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五色繽紛的資源昆蟲的百花園裏,白蠟蟲象是壹朵亭亭玉立的白玫瑰,天生麗質的蟲白蠟散發出陣陣幽香,它那獨具壹格的高雅風采在國內外的蠟壇上享有盛名。
白蠟蟲是屬於昆蟲綱、同翅目、蚧總科、蠟蚧科的壹種微小昆蟲。在世界上的分布範圍,除中國外,日本、朝鮮、印度和蘇聯也有記載。而我國是最早利用白蠟蟲和蟲白蠟的國家;歷史上可查到的較早的文字記述的古籍計有:
1.南宋慶元乙卯年(公元1195年)朱輔著《溪蠻叢笑》,書上提到以蠟刻板印布,入靛缸漬染,用於銅鼓紋的模印上。這裏所說的蠟就是蟲白蠟。
2.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2年)至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之間,周密著《癸辛雜識》壹書,在續集下的章節內,詳細地描述了江蘇、浙江壹帶勞動人民放養白蠟蟲、摘收白蠟的具體方法,並首次科學地記錄了雌、雄性白蠟蟲互不相同的習性、生活史等特點。
3.唐朝李吉甫(公元813年)著《元和郡縣圖誌》,所記全國各地每年貢賦中,向朝廷進貢白蠟的四個州為分州、郡州、諒州和唐林州;進貢黃蠟的三個州為邵州、黔州和溪州;只說貢蠟的有十四個州;貢蠟燭的有五個州。這裏所說的白蠟顯然也就是蟲白蠟。
至於利用蟲白蠟充當藥品最早的文字記載,要推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所著的《名醫別錄》,這部醫書乃是陶弘景根據華陀的兩位弟子——吳普、李當之記錄自漢、魏以來各家名醫所用藥品匯集而成。《名醫別錄》壹書中所增添的某些昆蟲藥物項目即有《白蠟》壹條專列在內。雖則陶弘景本人由於科學知識的局限性與片面性,當時不慎謬誤失認,錯誤地判斷蟲白蠟“此蜜蠟爾”;經學者反復仔細考證,證實《名醫別錄》上所說的白蠟就是蟲白蠟,殆無疑義,毋庸爭論的了。
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開始培養和利用白蠟蟲,至少可追溯到唐代;甚至還可深入壹步推理,認為遠至唐代以前的東漢、魏晉之間。如果這樣推算起來,白蠟蟲的歷史距今已有壹千七、八百年之久了。另外,在我國許多地方誌上也能找到有關白蠟蟲的資料;例如,浙江省寧波市天壹閣書店收藏的明代方誌選刊嘉靖年木刻本,其中福建省安溪縣縣誌,地輿卷之壹,第卅二頁上面就有相當清楚的文字說明:“有黃蠟白蠟,黃蠟蜂蠟也,凡蜂作蜜皆結房,房中藏蜜,絞出蜜而房則成蠟也。白蠟者蟲蠟也,其蟲作繭,樹枝上每繭藏蟲得數百,細如絲發,所謂種子,秋冬采而藏之,及春將種子縛置樹上,蟲出繭食樹津液,因而放蠟,漫註於枝柯及成,剝取而烹煉之,其白如雪,故曰白蠟,其樹即今冬青樹也。樹嫩放蠟尤宜,本草謂黃蠟煉成白蠟,或醫家所用不可知也,但樹生為多。”通觀全文,除去不可知的黃蠟煉成白蠟之外,其他所述的各種情況都是符合科學道理的。可以毫不誇大地說,古代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早已掌握了壹套相當完善的放養白蠟蟲的技術和方法;並且精細地觀察到白蠟蟲不同蟲態的生長和繁殖的變化與結果。這些豐富的勞動實踐和思維分析,無疑地逐步成為我國山區農村發展白蠟副業生產傳統的科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