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十幹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簡化以後就完事天幹地支,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相互支配,組成了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照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這樣就組成了幹支紀元法。
天幹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還可以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幹支註記時間在中國古代壹直使用,可以說是從未間斷過,因此,這對研究歷史十分有幫助。
在古籍《馮婉貞》:“鹹豐庚申,英法聯軍白海入侵。”鹹豐,皇帝年號;庚申,幹支紀年。從這裏看出來,這個算法的應用領域還是非常廣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