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乘即家譜,又稱家傳、氏譜、宗譜、族譜等,是記載各個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具有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系親疏遠近的功用,是我國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隨著歷史的發展,家譜由官修變為私修,所錄內容不斷豐富,其功用也不斷增加和變化。如今,家譜同各姓氏的郡望、堂號壹樣,不僅為區別姓氏源流,作為數典認祖、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的參考資料,它還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葉姓族譜的編修始於何時,已無從查考,就目前所見資料看,當在漢代就有了葉姓族譜,《梅州葉氏源流》載該族53世祖望,“字世賢,漢光祿大夫,靈帝時棄官隱居。建安二年渡江徙丹陽,宗譜源流自望創修”。蔡邕曾為之作序說:“……沈諸梁公,生於春秋,超邁等夷,嘗慕孔子之道,而不得親炙者,由子路之援引也,及為令尹司馬於楚有功,封於葉,固以為姓,而為國之棟,故董仲舒於建元二年壬寅四月,作葉氏世爵賦,稱其代不乏人……
東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歲在己卯十壹月議郎紹進爵光祿勛蔡邕伯喈頓首拜序。”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政治、社會、婚姻等方面註重出身門第,強調血緣關系的尊卑,修譜之風興起,不但官方專設譜局編修各姓族譜,而且民間也廣修家譜,此時的葉姓家譜當不在少數。隋唐開科取士,舊士族紛紛衰敗,許多族譜在亂世中散佚。宋元明清各代,私修家譜風行,民間撰修有大量家譜,但保存下來的族譜多為清以後的,以葉姓族譜為例,《中國家譜目錄》(國家檔案局二處,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圖書館合編,1997年9月中華書局出版)收錄現存全國各地圖書、檔案部門的 180種葉姓家譜和《上海圖書館藏家譜提:要》(上海圖書館編,2000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錄的92種葉氏族譜中,清以前編修的僅有8部,其余均為清代和民國時期所編修