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上古時代有什麽龍?

上古時代有什麽龍?

“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可是這種鱗蟲之長很奇怪,它沒有壹定的形狀。我們唯壹可以知道的就是它是長條的動物,變幻能力很強。“欲小則化為蟲蠍,欲大則藏於天下。欲上則淩於雲氣,欲下則入於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管子·水地》

龍出現的時候壹定伴隨著雲,而且是烏雲。“雲氣多黑潤者,其下有蟠龍。”《通卦驗》“龍舉而景雲屬”《淮南子》註意這裏景作影解釋,意思是當龍向上升騰的時候,有雲氣如影隨形。

更奇怪的是,龍在中國各地出現的時候呈現出不同的顏色。《淮南子·地形訓》裏總結了這種現象:

“黃龍入藏生黃泉,黃泉之埃上為黃雲。

青龍入藏生青泉,青泉之埃上為青雲。

赤龍入藏生赤泉,赤泉之埃上為赤雲。

白龍入藏生白泉,白泉之埃上為白雲。

玄龍入藏生玄泉,玄泉之埃上為玄雲。”

黃帝升天就乘的壹條黃龍,升天的地點在今天關中地區岐山和黃河之間的荊山。註意,這裏的土壤顏色也是黃土。由於這裏不是龍卷風多發區,所以引起的恐慌就更震驚更廣泛,更何況是黃龍將黃帝卷上了天。我們來看《史記·封禪書》集解記載的詳情:

“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 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 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 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 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

這件事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極其深遠,首先黃帝的被神話與此事關系甚大,很多專家學者因為對氣象學缺乏了解,不懂得自然科學知識,堅持認為這是壹個荒誕不經的神話故事。呂思勉先生就認為“明明極不經之語,偏能引地理以實之”,這恰從壹個側面證明,事件發生的地點是真實的。東漢的緯讖之學也借此附會:“中宮大帝,其尊北極星,含元出氣,流精生壹”《春秋緯文耀鉤·史記索隱引》。甲骨文龍字就直接脫胎於這個事件。在董作賓《殷墟文字乙編》中龍字(見下圖甲乙)的象形最初就是上達於天的龍卷風。同樣的意思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金文中還有很多。殷商周三代龍字的演變有力證明龍的原型就是龍卷風,

見《甲金篆隸大字典》 徐無聞

圖中甲和乙是殷代的甲骨文的龍字,是龍卷風上天的象形。丙是龍卷風的夜像象形,它上達北鬥七星。北鬥屬紫微垣,古人十分重視北鬥,用它來辨方向,定季節。《史記五帝本紀》鄭玄註:“昊天上帝謂天皇大帝,北辰之星”。說明了黃帝和這個龍字以及北鬥七星之間的聯系。東漢緯讖學也是借此而生發的。註意第四個龍字,它就是黃帝被龍卷風卷上天的象形,文字下半部是龍卷風象形,上半部是個“帝”字。圖戊是周朝尊母龍金文,從中可以清晰地辨別出這壹事件的歷史痕跡。從這個事件的意義上說繁體字龍的左半邊應該是個“帝”字。現代的大字典裏作為異體字還保留著這個字,其實它才應該是正宗。上面的分析使我們得知,龍字的發展進化的過程也是古人對龍卷風觀察認識的過程。

龍的原型是什麽?它的原型就是那個時代經常肆虐的龍卷風。

龍卷風看起來像壹條巨大的鱗蟲,在海上裹挾的著水時它是半透明的(明),在陸地裹挾土的時候,它是各地不同土壤的顏色(幽),初起時細而短,升騰時巨而長,它總是伴隨雲的出現,尤其是烏雲的出現。它不僅變化能力很強,而且幾乎是不停地運動變化著. 它的活動季節是在春分和秋分之間的農歷二月下旬到十月下旬。這些和上面古籍裏所記錄的龍的屬性都十分貼切。即使在現代權威出版物中龍的定義也無例外。《辭海》對龍作了兩條比較具有科學性的解釋:“(1)古代傳說壹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2)古生物學上指壹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兼有翼的爬蟲。”

黃帝是在黃土高原上被龍卷風卷走的,所以有黃龍“垂胡須下迎”,這黃龍就是裹挾著黃土的壹條龍卷風。和皇帝站在壹起的群臣後宮等人位於龍卷風中心,所以從上而去。所謂龍髯不是黃帝的胡髯而是龍卷風的尾巴正在離地而去,所以“余小臣不得上”。黃帝上天以後,人們長時間以為他只是仙去並沒有死。 晉代張華《博物誌·史補》雲:黃帝登仙,其臣左徹者,削木像黃帝,帥諸侯以朝之. 七年不還,左徹乃立顓頊.為新帝。

另壹個例子見於《莊子·逍遙遊》的記載:

“夫列子禦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返。”

中國的神話研究者常常把神話和史實混為壹談,把上古時代的圖騰和自然現象混為壹談。如果我們從歷史的角度看待這些神話,問題其實沒有那麽深奧玄妙。

而列子也是被龍卷風裹挾到很遠的地方,以致走了十五天才回到家。.列子,名寇,又名禦寇。相傳是戰國前期的道家,鄭國人,與鄭繆公同時。鄭國主要在今天的河南中部壹帶,都城在現在的河南新鄭,是龍卷風多發地。妳看莊子把列子寫得神乎其神,其實連龍卷風漩渦中的列子自己也不知道原因所在。

有關龍的古代繪畫也有很像龍卷風的.隋朝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墓室的彩色絹畫有壹幅女媧伏羲交尾圖,展示的就是壹幅很生動的龍卷風場景.圖見上海古籍社聞壹多<伏羲考>

在我國先民早就發現,龍卷風分為兩種,這就是發生於江河湖海上的水龍卷和發生在陸地上的陸龍卷。其多發地在我國的華南和華東地區。關於陸龍卷。最早的記載見於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

“熙寧九年,恩州武城縣有旋風自東南來,望之插天如羊角,大木盡拔。俄頃,旋風卷入雲霄中。既而漸近,乃經縣城,官舍民居略盡入雲中。……縣(城)悉為丘墟,遂移今縣。”

沈括以後,北宋的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將龍卷風稱為龍掛,見《辭源·龍掛》條:

“吳越之俗,以五月二十日為龍日,故五、六月間,雷起雲簇,忽然而雨。濃雲中遠見若尾垂地,蜿蜒曲伸者,謂之龍掛。”其中“若尾垂地”正是《史記》中所說的“有龍垂胡髯”。民間形象地叫它龍掛。

其實在我國民間更普遍的龍節還有端午節。據聞壹多先生考證,用來投水祭奠屈原的粽子,其實是用來“賄賂”水中蛟龍的,請它不要侵擾屈原的靈魂。而吳越壹帶紋身以象龍子的習俗以及將船身刻成龍形,在龍舟上“掛龍子幡也無非是龍子的信號。為的是讓蛟龍容易辨別,不致誤加傷害”。而蛟龍就是水龍卷。“以象龍子”,這大概就是後來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的濫觴吧。

《說文》“蛟,龍屬,無角曰蛟。……池魚滿三千六百,蛟來為之長。能率魚而飛。置笱水中,即蛟去。”這裏笱是壹種用竹絲編制的捕雨簍,長圓柱體。由於放在水中池水很難形成洄水,對龍卷風的形成起破壞作用。所以說可以使“蛟去”,這裏也透露出古人對龍卷風的認識,通過破壞水渦的切變力來阻止龍卷風的形成。同時也說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龍卷風是風和水的***同作用造成的。其實,先秦的統治者更多的是人為驅趕蛟龍以避害。在《禮記·月令》中就有“季夏,命漁師伐蛟。”的記載。這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壹個是先秦以前人們壹直認為蛟龍是壹種水中生物,能夠危害百姓,必欲驅之。第二,每年選擇在季夏,就是風季以前命漁師討伐蛟龍,證明蛟龍為害人類的季節確實在農歷5月進入猖獗期。

《管子·形勢》“蛟龍,水蟲之神者也。乘於水,則神立,失於水,則神廢。……故曰: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這裏管子更進壹步認識到龍卷風無水不立的道理,但是管子所見只是蛟龍,即水龍卷。管子的這段話可以證明直至管子的時期,無論龍被民間視為壹種動物還是天象,龍還壹直是壹種直立的形象。雖然在春秋,末期,玉佩中已經出現了橫向造型的龍。見下文。

《說苑·奉使篇》“諸發曰‘彼越……處海垂之際,屏外蕃以為居,而蛟龍又與我爭焉,是以剪發文身,爛然成章,以象龍子者,將避水神也’。”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蛟龍其實就是民間稱為“龍吸水”的水龍卷。

雖然兩種龍卷風分別有記載,卻壹直沒有被聯系起來思考過。直至元代龍卷風作為壹種並不罕見的天象壹直沒有公認的名稱。此前古籍中類似的天象能夠統壹的名稱就是:龍或者蛟龍、應龍,龍掛等等。例如:

《元史.五行誌》雲:至元二十七年七月,益都臨胸縣有龍見於龍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可見元朝時龍卷風仍然被稱作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