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有"昭"字的年號有哪些?比如吳三桂的昭武

有"昭"字的年號有哪些?比如吳三桂的昭武

漢朝年號表

(西漢) 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始元、元鳳、元平、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初元、永光、建昭、竟寧、建始、河平、陽朔、鴻嘉、永始、元延、綏和、建平、元壽、元始、居攝、初始

(新)始建國、天鳳、地皇

(西漢)更始

(東漢)建武、中元、永平、建初、元和、章和、永元、元興、延平、永初、元初、永寧、建光、延光、永建、陽嘉、永和、漢安、建康、永嘉、本初、建和、和平、元嘉、永興、永壽、延熹、永康、建寧、熹平、光和、中平、光熹、昭寧、永漢、中平、初平、興平、建安、延康

三國年號表

三國

〔魏〕黃初、太和、青龍、景初、正始、嘉平、正元、甘露、景元、鹹熙

〔蜀〕章武、建興、延熙、景耀、炎興

〔吳〕黃武、黃龍、嘉禾、赤烏、太元、神鳳、建興、五鳳、太平、永安、元興、甘露、寶鼎、建衡、鳳凰、天?、天璽、天紀

晉朝年號表

(西晉)泰始、鹹寧、太康、太熙、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寧、太安、永安、建武、永安、永興、光熙、永嘉、建興

(東晉)建武、太興、永昌、太寧、鹹和、鹹康、建元、永和、升平、隆和、興寧、太和、鹹安、寧康、太元、隆安、元興、義熙、元熙

南北朝年號表

〔宋〕永初、景平、元嘉、孝建、大明、永光、景和、泰始、泰豫、元徽、升明

〔齊〕建元、永明、隆昌、延興、建武、永泰、永元、中興

〔梁〕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大寶、天正、承聖、天成、紹泰、太平

〔陳〕永定、天嘉、天康、光大、太建、至德、禎明

〔北魏〕登國、皇始、天興、天賜、永興、神瑞、泰常、始光、神、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承平、興安、興光、太安、和平、天安、皇興、延興、承明、太和、景明、正始、永平、延昌、熙平、神龜、正光、孝昌、武泰、建義、永安、建明、普泰、中興、太昌、永興、永熙

〔東魏〕天平、元象、興和、武定

〔西魏〕大統

〔北周〕武成、保定、天和、建德、宣政、大成、大象

〔北齊〕天保、幹明、皇建、太寧、河清、天統、武平、隆化、承光

隋朝年號表

〔隋〕開皇、仁壽、大業、義寧

唐朝年號表

〔唐〕武德、貞觀、永徽、顯慶、龍朔、麟德、幹封、總章、鹹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嗣聖

(周)文明、(周)光宅、(周)垂拱、(周)永昌、(周)載初、(周)天授、(周)如意、(周)長壽、(周)延載、(周)證聖、(周)天?萬歲、(周)萬歲登封、(周)萬歲通天、(周)神功、(周)聖歷、(周)久視、(周)大足、(周)長安

〔唐〕神龍、景龍、唐隆、景雲、太極、延和、先天、開元、天寶、至德、幹元、上元、寶應、廣德、永泰、大歷、建中、興元、貞元、永貞、元和、長慶、寶歷、太和、開成、會昌、大中、鹹通、幹符、廣明、中和、光?、文德、龍紀、大順、景福、幹寧、光化、天復、天佑

五代年號表

〔後梁〕開平、幹化、貞明、龍德

〔後唐〕同光、天成、長興、應順、清泰

〔後晉〕天福、開運

〔後漢〕天福、幹佑

〔後周〕廣順、顯德

宋朝年號表

(北宋)建隆、幹德、開寶、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鹹平、景德、大中祥符、元禧、幹興、天聖、明道、景佑、寶元、康定、慶歷、皇佑、至和、嘉佑、治平、熙寧、元豐、元佑、紹聖、元符、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靖康

(南宋)建炎、紹興、隆興、幹道、淳熙、紹熙、慶元、嘉泰、開禧、嘉定、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佑、寶佑、開慶、景定、鹹淳、德佑、景炎、祥興

遼年號表

〔遼〕神冊、天贊、天顯、會同、大同、天祿、應歷、保寧、幹亨、統和、開泰、太平、景福、重熙、清寧、鹹雍、太康、太安、壽昌、幹統、天慶、保大

金年號表

〔金〕收國、天輔、天會、天眷、皇統、天德、貞元、正隆、大定、明昌、承安、泰和、大安、崇慶、至寧、貞佑、興定、元光、正大、開興、天興、、、、、

2中國歷代年號表

元朝年號表

至元、元貞、大德、至大、皇慶、延佑、至治、泰定、致和、天歷、至順、元統、至元、至正、

西夏年號表

〔西夏〕顯道、開運、廣運、大慶、天授禮法延祚、延嗣寧國、天佑垂聖、福聖承道、奲都、拱化、幹道、天賜禮盛國慶、大安、天安禮定、天儀治平、天佑民安、永安、貞觀、雍寧、元德、正德、大德、大慶、人慶、天盛、幹佑、天慶、應天、皇建、光定、幹定、寶慶

明朝年號表

〔明〕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歷、泰昌、天啟、崇禎

清朝年號表

〔清〕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雍正、幹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

各朝帝王年號[轉帖]

1夏禹——2、啟 —— 3、太康 —— 4、仲康 —— 5、相 —— 6、少康 —— 7、杼 —— 8、槐(芬)—— 9、芒(荒)—— 10、泄(世)—— 11、不降 —— 12、扃(局、禺)—— 13、廑 —— 14、孔甲 —— 15、臯(吳、臯茍)—— 16、發(發惠)—— 17、 桀( 履癸 )

[夏代君主於古籍中被稱為後、夏後、夏後氏,亦有稱之為帝者。自啟至桀凡十三代,十六傳,歷四百七十二年(壹說四百三十二年),是為後人所推算]

1、天乙(湯、武湯、唐、大乙)——2、外丙 —— 3、仲壬—— 4、太甲(祖甲、太宗)—— 5、沃丁 —— 6、太庚 —— 7、小甲—— 8、雍己 —— 9、太戊 —— 10、仲丁 —— 11、外壬 ——12、河單甲 —— 13、祖乙 —— 14、祖辛 —— 15、沃甲 —— 16、祖丁—— 17、南庚 —— 18、陽甲 —— 19、盤庚 —— 20、小辛 ——21、小乙 —— 22、武丁 —— 23、祖庚 —— 24、祖甲 —— 25、廩辛 —— 26、康丁 —— 27、武乙 —— 28、太丁(文丁) —— 29、帝乙——30、帝辛(紂、受)

[商(殷)代君主在古籍和甲骨人中被稱為王。自湯(天乙)至紂凡十七代,三十傳,歷六百二十九年。壹說商凡二十九王,歷四百九十六年。傳承制度前期以“兄終弟及”為主,後期以“父死子繼”為主。國都屢遷,至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始定都]

秦朝

1、秦仲 —— 2、莊公 —— 3、襄公 —— 4、文公 —— 5、寧公 ——6、出公 —— 7、武公 —— 8、德公 —— 9、宣公 —— 10、成公——11、穆公 —— 12、康公 —— 13、***公 —— 14、桓公 —— 15、景公 —— 16、哀公 —— 17、惠公 —— 18、悼公(《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19、厲公 —— 20、躁公 —— 21、懷公 —— 22、靈公—— 23、簡公 —— 24、惠公 —— 25、出子 —— 26、獻公 ——27、孝公 —— 28、惠文王 —— 29、武王 —— 30、昭王(乙卯 前306年) —— 31、孝文王 (辛亥 前250年)—— 32、莊襄王 (壬子 前249)—— 33、秦始皇(乙卯 前246年)——二世皇帝(壬辰 前209年)

西漢

前206 高祖 劉邦 前206 55或46 12 62或53 沛縣豐邑人,父劉太公 前209起兵,前206稱漢王,前202稱帝

前194 孝惠

皇帝 劉盈 前194 13或16 8 21或24 高祖子 以皇太子嗣位

前187

高後 呂雉 前187

9 62 山陽單父人,高祖皇後 前188呂後立少帝,臨朝稱制,旋殺少帝“即位”,“在位”均指臨朝稱制

前元 前179

文帝 劉恒 前179 23 23 46 高祖中子 高祖十壹年立為代王,呂後死,周勃等誅諸呂,立代王為帝

後元 前163

前元 前156 孝景

皇帝 劉啟 前156 32 17 48 文帝子 以皇太子嗣位

中元 前149

後元 前143

建元 前140 武帝 劉徹 前140 16 55 70 景帝中子 以皇太子嗣位。“建元”為我國歷史上第壹個帝王年號

元光 前134

元朔 前128

元狩 前122

元鼎 前116

元封 前110

太初 前104

天漢 前100

太始 前96

征和 前92

後元 前88

始元 前86 孝昭

皇帝 劉弗陵 前86 8 14 21 武帝少子,母趙婕妤 以皇太子嗣位

補充:3中國歷代年號表元鳳 前80

元平 前74

本始 前73 宣帝 劉詢 前74 18 26 43 武帝曾孫,父史皇孫 漢武帝之戾太子遭巫蠱之禍,戾太子之孫劉詢株連系獄後遇赦,昭帝死,霍光迎昌邑王劉賀嗣位,旋廢之,迎劉詢

地節 前69

元康 前65

神爵 前61

五鳳 前57

甘露 前53

黃龍 前49

初元 前48 元帝 劉軾 前48 29 16 44 宣帝子 以皇太子嗣位

永光 前43

建昭 前38

竟寧 前33

建始 前32 統宗 劉驁 前33 19 27 45 元帝子 以皇太子嗣位

河平 前28

陽朔 前24

鴻嘉 前20

永始 前16

元延 前12

綏和 前8

建平 前6 孝哀

皇帝 劉欣 前7 19 7 25 元帝庶孫,成帝弟,定陶王劉康子 欣三歲嗣父爵定陶王,成帝無子,召以入宮,立為皇太子,後嗣位

元壽 前2

元始 公元1 平帝 劉欣 公元1 9 6 15 元帝庶孫,中山孝王之子 三歲嗣父爵為中山王,哀帝死,無子,太後與王莽使迎立為帝

居攝 公元6

儒子劉嬰 5 1 4 21 宣帝玄孫,廣戚侯劉顯之子 公元5年,王莽弒平帝,立劉嬰,號儒子

初始 公元8

東漢

建武 公元25 世祖 劉秀 25 32 33 64 漢高祖九世孫,父劉欽為南頓令 新莽末年起兵,公元25年稱帝,定都洛陽

建武

中原 公元56

永平 公元58 顯宗 劉莊 57 30 19 48 光武帝

第四子 以皇太子嗣位

建初 公元76 肅宗 劉妲 75 18 14 31 章帝

第五子 以皇太子嗣位

元和 公元84

章和 公元87

永元 公元89 穆宗 劉肇 88 10 18 27 章帝

第四子 以皇太子嗣位

元興 公元105

延平 公元106 孝殤

皇帝 劉隆 105 1 1 2 和帝少子 即位時,生僅三個月,在位時間實際八個月

永初 公元107 恭宗 劉祜 106 13 20 32 章帝孫,父清河孝王劉慶 殤帝死,鄧太後策迎劉固進宮,為和帝嗣

元初 公元114

永寧 公元120

建光 公元121

延光 公元122

永建 公元126 敬宗 劉保 125 11 20 30 安帝子 原封太子,後被廢為濟陰王,安帝死,宦官孫程立以為帝

陽嘉 公元132

永和 公元136

漢安 公元142

建康 公元144

永嘉 公元145 孝沖

皇帝 劉炳 144 2 1 3 順帝子 在位時間實際五個月(以皇太子嗣位)

本初 公元146 孝質

皇帝 劉昝 145 8 2 9 章帝玄孫,父渤海孝王劉鴻 沖帝死,梁太後與大將軍梁冀密謀迎劉昝進宮,封建平侯,即位

建和 公元147 鹹宗 劉誌 146 15 22 36 章帝曾孫 質帝死,梁太後與大將軍梁冀密謀迎劉誌,立為帝

和平 公元150

元嘉 公元151

永興 公元153

永壽 公元155

延熹 公元158

永康 公元167

建寧 公元168 孝靈

皇帝 劉宏 168 13 22 34 章帝玄孫 桓帝死,無子,竇太後與竇武迎劉宏即位,竇太後臨朝

熹平 公元172

光和 公元178

中平 公元184

光熹

昭寧 (廢)少帝 劉辯 189 15 1 16 靈帝子 189年九月,董卓廢劉辯為弘弄王,190年使郎中令立儒臻殺之。

初平 公元190 孝獻

皇帝 劉協 189 9 32 54 靈帝中子 由董卓擁立即位,220年十月,曹丕代漢稱帝,廢獻帝為山陽公

興平 公元194

建安 公元196

延康 公元220

隋朝

開皇 581 高祖楊堅 (581) 41 24 64 弘農華陰人,移居武川鎮,父楊忠,西魏、北周開國功臣,位至上柱國、大司空、隋國公 北周時,襲父爵隋國公,其女為宣帝皇後,故宣帝拜為上柱國、大四馬,宣帝死,靜帝八歲即位,堅以外祖總攬大權,封隋王,581年二月,廢靜帝自立,國號隋

仁壽 601

大業 605 煬帝楊廣 (604) 36 15 50 文帝第二子 開皇元年封為晉王,太子楊勇被廢,立以為皇太子,604年七月殺其父即位,618年三月,被禁軍將領宇文化及等縊死於江都

義寧 617 恭皇帝 楊侑 (617) 13 2 15 煬帝孫,元德太子楊昭之子 大業三年封陳王,後改封代王,617年李淵入長安,奉以為帝,改元義寧,遙尊煬帝為太上皇,次年五月,禪位於李淵,隋亡

作者:人頭氣球 2006-6-1 14:55 回復此發言4中國歷代年號表

唐朝

武德 618 高祖 李淵 (618) 53 9 70 父李柄,襲封唐國公,隋柱國大將軍 年七歲襲封唐國公。大業中任岐州辭史,滎陽與樓煩二郡太守、殿內少監、衛尉少卿,大業十三年(617年)任太原留守,同年五月起兵反隋,十壹月攻入長安,立楊帝孫代王楊侑為帝(恭帝),國號唐,改元武德

貞觀 627 太宗 李世民 (626) 28 24 51 高祖次子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在宮城玄武門發動兵變,殺太子建成、齊王元吉及其諸子,遂被立為太子,同年八月即皇帝位,尊高祖為太上皇

永徽 650 高宗 李治 (649) 22 35 56 太宗九子 即位前封晉王,貞觀十七年(643年)以其長兄太子承乾被廢而被立為太子,太宗死,嗣位

顯慶 656

龍朔 661

麟德 664

乾封 666

總章 668

鹹亨 670

上元 674

儀風 676

調露 679

永隆 680

開耀 681

永淳 682

弘道 683

嗣聖 684 中宗 李顯 684

文明 684 睿宗 李旦 684

光宅 684 則天順聖皇後 武則天 (690) 67 16 82 井州文水人,父武士躍,貞觀中官至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應國公 高宗皇後,與高宗並稱“二聖”,參與朝政,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死,中宗李顯即位,照臨朝稱制,次年廢中宗,立四子李旦,載初元年(690年)廢李旦,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都洛陽,史稱“武周”

垂拱 685

永昌 689

載初 690

天授 690

如意 692

長壽 692

延載 694

證聖 695

天冊萬歲 695

萬歲登封 696

萬歲通天 696

神功 697

聖歷 698

久視 700

大足 701

長安 701

北宋

建隆 960 太祖 趙匡胤 (960) 34 17 50 父是趙弘殷 仕後周,以軍功累至殿前都典檢,掌禁軍。恭帝顯德七年(960年)壹月,領兵到陳橋驛,與部將策動兵變,被擁立為皇帝,國號宋

乾德 963

開寶 968

太平興國 976 太宗 趙光義 (976) 38 22 59 太祖弟 即位前任開封府尹、中書令,加封晉王,位在宰相之上。太祖卒,嗣位

雍熙 984

端拱 988

淳化 990

至道 995

鹹平 998 真宗 趙恒 (997) 30 26 55 太宗第三子 以皇太子嗣位

景德 1004

大中祥符 1008

天禧 1017

乾興 1022

天聖 1023 仁宗 趙禎 (1022) 13 42 54 真宗第六子 以皇太子嗣位

明道 1032

景佑 1034

寶元 1038

康定 1040

慶歷 1041

皇佑 1049

至和 1054

嘉佑 1056

治平 1064 英宗 趙曙 (1063) 32 5 36 趙允讓第十三子 年四歲,由仁宗養於宮中,後立為皇太子,以皇太子嗣位

熙寧 1068 神宗 趙 (1067) 20 19 38 英宗長子 以皇太子嗣位

元豐 1078

元佑 1086 哲宗 趙煦 (1085) 9 16 24 神宗第六子 以皇太子嗣位

紹聖 1094

元符 1098

建中靖國 1101 徽宗 趙佶 (1100) 19 26 54 神宗第十壹子 即位前封端王。哲宗死,嗣位。靖康二年(1127年)被金兵虜歸,後死於五國城

崇寧 1102

大觀 1107

政和 1111

重和 1118

宣和 1119

靖康 1126 欽宗 趙桓 (1126) 27 2 62 徽宗長子 政和五年(1115年),立為皇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12月,受父禪即帝位。靖康元年(1126年)11月,金兵攻破汴京。明年二月,金廢欽宗及太上皇徽宗為庶人,虜詣金國,北宋亡。帝在位壹年又四個月。

南宋

建炎 1127 高宗 趙構 (1127) 21 36 81 徽宗第九子 即位前稱康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虜徽、欽二宗。五月,康王在南京(河南商丘)即帝位

紹興 1131

隆興 1163 孝宗 趙昚 (1162) 36 28 68 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太祖少子秦王德芳之後。父季王趙子偁 高宗無子,納趙昚於宮中以為嗣子,後立為皇太子。高宗死,遂即位

乾道 1165

淳熙 1174

紹熙 1190 光宗 趙敦 (1189) 43 6 54> 孝宗第三子 以皇太子嗣位

慶元 1195 寧宗 趙擴 (1194) 27 31 57 光宗第二子 以皇太子嗣位

作者:人頭氣球 2006-6-1 14:55 回復此發言5中國歷代年號表嘉泰 1201

開禧 1205

嘉定 1208

寶慶 1225 理宗 趙昀 (1224) 20 41 60 太祖十世孫,父趙希淥 嘉定十七年(1224年)寧宗病危,權相史彌遠稱詔,另立宗室子貴誠為皇子,改名昀。同年八月寧宗死,史彌遠擁立趙昀嗣位,原皇子趙弘被廢

紹定 1228

端平 1234

嘉熙 1237

淳佑 1241

寶佑 1253

開慶 1259

景定 1260

鹹淳 1265 度宗 趙淳 (1264) 25 11 35 太祖十壹世孫,理宗侄。父榮王與芮 理宗無子,立佶為皇太子,理宗死,佶為太子嗣位

德佑 1275 恭帝 趙顯 (1274) 4 3 度宗幼子 度宗死,權相賈似道擁立趙顯為帝,顯兄趙適遂不得立。德佑二年(1276年),蒙古軍陷臨安,趙顯被俘北去

景炎 1276 端宗 趙適 (1276) 9 3 11 度宗長子 帝被蒙古軍擄歸,陸秀夫在溫州奉益王趙適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德佑二年(1276年)復擁立趙適為帝,即位於福州,元軍進逼,帝逃走,病死

祥興 1278 趙稟 (1278) 8 2 9 度宗子 端宗病死,陸秀夫、張世傑擁立衛王趙稟為宋主,移駐崖山。1279年正月,元軍攻崖山,二月陸秀夫負帝趙稟跳海死。南宋亡

元朝

1206 太祖 鐵木真 (1206) 45 22 66 也速該之子 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被蒙古尼倫部擁戴為汗。後擊敗塔塔兒、乃蠻、克烈等部,統壹漠北,南宋開嬉二年(1206年)被蒙古各部酋長推為蒙古大汗,尊號為成吉思汗,蒙古帝國正式誕生

  1228 監國 拖雷 (1228)

  1229 太宗 窩闊臺 (1229) 44 13 56 鐵木真第三子 1227年成吉思汗死,以第四子拖雷為監國。1229年耶律楚材以太祖遺詔召諸王畢會,清立窩闊臺,拖雷與諸王即奉窩闊臺即汗位。即位後與南宋聯合滅金

  1242 乃馬真後 稱制

  1246 定宗 貴由 (1241) 41 3 43 窩闊臺長子 1241年太宗死,遺詔立皇孫失烈門為嗣,皇後乃馬真氏不從,乃自稱制。1246年七月,乃馬真氏會諸王、百官、立皇子貴由為大汗

  1249 海迷失後 稱制

  1251 憲宗 蒙哥 (1251) 44 9 52 成吉思汗孫,拖雷長子 定宗卒,皇後海迷失稱制,皇子失烈門,諸王不服。1251年在忽裏勒臺大會上,蒙哥被諸王擁立為大汗,蒙哥汗八年,派大軍攻宋。九年(1259年)七月,死於攻宋軍中

中統 1260 世祖 忽必烈 (1260) 46 35 80 拖雷第四子、蒙哥弟 蒙哥汗元年,受命總管漠南漢地,蒙哥汗九年(1259年)率軍攻南宋鄂州,聞蒙哥汗死,於其弟阿裏不哥爭奪汗位,率軍迎蒙哥靈輦,收皇帝璽,十年(1260年)抵開平,廢除由忽裏勒臺大會選舉大汗之制,由部分貴族支持,即大汗位,建年號中統。後自和林遷都於燕京,改稱大都。至元八年(1271年),定國號為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滅南宋

至元 1264

元貞 1295 成宗 鐵木耳 (1294) 30 14 43 真金之子 因其父皇太子真金早卒,故於至元三十年被立為皇太孫,太祖死,即帝位

大德 1297

至大 1308 武宗 海山 (1307) 27 5 31 答剌麻八剌之長子 即位前封懷寧王。大德十壹年正月成宗卒,二月,成宗兄子愛育黎拔力八達監國,迎其兄海山,五月,海山即帝位

皇慶 1312 仁宗 愛育黎拔力八達 (1311) 27 10 36 答剌麻八剌之子 武宗即位初立以位皇太子,武宗卒,遂即位

延佑 1314

明朝

洪武 1368 太祖 朱元璋 洪武元年正月(1368.1) 41 31 71 朱世珍之子

建文 1398 惠帝 朱允文 洪武三十壹年閏五月(1398.6) 22 4 朱元璋之孫

永樂 1402 成祖 朱棣 建文四年六月(1402.7) 43 22 65 朱元璋之第四子

洪熙 1424 仁宗 朱高熾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1424.9) 47 1 48 朱棣之長子

宣德 1425 宣宗 朱瞻基 洪熙元年六月(1425.6) 28 10 38 朱高熾之長子

正統 1435 英宗 朱祁鎮 宣德十年正月(1435.2) 9 14 朱瞻基之長子

景泰 1450 代宗 祁鈺 正統十四年九月(1450.9) 22 8 30 朱瞻基之次子

天順 1457 英宗 朱祁鎮 景泰八年正月復辟(1457.2) 31 8 38

成化 1464 憲宗 朱見深 天順八年正月(1464.2) 18 23 41 朱祁鎮之長子

弘治 1487 孝宗 朱佑樘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1487.2) 18 18 36 朱見深之第三子

正德 1505 武宗 朱厚照 弘治十八年五月(1505.6) 15 16 31 朱右樘之長子

嘉靖 1521 世宗 朱厚璁 正德十六年四月(1521.5) 15 45 60 朱右樘之侄

隆慶 1567 穆宗 朱載後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2) 30 6 36 朱厚囪之第三子

萬歷 1572 神宗 朱翊鈞 隆慶六年六月(1572.7) 10 48 58 朱載後之第三子

泰昌 1620 光宗 朱常洛 萬歷四十八年八月(1620.8) 39 1月 39 朱翊鈞之長子

天啟 1620 嘉宗 朱由校 泰昌元年九月(1620.10) 16 7 23 朱常洛之長子

崇禎 1627 思宗 朱由檢 天啟七年八月(1627.10) 18 17 35 朱常洛之第五子

清朝

天命 1616 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天聰 1627 太宗 皇太極

崇德 1636

順治 1644 世祖 福臨 崇德八年八月(1643.10) 6 18 24 皇太極之第九子

康熙 1662 聖祖 玄燁 順治十八年正月(1661.2) 8 61 69 福臨之第三子

雍正 1723 世宗 胤禎 康熙六十壹年十壹月(1722.12) 45 13 58 玄燁之第四子

乾隆 1736 高宗 弘歷 雍正十三年九月(1735.10) 25 60 89 胤禎之第四子

嘉慶 1796 仁宗 禺琰 嘉慶元年元旦(1796.2) 37 25 61 弘歷之第十五子

道光 1821 宣宗 玟寧 嘉慶二十五年八月 39 30 69 禺琰之第二子

鹹豐 1851 文宗 奕佇 道光三十年正月(1850.3) 20 11 31 文寧之第四子

同治 1862 穆宗 載淳 鹹豐十壹年十月(1861.11) 6 13 19 奕寧之第壹子

光緒 1875 德宗 載恬 光緒元年正月(1875.2) 4 34 38 奕寧之侄

宣統 1909 溥儀 光緒三十四年十壹月(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