拜訪老師,參與尋找生命;

學習書籍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

對藥物、生命的深入研究;

以叢林為基礎;

靜坐須如泰山,斬斷思緒定心神;

五行合壹,五行相配;

培養生活;成聖之道,必須積累;

超越欲、色、無色的境界;養生之道,得道多養;

超越凡間等。

主要思想

《重陽教育十五論》論述了全真教剛創立時的基本思想。關於第十五個話題,它實際上講了三個中心問題:

實踐標準

首先論述了全真道士精神生活的原則,包括住寺、旅遊、學書、合醫、建築、入夥等。指出道士住寺是為了“靠身,漸得心安,靈得平”,以入真道;但只需蓋茅庵草堂之形,反對高堂與梁之雕。否則就不是上士的作品,而是道士的作品。顯然,這是針對北宋道教大宮觀和腐敗的節儉措施。關於雲遊,認為“遊世之人迷茫失意,此為虛雲遊”,而“尋生、問玄”、“孜孜不倦訪師”、“問計”才是真正的雲遊。

對於學書,指出“不可因尋文而惑目”,要求“采意以合心,棄書以探意而采意,棄意而采趣”,“收入心中”,以達到“心滿光明,腦滿智慧熱情,萬物不可解。”反對“只多記多讀,在人前誇誇其談”的空談,做到“書的意義可以藏得很深”。在藥物配伍方面,主張“學道者必不通,不通則不能助道。”對於交友,提出“人的立命之本在於叢林,壹切以個人意誌為準,不能隨緣,不能好看,只有擇善者才是法。”從上面可以看出全真教剛建立時嚴教的大致情況。

內丹術

其次闡述了全真道內丹的修煉理論,包括禪定、降心、磨煉、配五氣、混命。認為禪修者只是想閉目養神,或者說“假坐”;“如果妳真的坐著,妳需要在十二點的時候,坐臥在所有動作的中間。妳心如泰山,不動搖。妳把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四個都剪掉,這樣妳就不進入位置了,但是妳錯過了什麽,就是妳坐著不動。能做到這壹點的人,雖在人間,已被列在仙位。”在修養方面,他主張性先於命,承認“有性者也神,有命者也氣。”如果妳看到妳的生活,它就像鳥的風壹樣容易,很容易實現。“為此,要求道士收其心,調其性,要體驗‘中道’之法,妙不可言。簡而言之,“生活是實踐的基礎。"

修仙論

第三,闡述了修真成仙的理論,包括聖道、超越三界、養生之法、出世等。認為“進入聖地之道,必是多年苦練,積德。”要求做到“居壹室,滿性”和“寄於塵埃,心明於物外”。它提出:“忘了思想,就無欲無求;若忘諸境界,則超越色;不見空,則無彩色之外。從這三界來說,神住仙聖之地,性在玉清之地!”他還說:“法身無形。空無壹物,無後無前,不高不矮不長,用在壹切,隱隱無痕。”這些都表現出全真、佛道合壹的思想傾向。並明確提出:“離世者,身不離,心也”,“得道者,身在世間,心在聖地”。批評“今天想永遠不死,離開這個世界的人是愚蠢的,不可理喻的。”也說明全真教在吸收了佛教思想後,已經放棄了肉體不朽的理想,轉而追求精神(或“陽神”)不朽。

由以上可知,本書不僅揭示了全真道的基本信仰——“養神”不死;還闡述了實現這壹目標的基本手段——內丹術;還規定了道家修行的原則——苦己利人;並標榜建立教育的主要目的——三教合壹。所以這本書實際上是全真學說的大綱和基本內容,在全真道學書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清西臺。中國道教:第二卷。東方出版中心,1994: 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