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篙是什麽?燈篙簡介
「燈篙」乃指當代臺灣建醮前後,豎立於壇場附近,用以宣告醮典開始與結束,同時標誌壇場所在,指引天神地只、孤魂幽靈來赴壇場的重要標誌,通常以數根竹竿上懸燈火、旗幡的形式表現。
早在道教齋儀形成之初,便有於露天壇場之中設立九尺長竿,並於竿上點燃九燈,用以「上照九天、下照九幽」、祈福懺罪的做法。今日燈篙雖非設於壇內,但於長竿之上燃燈照明的做法,仍具古典遺意。只是今日燃燈祈福之意已多為壇內鬥燈取代,壇外燈篙更多擔負的是醮典期間鬼神來赴壇場的指引作用。因此,燈篙的備辦、豎立,往往成為醮典籌備階段的重要工作。燈篙的備辦首重竹材的選取,慣以不加裁修、頭尾具足之全竹為吉征,竹稍愈高大者愈是吉利,若地方宮廟建醮,或由神明指示,甚至由神明親赴取竹。燈篙的豎立須在醮前壹月或十日左右選擇吉日預先完成。
壹般而言,燈篙多設於壇前空地。若壇場搭設於廟內,則多豎立於廟前大門兩側,但仍須考慮實際空間限制而可另行規劃。除了壇前主篙之外,部分地區也有在醮主自宅甚或所有捐緣之家皆豎立私篙的情形。至於燈篙的形制,則因醮典類型、道士派別、地方習俗而有不同,概分招神之陽竿與招鬼之陰竿分列與混列的兩種主要類型。 ( ) 陰陽分列的情形即將三或五支陽竿立於左側,竿上分別懸掛招請天神的「天燈」、「天旗」以及表達祈願謝恩之意的「天布」、「天錢」等物;同樣數目的陰竿則立於右側,分別懸掛召引孤幽的「七星燈」、「召魂幡」,以及作為辟邪、獻財之用的「地布」、「地錢」等物。若是陰陽並排混列的情形,所豎支數不定,以三支為例,則中央多為天燈,左方則為天旗或招魂幡,右方則為七星燈。
醮前雖已預立燈篙,但其燈幡卻須等到「揚旗」(又稱「安天旗」或「祀旗」)科儀的舉行才能升上,及至此時,燈篙才算正式發揮作用,能令天神、孤魂識明地點,降臨醮壇或前來接受普度、領受法食。其中,七星燈升上的高度將決定所能召請的孤魂範圍與數量,因此醮主往往根據「普度」科儀所設「孤筵」(宴請孤魂的筵席)的規模,決定七星燈的高度,避免備辦祭品不足而造成遺憾。不同醮典則須另設燈篙,諸如臺南地區常於祈安或王醮之前事先舉行壹日火醮,火醮之天燈與七星燈便須在醮後降下,而在隔日祈安醮的「揚旗」之時才又重新升上天燈與七星燈。
除了作為召引孤魂滯魄前來道場的指標,燈篙同時也是普度科儀施行之前暫時安置孤魂的處所,其下設有神桌、供品,用以奉祀攝召孤魂前來的神虎大聖與召魂使者。及至醮典末日,普度科儀正式舉行之時,道眾即先至燈篙前引靈,其後巡行孤筵,潔凈祭品,最後才令其暫居「寒林院」、「同歸所」,並且祈請太乙救苦天尊降臨施食。而在醮典結束之前的「謝壇」科儀,便會同時「謝燈篙」,此時燈篙便即撤除。醮典正式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