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經典古文詩句

經典古文詩句

江城子①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②

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 自難忘。

千裏孤墳, 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 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 正梳妝。

相顧無言, 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 明月夜, 短松岡。

作者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仁宗朝進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潁州、杭州等地,官至禮部尚書。壹生歷盡仕途坎坷:神宗年間,以“作詩訕謗朝廷”罪貶置黃州;哲宗年間,又以“為文譏斥朝廷”罪遠謫惠州、儋州。卒謚文忠。他是宋代最為著名的作家,詩、詞、文皆獨步壹時。其詞雄闊超曠,橫放傑出,於傳統的花間詞風外別立壹宗。又以詩入詞,開拓詞境,推尊詞體,對北宋詞壇多所革新

註釋

①又名《江神子》。雙調,七十字,平韻。 ②乙卯:熙寧八年(1075)。

這首詞,是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詞人蘇軾,因夢見早逝的愛妻,而寫下的壹首千古傳誦的悼亡詞。

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歲的王弗結婚。王弗年輕美貌,侍翁姑恭謹,對詞人溫柔賢惠,恩愛情深。可惜恩愛夫妻不到頭,王弗活到二十七歲就年輕殂謝了。東坡失去了這樣壹位愛侶,心中的沈痛、精神上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熙寧八年(1075),東坡來到密州,這壹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了愛妻王氏,於是便寫下上面的這首詞作。

這首詞是“記夢”,而且題記也明確寫明了做夢的日子,故可以確認作者的“夢”是真實的,不是假托。說是“記夢”,其實只有下片五句是記夢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訴悲懷的。寫得真摯樸素,沈痛感人。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三句,單刀直入,概括性極強,感人至深。如果是活著分手,即使山遙水闊,世事茫茫,總有重新晤面的希望和機會;而今,卻是隔著生死的界線,死者對人間世事是茫然無知了,而活著的對逝者呢,不也是同樣的嗎?!恩愛夫妻,撤手永訣,時間倏忽,轉瞬十年。人雖雲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啊!可是為什麽又要加上“不思量”呢?這並不矛盾,相反是加得好,因為真實!王弗逝世後的十年間,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壓制,心境悲憤;到密州任後,又逢兇年,忙於處理政務,生活上困苦到食杞菊維持的地步,而且繼室王潤之(王弗堂妹)及兒子均在身邊,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老是掛記在心上呢?不經常懸念,並不是已經忘卻!十年忌辰,正是觸動人心的日子,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心懷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而不可遏止。如是乎有夢,是真實而又自然。想到愛侶的死,感慨萬千。遠隔千裏,無處可以話淒涼,話說得沈痛。如果墳墓近在身邊,隔著生死,就能話淒涼了嗎?這是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癡語、情語,所以覺得格外感動人。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三句,又把現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後的個人的種種憂憤,包括在容顏的蒼老、形體的衰敗之中。這年東坡才四十歲,就已經“鬢如霜”了。明明她辭別人世已經十年之久了,卻要“縱使相逢”,要愛侶起死回生,這是不可能的假設,感情是深沈也是悲痛的,表現了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把個人的變化做了形象的描繪,使這首詞的意義又更加深了壹層。

對“記夢”來說,下片的頭五句,才入了題。飄泊在外,雪泥鴻爪,憑借夢幻的翅膀忽然回到了時在念中的故鄉。故鄉,與愛侶***度甜蜜歲月的地方,那小室的窗前,親切而又熟悉,她呢,容貌情態,依稀當年,正在梳妝打扮。夫妻相見了,沒有出現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親昵之態,而是“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無言”。包括了萬語千言,表現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沈痛之感。如果彼此申訴各自的別後種種,相憶相憐,哪將又從何說起啊?!壹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但當年的美好情景,並不再存在了。這是把現實的感受溶入了夢中,使這個夢境也令人感到無限的淒涼!

結尾三句,又從夢境落到現實上來。“明月夜,短松崗”,多麽淒清幽獨的環境啊!作者料想長眠於地下的愛侶,在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裏,為了眷戀人世、難舍親人,也該會是柔腸寸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